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38|回復: 1

[道学研究] 诸葛亮【将苑】卷2诗解7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5-9 15: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诸葛亮【将苑卷2诗解7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题文诗: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仪山堑海,
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若,
上乱下离,则可行间,间起隙生,隙生则我,
修德来之,固甲兵击,之势必克.南蛮多种,
性不能教,连合朋党,失意则,互伐.
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仑,东至洋海,
海产奇货,也,贪而勇战.春夏多疫,
利在疾战,不可久师.西戎之性,勇悍好利,
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
勇战难败.碛石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
俗负强很,人多不臣.当候之以,外衅伺之,
以内乱则,可破矣.北狄也者,居无城郭,
随逐水草,势利南侵,势失北遁,长山广碛,
足以自卫,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
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
兵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其一汉卒,
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虏但牧猎,故逸而勇.
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不可战二:
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于骑,日乃倍之.
汉逐虏则,赍粮负甲,而随之也,虏逐汉则,
驱骑运之,运负之势,已殊走逐,之形不等.
不可战三: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势,
骑疾于步,迟疾势.不得已则,莫若守边.
守边之道,良将,训锐士而,御之广其,
营田实之,烽堠待之,候虚乘之,因衰取之,
谓资不费,而寇自除,人不疲而,虏自宽矣.

东夷【原文】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仪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固甲兵而击之,其势必克也。
【译文】
东夷这样不开化的少数民族,不守礼义,勇猛强悍,凶狠善战,他们依山傍海,凭借险要的地形,有较强的自我保护、对外防御的能力。其内部上下和睦,百姓乐业安居,不可能很快地战胜他们。如果在他们内部出现了上下不合的兆头后,用离间的办法,扩大他们上层内部的矛盾,使之混乱,使百姓背弃他们,造成尖锐的冲突,然后用仁义、道德的理论安抚、招抚他们,并配合以强有力的军事进攻,就可以取得彻底的胜利。
南蛮【原文】

南蛮多种,性不能教,连合朋党,失意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仑,东至洋海,海产奇货,故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
【译文】
南部有许多小的野蛮民族,他们的性情是无法教化的,这些民族常常结合成不同的利益团体,遇到大的利害就互相攻伐,他们平时住在山洞水边,有的民族聚集一处,有的民族则分散在各处,西到昆仑山、东到大海都是他们活动的范围,他们那里海产奇货,敌人个个贪婪好战,春夏两季常发生瘟疫,所以对南蛮用兵,只能速战速决,不可以久留。

西戎
【原文】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人勇战斗,难败。自碛石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俗负强很,故人多不臣。当候之以外衅,伺之以内乱,则可破矣。【注释】
石碛的解释 多石的沙滩。引申为沙漠。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河南王城西北穀水之右有石磧,磧南出为死穀 ,北出为湖沟。』 隋薛道衡 【入郴江】诗:『跳波鸣石磧,溅沫拥沙洲。』【译文】
西部的少数民族,性情勇悍贪利,有的结城而住,有的分散居住野外,那里没有充足的粮食,但金银财宝却很丰盈,这些人个个都勇猛善战,很难使他们屈服。他们住在大漠以西,种族繁衍很快,有广阔、险峻的形势,他们习惯于逞强行凶,不愿臣服于中原,所以只有等待时机,当他们外遇他族挑战,内朋混乱时,才可以向他们进兵,彻底地击败他们。

北狄
【原文】

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碛,足以自卫,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虏但牧猎,故逸而勇。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于骑,日乃倍之。汉逐虏则赍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驱疾骑而运之,运负之势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战二也。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之势,则骑疾于步,迟疾势县,此不可战三也。不得已,则莫若守边。守边之道,拣良将而任之,训锐士而御之,广营田而实之,设烽堠而待之,候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谓资不费而寇自除矣,人不疲而虏自宽矣。
【译文】
北方地区的游猎民族,没有固定的处所,哪里水草丰富,他们就到哪里去居住,遇至有利的形势,他们就南下入侵中原,反之,如果他们没有充足的力量就逃避到更远的北方。他们凭借险要的阴山和广阔的沙漠,有较强的自卫能力。饿的时候,他们就捕食野兽,寒冷的时候,他们就用兽皮作成衣被,每日奔走射猎,以捕杀动物为每天必做的事情,这样的民族,既不能被道德感化,也不会因战争所臣服。汉朝不对他们用兵,理由有三点:
   一是汉朝的士兵一面耕作一面战斗,故十分疲惫胆怯,北方的民族以狩猎为生,过的是游牧生活,安闲而勇敢,以汉军的疲力对抗北狄的安闲,以汉军的胆怯对抗北狄的勇敢,是无法取胜的。二是汉军以步兵为主,每日只能行程百里,而北狄擅长骑马,每日的行程数倍于汉军,汉朝士兵追击北狄蛙要携带所有的粮饷和铠甲,而北狄追击汉军时用战马就运载了这些军需品,双方的运输形式不同,互相追击的速度也不相等。三是汉朝士兵徒步作战,北狄以轻骑作战,双方争夺最好的地势,总是骑兵快于步兵,速度悬殊很大。所以对付北狄,不能用战争的办法,最好的方式为守卫边疆。派遣将士戍边,要选择贤能的人作将帅,训练精锐的士兵进行防御,大规模地运用种粮使仓库充实,设置烽火台探望敌情,等到北狄内部虚弱时就乘机而入,乘其势力衰竭时一举打败他。这样的话,不必动用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能使北狄自取灭亡,也不必兴师动众,因北狄入侵边境出现的紧张局势就会松缓下来。

白定 發表於 2025-4-13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将苑》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夷论疏解

诸葛亮《将苑》卷二论四夷之性,实为古代边疆经略之要典。其文以"性"为纲,以"势"为用,深合《孙子兵法》"知己知彼"之旨。今就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篇,析其精义如下:

一、东夷:礼缺而险固
"薄礼少义,捍急能斗"八字,道尽东夷本质。其民性刚烈而礼法疏阔,然"仪山堑海"之地理优势,使其形成天然屏障。亮公特别指出"上下和睦则未可图",此与《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暗合。其破敌之策重在"行间",即《六韬》所谓"文伐"之术,先以离间乱其政,继以德政柔其民,终以甲兵克其险,三者相济,方成"势必克"之局。

二、南蛮:族杂而利争
"多种不能教"点明南蛮部族林立之特征。其"连合朋党,失意相攻"的生存状态,恰如《左传》所载戎狄"饮食衣服不与华同"。亮公敏锐捕捉到其"海产奇货"的经济特质与"贪而勇战"的民族性格,更指出"春夏疾疫"的天时限制,主张"疾战速决",此即《吴子》"五慎"中"时"之运用。

三、西戎:悍勇而地险
"勇悍好利"四字堪为西戎精神写照。其"城野杂处"的生存方式与"金贝多米少"的物产结构,形成"勇战难败"的物质基础。亮公提出"候衅伺乱"之策,暗合《司马法》"击其疑,加其劳"的用兵原则,尤重把握"外衅内乱"之战机,非单纯武力征服可比。

四、北狄:游牧而势变
北狄"随逐水草"的游牧特性,决定其"南侵北遁"的机动战略。亮公深刻指出汉狄三不可战之因: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战力养成、机动能力、兵种配置上的本质差异。其"守边三要"——良将、营田、烽堠,实为汉代晁错"守边备塞"政策的延续,强调"以逸待劳"的持久战略。

要义综论
亮公四夷论之卓见,在于突破简单"华夷之辨",从民族性格、地理环境、经济形态、政治结构四维立论。其策略体系包含:
1. 文化层面:德刑并用(东夷)、教化为本(南蛮)
2. 军事层面:伺隙而动(西戎)、守险制变(北狄)
3. 经济层面:营田实边(北狄)、奇货制利(南蛮)

此中可见《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治理智慧,亦体现《孟子》"以德行仁者王"的政治理想。后世李靖《唐李问对》论蕃汉之异同,王夫之《读通鉴论》言边防之要,皆可与此篇相发明。

(全文798字)
董典玫 發表於 2025-4-21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将苑·四夷篇》兵机辩证与治边方略刍议

诸葛亮《将苑》卷二论四夷之性,非徒述风俗之别,实为兵家形势之辨与王化之道之合。其文虽简,然"修德来之,固甲兵击"八字,已尽显儒法交融之兵机要义。今试析其理,以明武侯经略边疆之深意。

一、地理形胜与族群性格之辩证
文中谓东夷"凭险自固",西戎"性刚勇悍",北狄"居无定所",南蛮"连合朋党",皆本《礼记·王制》"五方之民皆有性"之说,然武侯更重其与地理之关联。东夷依山堑海而生捍急之性,北狄逐水草而养飘忽之习,此即《孙子兵法》"九地"思想之延伸。然其卓见在于指出:险固可恃亦为破绽——"上乱下离则可行间",恰如《吴子·应变》所云"乘其乖乱,覆其巢穴",将地理屏障转化为心理裂隙之突破口。

二、"修德"与"甲兵"的阴阳之道
"修德来之"承《孟子》"仁者无敌"之训,"固甲兵击"合《管子》"内守外准"之法。武侯平南中时,七擒孟获而终服其心,即此道之实践。其精微处在于德力之序:必先示以王化(如马谡"攻心为上"之策),待其隙生而后加兵,此即《司马法》"仁本"与"天子之义"的战术转化。观其对南蛮"失意相攻"的洞察,正合《三略》"察众心,施百务"之要,非纯任武力可比。

三、四夷差异中的统御智慧
篇中四夷分论实含层级策略:对东夷重"间"(分化),对西戎用"慑"(威服),对南蛮取"因"(因其相攻而制之),对北狄行"追"(机动应对)。此与《六韬·豹韬》"四患"之策暗合,而更重"因俗制策"的灵活性。尤值注意的是,论东夷特言"百姓安乐未可图",显见"民本"思想贯穿于武侯的边疆观,此乃超越《尉缭子》"制塞"说的政治高度。

结语
《将苑》此篇表面述四夷性状,实则揭示"知彼-伺机-德威并施"的完整战略逻辑。其价值不在族群描述之准确与否(此受汉人地理观局限),而在提供一种动态平衡的治边范式。今日观之,武侯"德力相济"的思想,对民族交往与边疆治理仍具启示意义——非我族类,其心可通;山川之险,不若人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