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00|回复: 0

[诗词赏析] 张胜友·初到赤壁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懋基 发表于 2016-12-19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丙申岁初冬,我平生第一次踏访赤壁。

魂牵梦萦的赤壁!还在孩童少年时,我就从小人书上知晓了“火烧赤壁”的传奇故事,那战船似点着的火把一片连着一片熊熊燃烧,由此,“赤壁”二字犹如种子植入心田,这应是我与文学最早的结缘吧。

从湖北赤壁市(古称蒲圻)向西北行,急匆匆驰赴三国古战场,矶头临江悬崖上石刻“赤壁”二字赫然夺目,凭石栏眺望,一抹长江水不扬波,市文广局马局长在一旁介绍说,现在的江面仅剩两里,当年火烧赤壁时江面有八里宽哩。

世事苍茫,一千八百多年前,那场大战何等气吞山河:孙权、刘备结盟抗敌,以五万联军溯长江西进,去抗击号称八十三万之众的曹操南征大军;一代枭雄曹操误中庞统的“连环计”,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说是以利北方士兵演练如履平地;周瑜采纳黄盖所献的“苦肉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诸葛亮呼风唤雨既上演“草船借箭”又“巧借东风”;尔后一个月黑风高夜,黄盖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营纵火,曹船尽烧殃及岸上营寨……金戈铁马,步步惊心,运筹帷幄,环环紧扣,高潮迭起,扬水战之长,借火攻之势,终至一战定乾坤,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拉开了大幕……

“赤壁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役,彪炳于中国军事史册,其脍炙人口的故事、惊世骇俗的战争奇观,搅动了多少文学大师的如椽之笔,历朝历代留下的相关文学作品汗牛充栋。

首推一百二十回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著者罗贯中,号称“湖海散人”,为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兼杂剧作家。演义据史描摹,渲染铺陈,刻画英雄,弘扬忠义,一经问世,即风靡天下,更流布于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法国、俄国等欧亚大陆,传为全球佳话。

历史是一面镜子。流连于周瑜塑像、拜风台、凤雏庵、翼江亭、赤壁碑廊、赤壁大战陈列馆、三国雕塑园等,千年紫藤古蔓新枝,参天银杏绿荫森森,却令人有思接千载、神游万仞之感慨。遥想当年卧龙先生辩才滔滔力挫群儒,凤雏先生撩眉卷须巧施妙计,一龙一凤,联袂赤壁,双英擎天,掀起浊浪巨澜,留下万世绝响。

赤壁名之盛,盛至因争“赤壁”之名还闹出了一桩沸沸扬扬的文坛公案呢!

北宋名士苏东坡被贬谪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官场失意而文场得意的苏大人,曾两度行吟于黄州赤鼻矶,烟波浩渺间把酒临风发思古之幽情,遂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一时名动天下。却不料,竟引发蒲圻赤壁与黄州赤壁孰为真正古战场之争。

争议之声愈益不绝于耳,遂生发出“赤壁七说”曰: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江夏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凡此种种,众说纷纭。当然,史家大多倾向于真正发生赤壁大战的地点应是蒲圻赤壁,于是,蒲圻赤壁又有“武赤壁”之誉;而位于古城黄州西北汉川门外的赤鼻矶,则被称为“文赤壁”,或称“东坡赤壁”。如此说来,皆大欢喜也!

在中国,对于“赤壁”的一次集体记忆与全民狂欢,当属上世纪九十年代央视如火如荼播映的八十四集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每天晚上,央视荧屏展现的是东汉末年的政治风云长卷,一幅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龙争虎斗、刀光血影的战争场景,一幕幕豪放、雄浑、古拙、悲壮的艺术氛围,让亿万观众大开眼界又大呼过瘾,一时间,“人人争说三国、个个讲述赤壁”成为时尚。

“一代名导”王扶林先生艺高人胆大,挟上世纪八十年改编、拍摄经典名著《红楼梦》大获成功之余威,又历时五年精心打造鸿篇巨制的《三国演义》,调集群众演员计几十万人次。毋庸置疑,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属重头戏中的重头戏,九台摄像机和一架直升机从水、陆、空三个维度同步拍摄,开动战船七十二艘,烧掉五十多车木柴、二十多吨汽、柴油,火焰腾空,遮天蔽日……一位新加坡导演曾考察过《三国演义》的拍摄实景,感慨万千地说:“这是在为中华民族拍戏啊!”

邹外 发表于 2025-7-12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壁文脉考略——兼答张胜友先生赤壁怀古之作》

赤壁之胜,非独在兵戈之烈,更在文脉之昌。张君胜友初临赤壁,感怀三国旧事,实得赤壁精神之三昧。今试以三端论之:

一、地理考辨
赤壁古战场位置,历来有蒲圻(今赤壁市)与黄州二说。郦道元《水经注》载:"江水左径百人山南,右径赤壁山北",考其方位,当以蒲圻赤壁为是。然东坡谪居黄州时,以赤鼻矶附会古战场,此乃文人"神游"之法,非地理之实。马局长所言江面缩窄之事,正合《荆州府志》"江水南徙,沙淤成陆"之载,沧海桑田,可为一叹。

二、文史互证
《三国志·周瑜传》仅载"遇于赤壁"四字,至裴松之注始详战况。罗贯中《三国演义》以七回篇幅铺陈此役,实熔史家笔法与小说家言于一炉。其"借东风"之说,本于《吴书·周瑜传》"时东南风急"六字,经文学点染,遂成奇观。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李壁注云:"此诗人托物兴怀,非实录也。"可见文史分野,正在虚实之间。

三、文脉传承
赤壁文脉可分三支:史家重其战略价值,如王夫之《读通鉴论》称"赤壁一炬,鼎足之势成";文人取其意境,除东坡二赋外,陆游《入蜀记》亦多感怀;民间衍为说部,自《全相三国志平话》至今日影视改编,生生不息。张君文中"魂牵梦萦"四字,正道出赤壁已由地理坐标升华为文化符号。

今观赤壁碑廊所存历代题刻,自唐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至清曾国藩"江流石不转",文脉绵延千载。尤可注意者,赤壁文学多作于贬谪之士,东坡、陆游辈皆以逆境之身写不朽之作,此中消息,正合司马迁"发愤著书"之旨。张君临江怀古,遥想"卧龙辩才""凤雏妙计",实乃与前贤隔代神交。

赤壁文脉之盛,恰在于兵戈化为翰墨,硝烟凝为诗赋。今人访古,当如张君般既考地理之实,更悟文心之虚,方不负这"万古沧浪一炬红"(王士禛句)。至于地名之争,倒应了东坡《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旷达——毕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西米露 发表于 2025-7-23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壁文脉考略——兼答张胜友先生赤壁游记》

张先生丙申赤壁之行,以文士之眼观古战场之变,融史家之思于游记之中,诚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之三昧。今不揣谫陋,试就文中关涉之文史要义略作申说。

一、地理考辨
赤壁古战场地理之辨,自唐杜牧《赤壁》诗已启疑窦。据《水经注·江水》所载,江夏赤壁山当在蒲圻县西百二十里,与乌林隔江相对。先生所见"江面仅剩两里"之象,实因明清以来长江河道南徙所致。郦道元注云:"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今日水文变迁,恰为历史地理学研究提供鲜活注脚。

二、史文互证
《三国志·周瑜传》载"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与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黄盖诈降细节可相印证。然"草船借箭"事仅见《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考诸正史实无。此乃文学典型化手法,罗贯中取《魏略》孙权"草船受箭"轶事移花接木,足见小说家"七实三虚"之创作准则。

三、文学流变
东坡赤壁二赋实开"文赤壁"传统。其《念奴娇·赤壁怀古》"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之语,已自注存疑。然黄州赤鼻矶因文豪题咏而跻身"五大赤壁"之列,恰印证顾炎武"地以文传"之说。文脉传承中,杜牧诗、东坡赋、罗贯中小说构成赤壁书写的三重境界,分别体现史家之思、文士之情、庶民之趣。

四、文化隐喻
赤壁古战场现存的"东南风"传说,暗合《周易》"巽为风"的战争哲学。周瑜"火攻"战略深得《孙子兵法·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之要义。今赤壁摩崖"赤壁"二字传为周瑜所书,虽系后人附会,然其楷中带隶的笔势,恰折射出汉末书法嬗变之迹。

五、当代启示
先生文中"思接千载"之叹,尤契钱穆先生"温情与敬意"之说。赤壁陈列馆所展东汉铜弩机、吴简牍等实物,与《武经总要》记载可互证。当今文旅融合背景下,赤壁文化更当遵循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训,使文学想象与史实考据相得益彰。

结语:
赤壁之魂,在烽烟与翰墨间流转千年。张先生此记,既承东坡"俯仰古今"之思,复得放翁"诗酒年华"之趣。昔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特重"山川险易"与"古今战守"之关系。今观赤壁胜迹,岂惟吊古战场,实乃观照中华文明"文武之道"的绝佳范本。时值甲辰初夏,谨以管窥之见,就教于方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