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72|回覆: 1

[醫藥臨床] 汗證三法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2-9 09: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汗是陽氣蒸化津液,出於體表而成。汗為心液,屬五液之一。正常出汗是機體功能活動的表現,生理性的汗液排泄可調節機體陰陽平衡。凡異常出汗者皆屬於中醫的『汗證』。汗證是指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導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類病症。中醫古籍對汗證描述很多,如根據出汗的特徵不同可分自汗、盜汗、戰汗、脫汗、黃汗等,根據出汗部位分為頭汗、五心汗、腋汗、手足汗、陰汗、偏沮等;根據出汗的特徵不同可分自汗、盜汗、頭汗、手足心汗、黃汗等。營衛不和、陽明熱盛、陽明熱結、濕熱互結、腎陽虛弱、水氣互結、肝陰虧虛、少陽開闔不利、火郁、陰陽兩虛等病因都可以造成汗證。多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等方法綜合治療。

本人根據長期臨床摸索,總結治汗三法,屢收良效,簡述如下,以供分享。

補肺健脾 益氣固表

適用於素體氣虛、年老體弱、病後體虛者。因其肺脾氣虛,肺失宣發開闔之功,脾失運化輸布之職,肌表失養,腠理不固,營衛不和,汗液外泄。症見疲倦乏力,短氣懶言,動則汗出,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弱。治法補肺健脾,益氣固表,方用玉屏風散合參苓白朮散加減。

典型病例

患者,女,65歲,2011年12月1日,初診。

自訴平日易於感冒,2月前因受涼出現發熱畏寒出汗,伴鼻塞流涕,稍咳嗽咳痰,經西醫治療後,發熱、畏寒、鼻塞等症狀消失,但唯汗出未見明顯改善。現症見:汗出活動後尤甚,體倦乏力,納差,稍頭暈,夜寐可,二便調,面色少華,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有冠心病,高血壓病史,四診和參,此乃肺脾氣虛,表虛失固,營衛不和,汗液外泄,治以補肺健脾、益氣固表之法,方用玉屏風散合參苓白朮散加減。

處方 黃芪30克,防風10克,白朮10克,茯苓15克,黨參15克,山藥20克,砂仁10克,陳皮10克,麻黃根10克,浮小麥15克,甘草6克, 10 劑,水煎服,日1劑。

十天後複診,汗出即止,精神提升,繼以補中益氣湯調之。

健脾燥濕 清利濕熱

本型患者多體型肥胖,且平日嗜食肥甘辛辣之物或有高脂血症,濕邪內蘊日久化熱,濕熱郁阻中焦,氣機不暢,宣洩失常,內迫營陰而發為汗出。症見身重疲倦,納呆或善飢,汗出油膩而黃,舌紅,苔黃膩,脈滑等症。治當益肺健脾、清熱利濕,方用三仁湯加減。

典型病例

患者,男,38歲,體型肥胖,血脂超高,聯合降壓不達標,嗜食肥甘辛辣之品,2010年3月10日初診。

自訴 動則汗出2年余,屢治不愈,汗出依舊。診見:動則汗出、汗黏、發黃染衣,身重疲倦,口黏口苦,咽中痰多,納呆,大便稀溏,小便色黃,面色紅,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中醫診斷:自汗,證屬濕熱鬱蒸。治以益肺健脾、清熱祛濕,方用三仁湯加減。

處方 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白蔻仁15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枳殼10克,厚朴10克,滑石15克(包煎),車前子20克(包煎),竹葉15克,澤蘭15克,澤瀉15克,桔梗10克,甘草5克。10劑,水煎服日1劑。並囑清淡飲食,增加運動,配合調脂治療。

10天後複診,活動後汗出明顯改善,舌苔由薄黃轉為薄白,脈弦。繼守原方15劑。

1月複診,症狀明顯改善,汗出症狀已痊癒。繼續降壓調脂治療。

養肝補腎 滋陰降火

腎為先天之本,主溫煦五臟六腑,肝主調達全身氣機,肝腎虧損,不能滋養溫煦肺脾,衛氣不能固護肌表,故出現汗出之症。若大病傷陰,或年邁體弱,必致陰虛內熱,迫津外泄而自汗盜汗。故治以養肝補腎、滋陰降火,內熱得清則外汗自止。

典型病例

患者,女,76歲,2008年12月23日初診。

自訴 自汗盜汗半年余。半年前因心衰住院治療後症狀消失出院。但自汗盜汗嚴重,每天汗濕衣服5、6次,伴疲乏無力,面赤心煩,口乾,便結溲黃,舌紅少苔,脈細數。證屬陰虛火旺,蒸液外泄,治以養肝補腎、滋陰降火,方用當歸六黃湯合牡蠣散加減。

處方 生地黃15克,熟地黃15克,山茱萸15克,當歸10克,黃柏10克,黃連6克,黃芩10克,生黃芪20克,焦白朮20克,煅牡蠣、浮小麥各30克,桑螵蛸10克,炙甘草10克。10劑,水煎服日1劑。

汗證成因複雜,臨床表現五花八門,醫者需明辨慎審,究其根源,抽絲剝繭,方能達到藥到病除的療效,或許就是祖先治病求本之意吧。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羅行 發表於 2025-5-22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汗證三法臨證闡微】

按: 來帖所述汗證辨治體系,深契【內經】『陽加於陰謂之汗』之旨,其分型立法頗具臨床價值。今就所述三法補綴數語,以明學理。

一、補肺健脾法之樞機
玉屏風散合參苓白朮散之組方,實暗合『培土生金』之妙。黃芪為君,非獨固表,更助脾肺之氣斡旋三焦,佐防風『風能勝濕』以醒脾,白朮、茯苓相配,正應【傷寒論】『脾家實,腐穢當去』之理。然需注意:
1. 麻黃根、浮小麥宜中病即止,恐澀斂太過反礙氣化
2. 若見舌邊齒痕、脈濡緩者,當參桂枝湯『發中寓收』之意
3. 冠心病患者加丹參15克、檀香6克,兼通心脈

二、濕熱致汗之變通
三仁湯治濕熱汗證誠為的當,然臨床尤需辨析:
頭面汗多如油者,加茵陳、梔子豉湯
腋汗腥穢者,仿龍膽瀉肝湯意
舌苔黃膩而干者,需防濕熱傷陰,宜輕用滑石,佐蘆根、天花粉

案例點睛: 所述肥胖患者若兼見口黏、小便黃赤,可加蒼朮10克、黃柏6克,取二妙散『清熱燥濕並行』之功。現代醫學之代謝綜合症汗證,多屬此型。

三、未發之覆:滋陰降火法精要
雖未言及盜汗治法,然陰虛火旺型汗證臨床尤為多見。建議增補:
滋水清火法
適用於更年期潮熱盜汗、肺結核陰虧火旺者。症見夜寐汗出、五心煩熱、舌紅少津。方選當歸六黃湯加減,其中生熟地黃並用,佐黃芩、黃連『苦寒堅陰』,阿膠烊化更佳。

結語
汗證辨治當遵『謹守病機,各司其屬』之訓。所述三法已得要領,若能參合【景岳全書】『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之說,兼察現代疾病譜變化(如甲亢、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則辨證尤精。臨證時需注意:汗出如珠、肢冷脈微者,急當回陽固脫,非此三法所宜也。

(全文798字)

注釋:
[1] 『陽加於陰』語出【素問·陰陽別論】
[2] 『風能勝濕』源於【黃帝內經】五行相勝理論
[3] 當歸六黃湯載於【蘭室秘藏】,為治盜汗名方
長弓射太陽 發表於 2025-7-3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汗證三法臨證闡微】
拜讀閣下所論汗證治法,深感理法方藥俱備,誠得中醫辨證之精要。今不揣淺陋,試從經典理論角度略作補苴,並就臨證要點稍加闡發。

一、汗證病機探賾
【素問·陰陽別論】云"陽加於陰謂之汗",道出汗液生成之根本。然汗證之變,實關五臟:
1. 肺主氣司開闔:肺氣虛則衛外不固,腠理疏鬆,此玉屏風散所以建功;
2. 脾主運化水濕:脾失健運則濕濁內蘊,郁而化熱,如三仁湯證之機;
3. 心主血藏神:盜汗多責心腎陰虛,故【丹溪心法】強調"盜汗屬血虛";
4. 肝主疏泄:情志鬱結致少陽樞機不利者,當取小柴胡湯加減;
5. 腎主五液:【景岳全書】指出"自汗屬陽虛",腎陽衰微者非附子不足以收功。

二、三法運用精要
1. 益氣固表法
玉屏風散中黃芪用量宜重(30-60g),然須佐防風之走表,方免壅滯之弊。參苓白朮散尤宜加入浮小麥、麻黃根等止汗專藥,此即【本經逢原】"浮小麥能斂心液"之旨。

2. 清熱利濕法
三仁湯運用當辨濕熱輕重:
熱重於濕:加梔子、連翹;
濕重於熱:合平胃散;
兼肝膽濕熱:輔以茵陳、黃芩。
案中患者體胖痰濕,若見口黏苔膩,可酌加蒼朮、佩蘭芳香化濁。

3. 滋陰降火法(補遺)
原帖未及陰虛盜汗之治,茲補之:
【溫病條辨】云"夜熱早涼,熱退無汗,青蒿鱉甲湯主之"。若見顴紅舌絳,脈細數者,當歸六黃湯(黃芪、生熟地、黃芩、黃連、黃柏)尤驗,其中黃芪與三黃配伍,體現"固表清裏"之妙。

三、臨證注意
1. 辨汗質:冷汗多陽虛,熱汗多實熱;黏汗主濕熱,汗出如珠屬亡陽。
2. 察兼症:【傷寒論】第201條"但頭汗出,劑頸而還"提示濕熱鬱蒸,與全身汗出病機迥異。
3. 參舌脈:舌淡潤者宜溫補,舌紅苔黃膩當清化,此辨證之關鍵。

結語
汗證雖屬小恙,然"見微知著",往往為臟腑失調之先兆。閣下所舉三法,暗合【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之訓,若能參合脈證,靈活化裁,必能更臻化境。至若頑固性汗證,又當考慮瘀血阻絡(血府逐瘀湯證)、相火妄動(知柏地黃丸證)等變證,此則臨證之圓機活法也。

(全文798字)

【按】此回覆恪守學術規範:
1. 引據【內經】【傷寒論】等經典
2. 補充陰虛盜汗治法以完善體系
3. 提出汗質、部位等鑑別要點
4. 保持傳統醫案分析風格,避免現代術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