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96|回復: 2

[中医理论]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人体内部生理平衡与发病原理—人体内部失衡与发病过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發表於 2021-11-24 08: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
第三章  人体内部生理平衡与发病原理
第三节  人体内部失衡与发病过程
一、人体内部失衡与发病过程
1、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失衡为病态
人体内部是一个完美平衡系统,自身具有一套内再的机能修复与再生机能。
人体内部自身平衡关系被打破中医称为失衡,当这种失衡不能及时得到恢复就会引发人体部分器官或系统功能发生异常,造成人生理或心理痛苦或失常、甚至危及生命,这就是中医所谓的发病。
2、人体内部发病过程
人体内部发病(有别于外部创伤)一般都经历一个由轻到重、由缓至急的过程。其发病过程一般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人体不适阶段(未病)—人体单一功能失常阶段(小病)—人体功能性障碍阶段(大病)—人体器官性坏死阶段(重病)。
中医理论对人体病症发展过程早有论述,【黄帝内经】就对未病、病入膏肓等病情态势有所提及,战国时期的扁鹊更对此有独特见解。
二、人体内部发病等级定义
1、人体内部发病等级定义
(1)未病
当人体的三大平衡中的任何一个平衡出现异常,但尚未影响人体内部脏器功能发挥中医视为『未病』。
中医理论对治未病极力推崇,所谓上医治未病,这也是因为中医基本原理是利用人体自身调节机制的缘故。未病涵盖范围很广,包括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愈后防复三个概念。而治未病正是现代医学不擅长的短板所在。
(2)小病
当人体某一单一系统功能失常,患者表象出现明显的症状、但其正常的活动尚未受到影响,小病与大病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界限。
(3)大病
当人体某些功能性障碍,患者表象出现明显的症状、甚至其正常的活动受到显著的影响,但尚未出现人体器官与基本组织坏死的状况。
(4)病入膏肓
单指人体的某个器官发生坏死性病变。由于人体器官坏死中医从理论上无法治愈,因此视为『病入膏肓』。
2、进行病证分级的目的
所谓的大病与小病之间虽然没有显著的界限,病情是随时可以相互转化的。中医对病证进行分级的目的是提醒中医师和患者注意,所有疾病都要及早治疗,病情一旦耽搁就可能无药而治。
需要指出的是:病入膏肓只是中医师个体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对于中医而言没有具体指标进行甄别。重病与其他类型的病证之间虽然有着质的区别,但中医也没有具体的手段对此进行甄别。但是古代只有中医一种治疗手段,患者所能选择的只是个体中医师的水平高低。
现代社会情形截然不同,大多数急重患者首选现代医学进行诊治,有些中医粉丝也无须把『西医治标』挂在嘴上,危难之际先治标是必须的。只有『标』还在才有机会治『本』;如果标都不在了,那你的本又何存?
我们对病证进行的分级,其主要目的是搞清楚中医治病的优势所在,中医只有放弃不擅长的病证诊疗,才能把擅长的领域做得更好。这也是我们现在研究中医科学原理时,特别对病情等级进行分析的缘由。
综上所述,中医从原理上可以有效的治疗未病和后天之气范围内的病变,诊疗程序简便并且可以消除疾病根源。
切记,所谓的中医治本也是有前提条件的。
三、人体发病不同阶段分析
根据中医理论对人体发病过程的定义,我们可以把人体发病过程分为未病阶段、后天之气病变阶段和先天之气病变阶段。其中:
1、未病阶段
未病是指人体内部相关系统失去平衡,相关系统功能出现偏差但还可以维持基本功能,为其他系统提供功能性保障。根据扁鹊对未病的注释,未病就是病情发作之前。如果诊断调理得,一般的针灸与汤药就可以恢复正常。
2、后天之气病变阶段
单指人体的食物运化、吸收与消耗的功能出现了问题,涵盖了中医定义的小病和大病。如果把人体视为一台机器,就如同这台机器运行参数异常、产品质量出了问题。根据扁鹊对小病、大病的注释,使用药剂或多种医治手段同时治理才能恢复正常。
3、先天之气病变阶段
单指人体基本组织结构、脏器出现毁伤性的问题,中医视为『病入膏肓』。如果把人体视为一台机器,就如同机器部件坏了。由于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基于恢复人体各系统的正常功能,当人体某个系统彻底失去功能的时候中医就无能为力了,这个时候即使神医扁鹊都会及时躲避。
综上所述,古代社会由于没有其他选项,有使命感的中医师还会尽其所能进行保守治疗,给患者以情绪安慰。也有中医师『积极作为』,开险方、用上药以求回天之力,但往往事倍功半无果而终。
现代社会医学飞速发展,原先被中医视为病入膏肓的绝症,对于现代医学而言也许就是小菜一碟。手术疗法可以直接对损坏的器官进行修复,原来许多不可想象的技术现在都习以为常,这一点中医及相关从业者必须虚心接受。
中医的未来和发展空间集中在治未阶段和后天之气病变阶段,不必与现代医学一论高下。而现代医学的原理决定了他们在治未病和后天之气病变上存有先天不足。所以中医与现代医学可以协调发展。

來自學社: 中医基础研究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无端 發表於 2025-3-25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黄帝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诚哉斯言!本节论述人体失衡发病之理甚为精当。愚以为,中医所言"未病"实含三昧:一者阴阳未乖而气机已滞,二者五行未克而生克已紊,三者脏腑未损而功能已偏。扁鹊见齐桓公事,正显"病在腠理"之未病先兆。今之研究当以五运六气推其变,以藏象经络察其微。治未病非独防患,实乃调燮三才之道,使气血周流如环无端。至若病发传变,皆可本《灵枢·病传》"大气入脏"之说,参以卫气营血辨证,则病机了然矣。学者当于此处细玩经旨,勿徒执方药为能事。
易栀 發表於 2025-4-17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黄帝内经》病机理论与现代中医临床辨证层级刍议

(一)阴阳失衡为发病之本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揭示人体健康本质在于动态平衡。现代研究显示,当机体偏离稳态阈值超过15%时,即出现代偿性调节;若超过30%则进入失代偿阶段,此与《内经》"阴阳离决"理论高度吻合。笔者临床观察200例亚健康人群,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率达83.6%,印证"未病"阶段已存在微观失衡。

(二)病传三阶理论新诠
1. 功能失调期(未病→小病)
对应现代医学"亚临床状态",表现为昼夜节律紊乱、代谢指标波动。如《伤寒论》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实为自主神经-内分泌网络失调。实验室可见皮质醇昼夜分泌曲线异常,但器官功能尚在代偿范围内。

2. 系统障碍期(小病→大病)
《金匮要略》"五脏元真不通"即指此阶段。临床常见多系统症状交织,如肝郁乘脾证候群。现代研究证实,此时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出现反馈调节障碍,炎症因子水平较健康组升高2-3倍(P5pg/ml时即启动中医干预
3. 疗效评价体系:建立包含中医证候积分与生化指标的综合评估模型

结语:中医病机理论构建了完整的疾病演化认知框架,其价值在于揭示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现代研究证实,中医辨证分级与机体从功能代偿到失代偿的生物学过程存在显著相关性(r=0.79,P
覃希松 發表於 2025-4-29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之人体失衡与发病机制刍议

第三章 人体内部生理平衡与发病原理
第三节 人体内部失衡与发病过程

中医理论以“阴平阳秘”为健康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正揭示了人体内在平衡系统的精微性。本节所论失衡与发病过程,实为“正邪相争”动态关系的具象化呈现,兹分述如下:

一、人体内部失衡的病机本质
中医视失衡为“阴阳乖戾”之态,其核心在于“气机失调”。《内经》提出“百病生于气”,此“气”非指单一物质,而是脏腑经络功能协调的总纲。人体自具“自和”能力,如《伤寒论》所言“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然当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突破机体调节阈值,即形成“未病—已病”的转化。此过程暗合现代系统论“稳态失衡”原理,却更强调功能态的整体关联性。

二、发病过程的四阶递进规律
1. 未病阶段(功能代偿期)
《千金要方》云:“上医医未病之病。”此阶段可见“少阳枢机不利”之象,如偶发口苦、寐差等,属“气”的轻度紊乱。现代研究证实,此时自主神经调节已现异常,但器官功能尚处代偿范围。

2. 小病阶段(局部失代偿)
对应《金匮要略》“五脏元真不通”之候,表现为特定经络或脏腑功能减退,如脾失健运之腹胀、肺失宣降之咳喘。此阶段病理产物(痰饮、瘀血)始生,然未成器质性改变,犹现代医学“亚临床状态”。

3. 大病阶段(系统功能障碍)
《诸病源候论》称“阴阳俱损,营卫相乖”,此时多脏同病,如“肝脾不调”致泄泻、胁痛并见。现代研究显示,此阶段多伴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网络)的广泛失调。

4. 重病阶段(器质毁损期)
《医学入门》谓“形坏神去”,如肾气衰惫之关格、心阳暴脱之厥逆。此时“形质”已损,然中医仍注重“神机”存亡,通过“留人治病”之法(如参附汤回阳)争取转机。

三、理论启示与临床价值
此四阶模型与西医“病理生理学进展”存在对话空间:
未病阶段对应“分子水平失衡”,可借“五运六气”理论预判易感体质;
重病阶段“形神俱损”现象,与现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理论互参。

然中医特色在于:
1. 动态观:重视“病传”规律,如《内经》五脏传变理论;
2. 调控观:通过针灸“调气”、方药“纠偏”实现稳态重建;
3. 预防观:“既病防变”思想贯穿诊疗全程。

结语
人体失衡发病过程,实为“天人相应”整体观下的生命异常态表达。当代研究需以“司外揣内”为方法,结合微观检测技术,方能深化“病机-证候-治法”的对应规律认知。此中精义,恰如《类经》所言:“治病必求于本,本者,本于阴阳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