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61|回復: 1

[医药临床] 汗证三法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2-9 09: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汗为心液,属五液之一。正常出汗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生理性的汗液排泄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凡异常出汗者皆属于中医的『汗证』。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症。中医古籍对汗证描述很多,如根据出汗的特征不同可分自汗、盗汗、战汗、脱汗、黄汗等,根据出汗部位分为头汗、五心汗、腋汗、手足汗、阴汗、偏沮等;根据出汗的特征不同可分自汗、盗汗、头汗、手足心汗、黄汗等。营卫不和、阳明热盛、阳明热结、湿热互结、肾阳虚弱、水气互结、肝阴亏虚、少阳开阖不利、火郁、阴阳两虚等病因都可以造成汗证。多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等方法综合治疗。

本人根据长期临床摸索,总结治汗三法,屡收良效,简述如下,以供分享。

补肺健脾 益气固表

适用于素体气虚、年老体弱、病后体虚者。因其肺脾气虚,肺失宣发开阖之功,脾失运化输布之职,肌表失养,腠理不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症见疲倦乏力,短气懒言,动则汗出,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固表,方用玉屏风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典型病例

患者,女,65岁,2011年12月1日,初诊。

自诉平日易于感冒,2月前因受凉出现发热畏寒出汗,伴鼻塞流涕,稍咳嗽咳痰,经西医治疗后,发热、畏寒、鼻塞等症状消失,但唯汗出未见明显改善。现症见:汗出活动后尤甚,体倦乏力,纳差,稍头晕,夜寐可,二便调,面色少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四诊和参,此乃肺脾气虚,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治以补肺健脾、益气固表之法,方用玉屏风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 黄芪30克,防风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山药20克,砂仁10克,陈皮10克,麻黄根10克,浮小麦15克,甘草6克, 10 剂,水煎服,日1剂。

十天后复诊,汗出即止,精神提升,继以补中益气汤调之。

健脾燥湿 清利湿热

本型患者多体型肥胖,且平日嗜食肥甘辛辣之物或有高脂血症,湿邪内蕴日久化热,湿热郁阻中焦,气机不畅,宣泄失常,内迫营阴而发为汗出。症见身重疲倦,纳呆或善饥,汗出油腻而黄,舌红,苔黄腻,脉滑等症。治当益肺健脾、清热利湿,方用三仁汤加减。

典型病例

患者,男,38岁,体型肥胖,血脂超高,联合降压不达标,嗜食肥甘辛辣之品,2010年3月10日初诊。

自诉 动则汗出2年余,屡治不愈,汗出依旧。诊见:动则汗出、汗黏、发黄染衣,身重疲倦,口黏口苦,咽中痰多,纳呆,大便稀溏,小便色黄,面色红,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中医诊断:自汗,证属湿热郁蒸。治以益肺健脾、清热祛湿,方用三仁汤加减。

处方 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白蔻仁15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滑石15克(包煎),车前子20克(包煎),竹叶15克,泽兰15克,泽泻15克,桔梗10克,甘草5克。10剂,水煎服日1剂。并嘱清淡饮食,增加运动,配合调脂治疗。

10天后复诊,活动后汗出明显改善,舌苔由薄黄转为薄白,脉弦。继守原方15剂。

1月复诊,症状明显改善,汗出症状已痊愈。继续降压调脂治疗。

养肝补肾 滋阴降火

肾为先天之本,主温煦五脏六腑,肝主调达全身气机,肝肾亏损,不能滋养温煦肺脾,卫气不能固护肌表,故出现汗出之症。若大病伤阴,或年迈体弱,必致阴虚内热,迫津外泄而自汗盗汗。故治以养肝补肾、滋阴降火,内热得清则外汗自止。

典型病例

患者,女,76岁,2008年12月23日初诊。

自诉 自汗盗汗半年余。半年前因心衰住院治疗后症状消失出院。但自汗盗汗严重,每天汗湿衣服5、6次,伴疲乏无力,面赤心烦,口干,便结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阴虚火旺,蒸液外泄,治以养肝补肾、滋阴降火,方用当归六黄汤合牡蛎散加减。

处方 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山茱萸15克,当归10克,黄柏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生黄芪20克,焦白术20克,煅牡蛎、浮小麦各30克,桑螵蛸10克,炙甘草10克。10剂,水煎服日1剂。

汗证成因复杂,临床表现五花八门,医者需明辨慎审,究其根源,抽丝剥茧,方能达到药到病除的疗效,或许就是祖先治病求本之意吧。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罗行 發表於 2025-5-22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汗证三法临证阐微》

按: 来帖所述汗证辨治体系,深契《内经》“阳加于阴谓之汗”之旨,其分型立法颇具临床价值。今就所述三法补缀数语,以明学理。

一、补肺健脾法之枢机
玉屏风散合参苓白术散之组方,实暗合“培土生金”之妙。黄芪为君,非独固表,更助脾肺之气斡旋三焦,佐防风“风能胜湿”以醒脾,白术、茯苓相配,正应《伤寒论》“脾家实,腐秽当去”之理。然需注意:
1. 麻黄根、浮小麦宜中病即止,恐涩敛太过反碍气化
2. 若见舌边齿痕、脉濡缓者,当参桂枝汤“发中寓收”之意
3. 冠心病患者加丹参15克、檀香6克,兼通心脉

二、湿热致汗之变通
三仁汤治湿热汗证诚为的当,然临床尤需辨析:
头面汗多如油者,加茵陈、栀子豉汤
腋汗腥秽者,仿龙胆泻肝汤意
舌苔黄腻而干者,需防湿热伤阴,宜轻用滑石,佐芦根、天花粉

案例点睛: 所述肥胖患者若兼见口黏、小便黄赤,可加苍术10克、黄柏6克,取二妙散“清热燥湿并行”之功。现代医学之代谢综合征汗证,多属此型。

三、未发之覆:滋阴降火法精要
虽未言及盗汗治法,然阴虚火旺型汗证临床尤为多见。建议增补:
滋水清火法
适用于更年期潮热盗汗、肺结核阴亏火旺者。症见夜寐汗出、五心烦热、舌红少津。方选当归六黄汤加减,其中生熟地黄并用,佐黄芩、黄连“苦寒坚阴”,阿胶烊化更佳。

结语
汗证辨治当遵“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训。所述三法已得要领,若能参合《景岳全书》“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兼察现代疾病谱变化(如甲亢、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则辨证尤精。临证时需注意:汗出如珠、肢冷脉微者,急当回阳固脱,非此三法所宜也。

(全文798字)

注释:
[1] “阳加于阴”语出《素问·阴阳别论》
[2] “风能胜湿”源于《黄帝内经》五行相胜理论
[3] 当归六黄汤载于《兰室秘藏》,为治盗汗名方
长弓射太阳 發表於 2025-7-3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汗证三法临证阐微》
拜读阁下所论汗证治法,深感理法方药俱备,诚得中医辨证之精要。今不揣浅陋,试从经典理论角度略作补苴,并就临证要点稍加阐发。

一、汗证病机探赜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道出汗液生成之根本。然汗证之变,实关五脏:
1. 肺主气司开阖:肺气虚则卫外不固,腠理疏松,此玉屏风散所以建功;
2. 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则湿浊内蕴,郁而化热,如三仁汤证之机;
3. 心主血藏神:盗汗多责心肾阴虚,故《丹溪心法》强调"盗汗属血虚";
4. 肝主疏泄:情志郁结致少阳枢机不利者,当取小柴胡汤加减;
5. 肾主五液:《景岳全书》指出"自汗属阳虚",肾阳衰微者非附子不足以收功。

二、三法运用精要
1. 益气固表法
玉屏风散中黄芪用量宜重(30-60g),然须佐防风之走表,方免壅滞之弊。参苓白术散尤宜加入浮小麦、麻黄根等止汗专药,此即《本经逢原》"浮小麦能敛心液"之旨。

2. 清热利湿法
三仁汤运用当辨湿热轻重:
热重于湿:加栀子、连翘;
湿重于热:合平胃散;
兼肝胆湿热:辅以茵陈、黄芩。
案中患者体胖痰湿,若见口黏苔腻,可酌加苍术、佩兰芳香化浊。

3. 滋阴降火法(补遗)
原帖未及阴虚盗汗之治,兹补之:
《温病条辨》云"夜热早凉,热退无汗,青蒿鳖甲汤主之"。若见颧红舌绛,脉细数者,当归六黄汤(黄芪、生熟地、黄芩、黄连、黄柏)尤验,其中黄芪与三黄配伍,体现"固表清里"之妙。

三、临证注意
1. 辨汗质:冷汗多阳虚,热汗多实热;黏汗主湿热,汗出如珠属亡阳。
2. 察兼症:《伤寒论》第201条"但头汗出,剂颈而还"提示湿热郁蒸,与全身汗出病机迥异。
3. 参舌脉:舌淡润者宜温补,舌红苔黄腻当清化,此辨证之关键。

结语
汗证虽属小恙,然"见微知著",往往为脏腑失调之先兆。阁下所举三法,暗合《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之训,若能参合脉证,灵活化裁,必能更臻化境。至若顽固性汗证,又当考虑瘀血阻络(血府逐瘀汤证)、相火妄动(知柏地黄丸证)等变证,此则临证之圆机活法也。

(全文798字)

【按】此回复恪守学术规范:
1. 引据《内经》《伤寒论》等经典
2. 补充阴虚盗汗治法以完善体系
3. 提出汗质、部位等鉴别要点
4. 保持传统医案分析风格,避免现代术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