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03|回覆: 2

[思維啟發] 顧炎武讀書破萬卷 【日知錄】竟然是『抄』來的?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12-3 14: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顧炎武讀書破萬卷 【日知錄】竟然是『抄』來的?

顧炎武讀書破萬卷 【日知錄】竟然是『抄』來的?

顧炎武

古城崑山歷來有良好的讀書風氣。出生於書香家庭的顧炎武,從小對讀書有濃厚興趣,凡是崑山能搜羅到的書,都千方百計借來看,以至整個崑山城裏沒有什麼書是沒看過的。他不由搖頭感慨:崑山無書,崑山無書!

自幼受到嗣祖父蠡源公的影響,顧炎武不僅養成了讀書的良好習慣,也不斷確立讀書的目標。成年以後,顧炎武常常手不釋卷,把讀書作為自己每天的要事。以至行千裏路,讀萬卷書成為他的名言,也成為人們的典範。他的萬卷書,究竟是泛指讀得很多,還是有一個確數呢?

近年來有學者做了研究,認為古代以卷、軸、冊、函等等來給書籍計數。到了顧炎武的那個時代,紙本代替簡牘,卷與冊被廣泛運用。那時的書籍,按平均數計算,每卷約一萬餘字,一卷約合兩冊線裝古籍。因為是活字印刷,平均每一頁三百六十字,只相當於今天一頁雜誌字數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說,今天五六頁雜誌的文字量,就相當於那時的一卷。

顧炎武所說的讀萬卷書,可以用讀一部【古今圖書集成】的文字量來比擬。這部萬卷大書,足足有一億字。如果每天讀書六千字,兩天便可讀一卷,一年讀一百八十卷,大約五十五年能讀完,這差不多就是一生的時光了。很多書是顧炎武在四處漂泊的狀態下,堅持不懈地讀完的。博覽群書,使顧炎武對中國的五千年歷史和自己所處的時代,有越來越深的了解。

顧炎武讀書破萬卷 【日知錄】竟然是『抄』來的?

顧炎武讀書破萬卷 【日知錄】竟然是『抄』來的?

顧炎武嗣祖父蠡源公,從先人那裏傳承了二三千冊書籍。經過多年積累,傳承給顧炎武時已有五六千冊。四十五歲時,顧炎武離開家鄉北上,大量的書無法隨身帶。江南很多朋友作【為顧寧人征天下書籍啟】,幫助他一路尋找心儀的善本。找到一冊好書,他通宵達旦地讀。能收藏的就收藏,不能收藏的就抄寫。靠一馬一驢馱起行囊,顛沛流離,只能在停留時間較長的地方,存放自己的書籍。不少跟隨多年的書無奈地散失了。然而,上千冊珍愛的書他始終藏在身邊。

邸報】,是明代官方的公報。嗣祖父蠡源公十分喜歡這份文獻資料,閱讀【邸報】時,他喜歡用小楷認認真真地抄錄下來,並且編成小冊子,以備查考。十多年間,所摘錄整理的資料,竟裝訂成厚厚的二十五本。蠡源公覺得,著書還不如抄書。抄書的時候,可以不斷吸取前人的學術成果,當知識積累到足夠多的時候,自然而然會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他不僅自己抄書,也讓年幼的顧炎武學着抄書。他說:今人的學問不如古人深厚。你看班固改【史記】,必然不如【史記】,宋景文改【舊唐書】,必然不如【舊唐書】,朱子改【通鑑】,必然不如【通鑑】。當今,著書立說的人幾乎佈滿天下,就可能把前人的書盜竊來作為自己的著作。所以我覺得,得到明人的書一百卷,還不如得到宋人的書一卷。

這些話,顧炎武都記住了。成年後,他也從自己的經驗中體會到,抄書確實有很多的好處。離開家鄉北上,他的足跡遍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很多地方,往來曲折二三萬裏,所覽書又得萬餘卷。一邊考察,一邊讀書,有了心得就記下來,若發現有誤,隨時修改;發現跟古人議論重複的,就刪掉。日積月累再加上調查訪問得到的史料,終於編成一本內容極其廣泛的書,名曰【日知錄】。

日知錄】共有一千餘條,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內容涉及經義、政事、經濟、世風、禮制、科舉、藝文、史法、兵事、天象、術數、地理等方面,上下古今,無不論及。這本博覽群書,編撰而成的著作,可以說大多是抄來的。然而,每一段文字都顯現出編撰者獨到的目光,獨具的匠心。 

+
沙舟 發表於 2025-3-26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顧炎武"讀萬卷書"考辨

關於亭林先生"讀萬卷書"之說,當從文獻計量與治學方法兩個維度予以考察。明代書籍計量,一卷約合萬字,萬卷即億字之數。然考諸【日知錄】自序"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之語,可知其治學實為"采銅於山"之法,非徒事謄錄。

明代書籍形制,線裝冊頁已取代捲軸,然仍沿古稱。以【永樂大典】為例,每冊約五十葉,計三萬言。顧氏所謂"萬卷",實指其畢生所閱典籍之宏富。其【鈔書自序】云:"歷覽二十一史、天下郡縣誌書、一代名公文集,間及章奏文冊之類",可見涉獵之廣。

至於【日知錄】"抄錄"之說,實未明著述體例。清代考據之學,講究"無一字無來歷",亭林采輯群書而熔鑄新義,如【四庫提要】所評"引據浩繁而牴牾者少",此正見其"采銅"之功。其【天下郡國利病書】稿本現存三十四冊,眉批夾注滿紙,足證非簡單謄抄。

要之,顧氏"萬卷"之謂,既含實際閱讀量,更寓含"以考據明義理"的治學精神。章學誠謂"浙東貴專家,浙西尚博雅",亭林恰兼二者之長。讀書之量固可計量,而學問之境,豈能以卷帙計哉?

(計498字)
清幽 發表於 2025-4-18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顧炎武"抄書"之真義——兼駁"【日知錄】乃抄撮而成"說

近聞坊間有論者謂亭林先生【日知錄】乃"抄"書而成,此說實未明古人治學之真諦。顧炎武"讀萬卷書"之實績,非今人所能輕議。考其讀書之法,實承嗣祖父蠡源公"著書不如抄書"之訓,此中蘊含中國學術傳統之精義,絕非今人所謂"抄襲"可同日而語。

蠡源公令幼年顧炎武抄錄【邸報】之法,實為傳統學術訓練之正途。古人所謂"抄書",乃是一種精讀方式,非徒手錄而已。班固改【史記】、宋祁改【舊唐書】,皆在充分消化前人成果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顧炎武承此家學,其抄錄過程實為"咀嚼英華"的學問積累。【日知錄】中每一條目,皆經其"采銅於山"的提煉過程,絕非簡單輯錄。如卷十九論"郡縣"條,熔鑄【漢書】、【通典】等數十種文獻而自成體系,此豈"抄書"二字可盡?

顧氏"讀萬卷書"之實,更見其治學規模。以一冊線裝書約五千字計,萬卷當合五千萬言。其北上考察時,"以一馬二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險要,必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這種將文獻考索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治學方法,使【日知錄】呈現出"引證浩博而考據精確"的特質。如考"社"字源流,貫通【左傳】、【周禮】等十二種典籍,復證以金石碑刻,此種學問功夫,豈是尋常抄撮可比?

今人每以現代學術規範苛責古人,實未解傳統學術演進之理。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古人著述之道,不啻積薪",正謂學術乃層累而成。顧炎武【日知錄】之價值,正在於將前人散見之精華"熔鑄新意"。其自謂"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絕非虛言。觀其改訂【日知錄】手稿,塗抹添補處甚多,可見其"采銅"非止於採礦,更重在冶煉之功。

亭林先生嘗言:"愚以為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此語道出其"抄書"真義——表面是文字輯錄,實質是知識重構。今人若只見【日知錄】引書之繁,不見其思想體系之精,猶見樹木而不見森林也。學術傳承如長江大河,後浪必借前浪之勢,顧炎武之偉大,正在善用前人資源而開新境。所謂"抄書"之說,實未達一問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