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03|回復: 2

[思維啟發] 顾炎武读书破万卷 〖日知录〗竟然是『抄』来的?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12-3 14: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顾炎武读书破万卷 〖日知录〗竟然是『抄』来的?

顾炎武读书破万卷 〖日知录〗竟然是『抄』来的?

顾炎武

古城昆山历来有良好的读书风气。出生于书香家庭的顾炎武,从小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凡是昆山能搜罗到的书,都千方百计借来看,以至整个昆山城里没有什么书是没看过的。他不由摇头感慨:昆山无书,昆山无书!

自幼受到嗣祖父蠡源公的影响,顾炎武不仅养成了读书的良好习惯,也不断确立读书的目标。成年以后,顾炎武常常手不释卷,把读书作为自己每天的要事。以至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成为他的名言,也成为人们的典范。他的万卷书,究竟是泛指读得很多,还是有一个确数呢?

近年来有学者做了研究,认为古代以卷、轴、册、函等等来给书籍计数。到了顾炎武的那个时代,纸本代替简牍,卷与册被广泛运用。那时的书籍,按平均数计算,每卷约一万余字,一卷约合两册线装古籍。因为是活字印刷,平均每一页三百六十字,只相当于今天一页杂志字数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今天五六页杂志的文字量,就相当于那时的一卷。

顾炎武所说的读万卷书,可以用读一部〖古今图书集成〗的文字量来比拟。这部万卷大书,足足有一亿字。如果每天读书六千字,两天便可读一卷,一年读一百八十卷,大约五十五年能读完,这差不多就是一生的时光了。很多书是顾炎武在四处漂泊的状态下,坚持不懈地读完的。博览群书,使顾炎武对中国的五千年历史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有越来越深的了解。

顾炎武读书破万卷 〖日知录〗竟然是『抄』来的?

顾炎武读书破万卷 〖日知录〗竟然是『抄』来的?

顾炎武嗣祖父蠡源公,从先人那里传承了二三千册书籍。经过多年积累,传承给顾炎武时已有五六千册。四十五岁时,顾炎武离开家乡北上,大量的书无法随身带。江南很多朋友作〖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帮助他一路寻找心仪的善本。找到一册好书,他通宵达旦地读。能收藏的就收藏,不能收藏的就抄写。靠一马一驴驮起行囊,颠沛流离,只能在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存放自己的书籍。不少跟随多年的书无奈地散失了。然而,上千册珍爱的书他始终藏在身边。

邸报〗,是明代官方的公报。嗣祖父蠡源公十分喜欢这份文献资料,阅读〖邸报〗时,他喜欢用小楷认认真真地抄录下来,并且编成小册子,以备查考。十多年间,所摘录整理的资料,竟装订成厚厚的二十五本。蠡源公觉得,著书还不如抄书。抄书的时候,可以不断吸取前人的学术成果,当知识积累到足够多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不仅自己抄书,也让年幼的顾炎武学着抄书。他说:今人的学问不如古人深厚。你看班固改〖史记〗,必然不如〖史记〗,宋景文改〖旧唐书〗,必然不如〖旧唐书〗,朱子改〖通鉴〗,必然不如〖通鉴〗。当今,著书立说的人几乎布满天下,就可能把前人的书盗窃来作为自己的著作。所以我觉得,得到明人的书一百卷,还不如得到宋人的书一卷。

这些话,顾炎武都记住了。成年后,他也从自己的经验中体会到,抄书确实有很多的好处。离开家乡北上,他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很多地方,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一边考察,一边读书,有了心得就记下来,若发现有误,随时修改;发现跟古人议论重复的,就删掉。日积月累再加上调查访问得到的史料,终于编成一本内容极其广泛的书,名曰〖日知录〗。

日知录〗共有一千余条,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内容涉及经义、政事、经济、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史法、兵事、天象、术数、地理等方面,上下古今,无不论及。这本博览群书,编撰而成的著作,可以说大多是抄来的。然而,每一段文字都显现出编撰者独到的目光,独具的匠心。 

沙舟 發表於 2025-3-26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顾炎武"读万卷书"考辨

关于亭林先生"读万卷书"之说,当从文献计量与治学方法两个维度予以考察。明代书籍计量,一卷约合万字,万卷即亿字之数。然考诸《日知录》自序"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之语,可知其治学实为"采铜于山"之法,非徒事誊录。

明代书籍形制,线装册页已取代卷轴,然仍沿古称。以《永乐大典》为例,每册约五十叶,计三万言。顾氏所谓"万卷",实指其毕生所阅典籍之宏富。其《钞书自序》云:"历览二十一史、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间及章奏文册之类",可见涉猎之广。

至于《日知录》"抄录"之说,实未明著述体例。清代考据之学,讲究"无一字无来历",亭林采辑群书而熔铸新义,如《四库提要》所评"引据浩繁而抵牾者少",此正见其"采铜"之功。其《天下郡国利病书》稿本现存三十四册,眉批夹注满纸,足证非简单誊抄。

要之,顾氏"万卷"之谓,既含实际阅读量,更寓含"以考据明义理"的治学精神。章学诚谓"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亭林恰兼二者之长。读书之量固可计量,而学问之境,岂能以卷帙计哉?

(计498字)
清幽 發表於 2025-4-18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顾炎武"抄书"之真义——兼驳"《日知录》乃抄撮而成"说

近闻坊间有论者谓亭林先生《日知录》乃"抄"书而成,此说实未明古人治学之真谛。顾炎武"读万卷书"之实绩,非今人所能轻议。考其读书之法,实承嗣祖父蠡源公"著书不如抄书"之训,此中蕴含中国学术传统之精义,绝非今人所谓"抄袭"可同日而语。

蠡源公令幼年顾炎武抄录《邸报》之法,实为传统学术训练之正途。古人所谓"抄书",乃是一种精读方式,非徒手录而已。班固改《史记》、宋祁改《旧唐书》,皆在充分消化前人成果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顾炎武承此家学,其抄录过程实为"咀嚼英华"的学问积累。《日知录》中每一条目,皆经其"采铜于山"的提炼过程,绝非简单辑录。如卷十九论"郡县"条,熔铸《汉书》、《通典》等数十种文献而自成体系,此岂"抄书"二字可尽?

顾氏"读万卷书"之实,更见其治学规模。以一册线装书约五千字计,万卷当合五千万言。其北上考察时,"以一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险要,必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这种将文献考索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治学方法,使《日知录》呈现出"引证浩博而考据精确"的特质。如考"社"字源流,贯通《左传》、《周礼》等十二种典籍,复证以金石碑刻,此种学问功夫,岂是寻常抄撮可比?

今人每以现代学术规范苛责古人,实未解传统学术演进之理。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古人著述之道,不啻积薪",正谓学术乃层累而成。顾炎武《日知录》之价值,正在于将前人散见之精华"熔铸新意"。其自谓"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绝非虚言。观其改订《日知录》手稿,涂抹添补处甚多,可见其"采铜"非止于采矿,更重在冶炼之功。

亭林先生尝言:"愚以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此语道出其"抄书"真义——表面是文字辑录,实质是知识重构。今人若只见《日知录》引书之繁,不见其思想体系之精,犹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也。学术传承如长江大河,后浪必借前浪之势,顾炎武之伟大,正在善用前人资源而开新境。所谓"抄书"之说,实未达一问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