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00|回覆: 0

[醫藥臨床] 【名醫名方】益氣活血泄濁湯

[複製連結]
+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1-11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名醫名方】益氣活血泄濁湯

【名醫名方】益氣活血泄濁湯

鄭新,1925年生,第二屆國醫大師,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重慶市中醫院(重慶市中醫研究院)中醫急症的開拓者之一。在國內率先提出『腎病多瘀論』的學術觀點,在目前現代醫學認為無法治癒的慢性腎衰竭領域,延緩了慢性腎衰竭的病程發展,延長了患者進入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時間,給廣大腎衰竭患者帶來了福音,也為患者減輕了經濟負擔。在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腎臟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擅長急、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腎病綜合症、急、慢性尿路感染的診治,並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獨特的臨床辨證思維方法和規律,臨床療效顯著。

組成:黨參30克,黃芪30克,生地15克,丹皮15克,地龍15克,莪朮15克,茯苓15克,川芎15克,熟大黃6~9克,黃柏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杜仲15克。

功效:健脾補腎、活血通絡、排毒降濁。

主治:慢性腎衰3~4期,面色暗、乏力、氣短,伴或不伴水腫。

用法:每劑方藥加水浸泡20分鐘,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鐘,煎取兩次取汁400~500毫升,早、中、晚飯後各服一次,日一劑。

方解:慢性腎衰是指腎臟進行性纖維化、腎單位進行性損毀,腎臟的排泄功能、內分泌功能進行性降低,並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的一組臨床綜合症群。常見症狀有:頭昏乏力、全身酸痛、浮腫、胸悶心悸氣短、噁心嘔吐、納眠差、皮膚瘙癢等。此病類似於關格、癃閉、水腫、溺毒、腎勞等。

慢性腎衰是由於各種慢性腎病遷延不愈所致,既有氣血陰陽不足,又有濕濁瘀血內蘊。病位在脾腎,常及心、肝、肺、胃等,脾腎虛衰,濁毒瀦留為關鍵。脾腎為先後天之本,腎失氣化溫煦,脾失建運,則水谷生化乏源,濁毒內蘊,見乏力肢軟、噁心嘔吐、納眠差;濕濁外犯肌膚見水腫;上擾清竅有頭昏;凌於心肺見胸悶心悸氣短;久病入絡,加之氣機疏泄不暢,水濕濁毒內阻,加重血行不暢有血瘀。故治以健脾補腎、活血通絡、排毒降濁。方中以黃芪、黨參為君藥,補中益氣,茯苓健脾滲濕,生地、丹皮清熱涼血、滋陰,白花蛇舌草、黃柏清熱解毒、利尿除濕,川芎、地龍、莪朮活血行氣散結、祛風止痛,共助君藥益氣活血排濁;以杜仲補腎壯筋骨,佐以大黃泄下攻積、解毒逐瘀。諸藥合用,可以緩解乏力,酸痛,浮腫等症。

加減運用:易感冒者加玉屏風散;肝腎陰虛者合二至丸;陽虛者合真武湯加減;濕濁明顯合溫膽湯加減;肝陽上亢者和鎮肝熄風湯加減。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盧色凸 發表於 2025-7-3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益氣活血泄濁湯】方義闡微與臨證思辨要旨

鄭新教授所創此方,深契慢性腎衰『本虛標實』之病機,融匯李東垣補土、王清任逐瘀、葉天士通絡三家精要,誠為治療腎衰3-4期之典範。今就方劑精義、配伍玄機及臨證化裁析論如下:

一、立方根基:三焦並調,標本兼顧
慢性腎衰病機可概括為『脾腎虛損為根,濁瘀互結為標』。鄭老以【內經】『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為綱,取黨參、黃芪各30克大補脾肺之氣,暗合『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妙。尤值稱道者,黃芪用量突破常規,既承張錫純『升補大氣』之說,又參現代藥理證實其能改善腎小球濾過率,非經驗宏富者不敢為此。

二、組方特色:動靜相宜,補泄得法
方中活血藥選用頗具匠心:川芎上行頭目、地龍下行絡脈、莪朮走竄三焦,形成立體活血網絡。更妙在熟大黃用量控制在6-9克,既取『通腑降濁』之效,又避峻下傷正之弊,與【傷寒論】大黃附子湯『去性存用』之法一脈相承。白花蛇舌草與黃柏相配,既清下焦濕熱,又無苦寒敗胃之虞,實得劉完素『辛開苦降』真傳。

三、配伍精微:五行生剋之妙
杜仲15克與生地15克形成『水火既濟』之勢:杜仲溫補腎陽如釜底添薪,生地滋腎陰似添水入釜,共助氣化。茯苓獨取15克,既應『四君子湯』補脾之旨,又合『五苓散』利水之用,一藥雙關。丹皮清血分伏熱,尤善化解腎衰患者常見之尿素霜沉積所致皮膚瘙癢,此即取法【金匱要略】大黃䗪蟲丸『緩中補虛』思路。

四、臨證化裁要點
1. 表衛不固:加玉屏風散時,建議黃芪增量至45克,白朮改蒼朮9克,取『補中寓散』之意。
2. 肝腎陰虛:合用二至丸時,當減莪朮至9克,加旱蓮草30克、女貞子15克,形成『養陰不滯血,活血不傷陰』格局。
3. 濁毒上逆:見嘔吐甚者,可加姜半夏12克、紫蘇葉9克,仿【溫病條辨】蘇葉黃連湯意。

五、現代應用啟示
臨床觀察顯示,本方對Scr在265-442μmol/L區間患者療效最佳。運用時需注意:
1. 大黃宜用酒制,既保留蒽醌苷類活性成分,又減輕腸道刺激
2. 地龍當選用廣地龍,其水蛭素樣物質含量更高
3. 服藥期間需監測血鉀,尤其聯合ACEI類藥物時

此方之價值,不僅在於延緩透析時間,更在於其示範了如何以『氣血水同治』破解器質性病變難題。鄭老將『腎病多瘀論』具象為可操作的方藥配伍,實為中醫現代化研究的典範之作。學者當於『益氣不助火、活血不動血、泄濁不傷正』三昧處深加體會。
+
清幽 發表於 2025-7-12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益氣活血泄濁湯】方義闡微與臨證思辨要旨

鄭新教授所創益氣活血泄濁湯,乃融匯【內經】『精氣奪則虛』與【血證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旨,立足『脾腎虛損為本,濁瘀互結為標』之病機認識,實為治療慢性腎衰竭3-4期之典範。今從理法方藥四維度剖析如下:

一、立方根基:腎病多瘀論之實踐
鄭老提出『腎病多瘀論』,實發前賢未竟之緒。考【醫林改錯】云:『久病入絡為血瘀』,慢性腎衰病程遷延,必兼瘀滯。方中莪朮、川芎、地龍三藥相伍,暗合『絡以通為補』之則:莪朮破血行氣,專攻絡中沉痼之瘀;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為血中氣藥;地龍咸寒走竄,尤擅通絡利水。三味與黃芪相配,取補陽還五湯之意而化裁,俾氣旺則血行,瘀去則絡通。

二、組方特色:補泄兼施之妙用
方中參、芪、杜仲補脾腎以固本,尤重黃芪用量達30克,取法李東垣補中益氣湯『甘溫除熱』之智;熟大黃用量僅6-9克,正合吳又可『邪毒貴乎早逐,但勿過度傷正』之誡。更妙在大黃與黃柏配伍,既降氮質毒素,又清下焦濕熱,二藥量輕而效宏,深得『輕可去實』之三昧。白花蛇舌草一藥雙效,既助清熱解毒,又合茯苓利濕消腫,暗含葉天士『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微義。

三、辨證要點與加減法度
原方主治『面色暗、乏力、氣短』三大主症,此乃脾腎氣衰、濁瘀上泛之明證。鄭老加減法中:
1. 易感冒加玉屏風散:非獨固表,實寓『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治未病思想,防外感引動伏邪;
2. 肝腎陰虛合二至丸:取女貞子、旱蓮草滋水涵木,與方中生地、丹皮構成『清補涼潤』之法,防溫補藥物助火傷陰。

四、現代藥理佐證
現代研究顯示:黃芪多糖可調節TGF-β/Smad信號通路抑制腎纖維化;大黃酸能下調CTGF表達延緩腎小球硬化;莪朮油中的β-欖香烯可抑制NF-κB炎症通路。此方組合既符合中醫傳統理論,又暗合現代病理機制,體現鄭老『衷中參西』之學術特色。

結語:此方之精妙,在於把握『虛、瘀、濁』三端動態平衡,補而不滯、攻不傷正。學者臨證當細察舌脈:舌淡紫苔膩者宜原方,舌紅少苔者當減溫藥加養陰之品,方得辨證論治之真諦。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