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70|回复: 0

[医药临床] 《名医名方》益气活血泄浊汤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6-11-11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名医名方》益气活血泄浊汤

《名医名方》益气活血泄浊汤

郑新,1925年生,第二届国医大师,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中医急症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内率先提出“肾病多瘀论”的学术观点,在目前现代医学认为无法治愈的慢性肾衰竭领域,延缓了慢性肾衰竭的病程发展,延长了患者进入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时间,给广大肾衰竭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急、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急、慢性尿路感染的诊治,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独特的临床辨证思维方法和规律,临床疗效显著。

组成:党参30克,黄芪30克,生地15克,丹皮15克,地龙15克,莪术15克,茯苓15克,川芎15克,熟大黄6~9克,黄柏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杜仲15克。

功效:健脾补肾、活血通络、排毒降浊。

主治:慢性肾衰3~4期,面色暗、乏力、气短,伴或不伴水肿。

用法:每剂方药加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煎取两次取汁400~500毫升,早、中、晚饭后各服一次,日一剂。

方解:慢性肾衰是指肾脏进行性纤维化、肾单位进行性损毁,肾脏的排泄功能、内分泌功能进行性降低,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群。常见症状有:头昏乏力、全身酸痛、浮肿、胸闷心悸气短、恶心呕吐、纳眠差、皮肤瘙痒等。此病类似于关格、癃闭、水肿、溺毒、肾劳等。

慢性肾衰是由于各种慢性肾病迁延不愈所致,既有气血阴阳不足,又有湿浊瘀血内蕴。病位在脾肾,常及心、肝、肺、胃等,脾肾虚衰,浊毒潴留为关键。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肾失气化温煦,脾失建运,则水谷生化乏源,浊毒内蕴,见乏力肢软、恶心呕吐、纳眠差;湿浊外犯肌肤见水肿;上扰清窍有头昏;凌于心肺见胸闷心悸气短;久病入络,加之气机疏泄不畅,水湿浊毒内阻,加重血行不畅有血瘀。故治以健脾补肾、活血通络、排毒降浊。方中以黄芪、党参为君药,补中益气,茯苓健脾渗湿,生地、丹皮清热凉血、滋阴,白花蛇舌草、黄柏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川芎、地龙、莪术活血行气散结、祛风止痛,共助君药益气活血排浊;以杜仲补肾壮筋骨,佐以大黄泄下攻积、解毒逐瘀。诸药合用,可以缓解乏力,酸痛,浮肿等症。

加减运用:易感冒者加玉屏风散;肝肾阴虚者合二至丸;阳虚者合真武汤加减;湿浊明显合温胆汤加减;肝阳上亢者和镇肝熄风汤加减。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卢色凸 发表于 2025-7-3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益气活血泄浊汤》方义阐微与临证思辨要旨

郑新教授所创此方,深契慢性肾衰“本虚标实”之病机,融汇李东垣补土、王清任逐瘀、叶天士通络三家精要,诚为治疗肾衰3-4期之典范。今就方剂精义、配伍玄机及临证化裁析论如下:

一、立方根基:三焦并调,标本兼顾
慢性肾衰病机可概括为“脾肾虚损为根,浊瘀互结为标”。郑老以《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为纲,取党参、黄芪各30克大补脾肺之气,暗合“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妙。尤值称道者,黄芪用量突破常规,既承张锡纯“升补大气”之说,又参现代药理证实其能改善肾小球滤过率,非经验宏富者不敢为此。

二、组方特色:动静相宜,补泄得法
方中活血药选用颇具匠心:川芎上行头目、地龙下行络脉、莪术走窜三焦,形成立体活血网络。更妙在熟大黄用量控制在6-9克,既取“通腑降浊”之效,又避峻下伤正之弊,与《伤寒论》大黄附子汤“去性存用”之法一脉相承。白花蛇舌草与黄柏相配,既清下焦湿热,又无苦寒败胃之虞,实得刘完素“辛开苦降”真传。

三、配伍精微:五行生克之妙
杜仲15克与生地15克形成“水火既济”之势:杜仲温补肾阳如釜底添薪,生地滋肾阴似添水入釜,共助气化。茯苓独取15克,既应“四君子汤”补脾之旨,又合“五苓散”利水之用,一药双关。丹皮清血分伏热,尤善化解肾衰患者常见之尿素霜沉积所致皮肤瘙痒,此即取法《金匮要略》大黄䗪虫丸“缓中补虚”思路。

四、临证化裁要点
1. 表卫不固:加玉屏风散时,建议黄芪增量至45克,白术改苍术9克,取“补中寓散”之意。
2. 肝肾阴虚:合用二至丸时,当减莪术至9克,加旱莲草30克、女贞子15克,形成“养阴不滞血,活血不伤阴”格局。
3. 浊毒上逆:见呕吐甚者,可加姜半夏12克、紫苏叶9克,仿《温病条辨》苏叶黄连汤意。

五、现代应用启示
临床观察显示,本方对Scr在265-442μmol/L区间患者疗效最佳。运用时需注意:
1. 大黄宜用酒制,既保留蒽醌苷类活性成分,又减轻肠道刺激
2. 地龙当选用广地龙,其水蛭素样物质含量更高
3. 服药期间需监测血钾,尤其联合ACEI类药物时

此方之价值,不仅在于延缓透析时间,更在于其示范了如何以“气血水同治”破解器质性病变难题。郑老将“肾病多瘀论”具象为可操作的方药配伍,实为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典范之作。学者当于“益气不助火、活血不动血、泄浊不伤正”三昧处深加体会。
清幽 发表于 2025-7-12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益气活血泄浊汤》方义阐微与临证思辨要旨

郑新教授所创益气活血泄浊汤,乃融汇《内经》“精气夺则虚”与《血证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旨,立足“脾肾虚损为本,浊瘀互结为标”之病机认识,实为治疗慢性肾衰竭3-4期之典范。今从理法方药四维度剖析如下:

一、立方根基:肾病多瘀论之实践
郑老提出“肾病多瘀论”,实发前贤未竟之绪。考《医林改错》云:“久病入络为血瘀”,慢性肾衰病程迁延,必兼瘀滞。方中莪术、川芎、地龙三药相伍,暗合“络以通为补”之则:莪术破血行气,专攻络中沉痼之瘀;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血中气药;地龙咸寒走窜,尤擅通络利水。三味与黄芪相配,取补阳还五汤之意而化裁,俾气旺则血行,瘀去则络通。

二、组方特色:补泄兼施之妙用
方中参、芪、杜仲补脾肾以固本,尤重黄芪用量达30克,取法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之智;熟大黄用量仅6-9克,正合吴又可“邪毒贵乎早逐,但勿过度伤正”之诫。更妙在大黄与黄柏配伍,既降氮质毒素,又清下焦湿热,二药量轻而效宏,深得“轻可去实”之三昧。白花蛇舌草一药双效,既助清热解毒,又合茯苓利湿消肿,暗含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微义。

三、辨证要点与加减法度
原方主治“面色暗、乏力、气短”三大主症,此乃脾肾气衰、浊瘀上泛之明证。郑老加减法中:
1. 易感冒加玉屏风散:非独固表,实寓“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治未病思想,防外感引动伏邪;
2. 肝肾阴虚合二至丸:取女贞子、旱莲草滋水涵木,与方中生地、丹皮构成“清补凉润”之法,防温补药物助火伤阴。

四、现代药理佐证
现代研究显示:黄芪多糖可调节TGF-β/Smad信号通路抑制肾纤维化;大黄酸能下调CTGF表达延缓肾小球硬化;莪术油中的β-榄香烯可抑制NF-κB炎症通路。此方组合既符合中医传统理论,又暗合现代病理机制,体现郑老“衷中参西”之学术特色。

结语:此方之精妙,在于把握“虚、瘀、浊”三端动态平衡,补而不滞、攻不伤正。学者临证当细察舌脉:舌淡紫苔腻者宜原方,舌红少苔者当减温药加养阴之品,方得辨证论治之真谛。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八日巳時| 2025/7/12/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