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21|回復: 1

[成语典故] 大逆不道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10-5 08: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大逆不道〗相关人物

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以勇武闻名的军事家。

〖大逆不道〗涵义

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大逆不道〗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大逆不道〗辨析

〖大逆不道〗读音:dà nì bù dào

〖大逆不道〗近义词:犯上作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离经叛道

〖大逆不道〗反义词:忠心耿耿、安分守己、循规蹈矩

〖大逆不道〗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指叛逆。

〖大逆不道〗造句

1、所有伟大的真理,最初都被看作是大逆不道的谬论。

2、你忘掉自己是什么身分,竟然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

3、这幅听上去好像大逆不道的标语立刻使中国网民群情激愤,其蔓延速度如瘟疫一般迅速。

4、像这种恶意中伤罔顾道义的作为,真是大逆不道

5、他竟然弃父母于不顾,真是大逆不道

6、大逆不道的奸贼,总是在混乱中完成罪恶的杰作。

7、这种欺师灭祖大逆不道的行为,我做不出来。

8、在房间里翻腾了一阵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件大逆不道的事,一件死有余罪的事。

9、你这样已经严重违反了卡玛利拉的戒条,这样大逆不道,屡次犯戒,罪无可恕!

10、我们这一次来行刺皇帝,那是大逆不道之事,事若不成,身败名裂,夷灭九族。

〖大逆不道〗成语典故: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有—天项羽在阵前向刘邦喊话,要与他决一雌雄。刘邦回答说:“我开始与你都受命于楚怀王,约定先定关中的为王。但是我先定关中后你却负约,让我到巴蜀去当汉王。这是你第一条罪状。你在去救援赵军途中,杀死上将军宋义,自称上将军,这是你第二条罪状。你违抗怀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诸侯的兵马人员,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接着,刘邦又揭露项羽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活埋二十万秦国百姓,杀害义帝等罪状。在讲到第十条罪状时,刘邦说:“你作为臣子而杀死君王,又杀害已经投降的人,为政不平,对订立的约定不讲信义,为天下所不容,属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我兴仁义之兵来讨你这个逆贼,你还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战!”

〖大逆不道文言文〗:

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书中二千石。时执金吾议以为宽饶大逆不道。谏大夫郑昌愍伤宽饶忠直爱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诋挫。

〖大逆不道白话文〗:

汉宣帝以盖宽饶一再怨恨非议朝廷,并终不肯悔改,大怒,把他的奏章下发给最高法司议。当时执金吾认为,盖宽饶所为构成冒犯皇上罪,应以大逆不道论处。谏议大夫郑昌愍对宽饶遭遇很是同情,深知他的忠直忧国之心,只因言词不合上意而为文墨小吏所诋毁,而遭此大难。

〖大逆不道〗成语接龙:

大逆不道→道不相谋→谋听计行→行合趋同→同盘而食→食不暇饱→饱练世故→故剑情深→深文周内→内柔外刚→刚克消亡→亡魂丧魄→魄散魂飞→飞文染翰→翰林子墨→墨子泣丝→丝纷栉比→比物假事→事不过三→三步两脚→脚不沾地→地丑力敌→敌惠敌怨→怨声载道→道旁苦李→李下瓜田→田畯野老→老熊当道→道尽途穷→穷日之力→力排众议→议论英发→发愤忘食→食指大动→动如参商→商彝夏鼎→鼎足三分→分工合作→作歹为非→非池中物→物腐虫生→生吞活夺→夺门而出→出圣入神→神清骨秀→秀水明山→山止川行→行若狗彘→彘肩斗酒→酒醉饭饱→饱经忧患→患至呼天→天不绝人→人云亦云→云雾迷蒙→蒙混过关→关山迢递→递胜递负→负俗之累→累屋重架→架肩击毂→毂击肩摩→摩口膏舌→舌桥不下→下车作威→威凤祥麟→麟趾呈祥→祥风时雨→雨沐风餐→餐风饮露→露面抛头→头上着头→头足异处→处实效功→功败垂成→成羣集党→党恶佑奸→奸掳烧杀→杀人如蒿→蒿目时艰

 
cl15816 發表於 2025-4-30 12:3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大逆不道"的历史语境与价值重构》

"大逆不道"作为传统政治伦理的核心概念,其内涵演变实为观察中国政治哲学的重要窗口。考《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刘邦斥项羽"大逆无道"事,实为典型的价值话语权争夺。太史公笔下的楚汉对峙,表面是军事较量,本质是政治合法性的建构过程。

从训诂学角度析之,"逆"字从辵从屰,本义为倒行逆施;"道"在金文中作"衟",象人首于道路之形,引申为秩序规范。刘邦历数项羽三罪,皆紧扣"背约""弑上""擅权"等周礼核心禁忌,此正合《春秋》"诛心"之笔法。值得注意的是,项羽"掘始皇冢"被列为重罪,恰反映汉初"以孝治天下"的伦理转向——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文化之逆,而掘冢则是人伦之逆。

历史语境中的"逆道"判定,往往取决于话语权归属。项羽分封诸侯实为延续楚制,在楚文化视域中未必为"逆";而刘邦以"怀王之约"为据,正是将周代宗法秩序重塑为普世准则。这种话语转换,在贾谊《过秦论》中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最终确立"逆道"与"正统"的二元框架。

现代语境下解构此概念,当注意其三重维度:作为法律术语的"十恶"之首,在《唐律疏议》中具体化为谋反、谋大逆等罪名;作为道德评判的"离经叛道",在理学体系中演变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表达;作为政治话语的"革命有理",则被孟子诠释为"诛一夫纣"的正义性。三者交织,构成传统社会超稳定结构的观念基础。

当代价值重构,宜剥离其封建内核而存其警示精义。顾炎武《日知录》论"正始风俗"时指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此语揭示真正的"道",当是维系文明存续的公共责任。若将"逆道"重新定义为对生命尊严、文化传承的践踏,则这一古老概念仍具现实观照意义。
徐始 發表於 2025-7-12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大逆不道"的伦理困境与历史辩证》

"大逆不道"作为传统伦理的核心概念,其内涵实为权力话语建构的产物。太史公《高祖本纪》所载刘邦斥项羽"大逆无道"之语,恰揭示了这一概念的相对性本质。项羽弑义帝之举,在楚汉相争的语境中诚属悖逆,然若置于战国贵族政治传统视阈下观之,则未尝不可视为权力更迭的常态。此中吊诡,正是吾辈当深究者。

从训诂学角度考辨,"逆"字从辵从屰,本义为倒行逆施;"道"者,除指封建纲常外,更蕴含"天人秩序"的哲学意蕴。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云:"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将伦理秩序上升为宇宙法则,遂使"大逆不道"兼具政治犯罪与亵渎天道的双重属性。然则刘邦以"负约""擅杀""劫持"三罪责羽,恰暴露此概念的实用主义特征——所谓"道统",往往沦为权力角逐的工具。

历史辩证地看,项羽的悲剧在于其未能完成从军事统帅到政治领袖的转型。其坑降卒、焚阿房等事,在秦汉之际的暴力传统中虽非特例,然以"兵形势"之术行"马上得天下"之实,终难契合新兴的"大一统"伦理要求。反观刘邦,深谙"逆取顺守"之道,以"约法三章"重构伦理正当性,遂使本属"犯上作乱"的起义转化为"吊民伐罪"的义举。此中微妙,正是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谓"势异而理亦殊"的绝佳注脚。

今人回望此语,当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曾痛陈:"束缚于名分义理之奴隶道德",实指此类概念对现代性的阻滞。然若剥离其封建外壳,"大逆不道"所蕴含的对既有秩序的质疑精神,与思想史上的异端传统(如李贽"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实有暗合之处。当代学者余英时论及"反智传统"时,亦提醒吾人注意伦理话语背后的权力博弈。

要之,"大逆不道"作为历史化石,既映照出传统社会的治理智慧,亦暴露其话语暴力的本质。治史者当如钱穆先生所言"温情与敬意"并存,既理解其时代合理性,亦警惕其对创新思维的压制。斯可谓得其中道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