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08|回复: 1

[中医理论] 阅读古籍·《本草纲目》中的“唯物论”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11-3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阅读古籍:《本草纲目》中的“唯物论”

20161102_004

20161102_004

20161102_005

20161102_005

图文并茂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是明代伟大的医学家。

1518年,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县东长街之瓦屑坝。李家世代为医,祖父和父亲皆有盛名。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其后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

自23岁随父学医,李时珍医名日盛。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嘉靖三十五年,李时珍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任职期间,李时珍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看到了许多民间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在鉴别和使用药材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有机会饱览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医学和药学典籍,开阔了眼界。

药材对中医至关重要。但当时存世的一些医学书籍对中药材存在很多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记述。

李时珍多次向太医院提出逐一分辨草药名实、编写新本草的建议,然而未被采纳,甚至遭到同行的无端讥讽。李时珍毅然告病还乡,决定凭一己之力,把这件大事做好。

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重修本草。他历经十数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两万余里。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对照辨认药物,那些种田的、捕鱼的、打柴的、狩猎的、采矿的人们,无不是他的朋友和老师,为他提供了书本上不曾有过的丰富药物知识。

又补充修改了十多年后,他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这一旷世巨著。此书在他去世前3年在南京刊印。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本草纲目》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除了药学上的价值,《本草纲目》还彰显了中国传统医学重视实证、强调明辨的科学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

明代盛行炼丹术,连嘉靖皇帝都痴迷仙道,渴望用“仙丹”达至长生不老。方士们为了取悦皇帝,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不少人因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李时珍以科学家的无畏精神向社会大声疾呼:“丹药致人长寿之说决不可信。”他用实证的方法告诉人们,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矿物都有毒性,并列举许多因服食丹药而死亡的例子。李时珍在分析矿物属性的基础上,亲自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并把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

李时珍行医如神的故事很多,为世人称道。然而,最重要的,还是他脚踏实地验证、鉴别、分析中草药的唯物主义精神。联系到不久前屠呦呦利用中药材提取青蒿素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一事,中医学(包括所有科学研究),都可以从中得到方法论上的启发。

菠萝吹雪 发表于 2025-4-7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纲目》的实证精神与明代学术思潮之辩证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编撰实践,恰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明代中后期的学术版图上。这部医药学巨著所体现的"格物穷理"精神,与当时盛行的理学思潮形成微妙张力,展现出中国传统科学特有的认识论路径。

一、本草学的实证传统
《本草纲目》绝非简单的经验汇编,其分类体系体现着严谨的逻辑思维:以"部-类-种"三级分类法统摄1892种药物,建立"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序列。这种"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方法,与宋代朱熹"即物穷理"的认知路径一脉相承。李时珍为考证药物真伪,亲验鲮鲤(穿山甲)的食蚁特性,实验曼陀罗花的麻醉效果,这种"目验→实践→验证"的方法论,较之王阳明的"格竹求理"更显务实品格。

二、与明代学术思潮的对话
嘉靖年间,心学大行其道,炼丹服饵之风盛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直斥"水银久服成仙"之说为"妄言",批评炼丹术"岂知血肉之躯,水谷为赖,何能堪此金石重坠之物久在肠胃"。这种批判精神,与王廷相、吴廷翰等气学思想家的唯物倾向遥相呼应。书中对"伏翼(蝙蝠)明目"等讹传的辨正,展现出破除迷信的理性态度。

三、科学方法论的突破
《本草纲目》的革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建立"正误"体例系统考辨前人讹误;其二,创设"集解"栏目综合各家论述;其三,通过"发明"项阐明个人见解。这种"考据→综合→创新"的研究范式,暗合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其对矿物药的化学性质描述(如分解矾石制取硫酸),已触及实验化学的边缘。

四、历史语境中的再认识
在16世纪全球科学发展的坐标系中,《本草纲目》的诞生与维萨留斯《人体构造》(1543年)几乎同期。不同于西方解剖学的分析传统,李时珍构建的是整体关联的知识网络:既记载槟榔驱虫的药效,也记录岭南人"以槟榔代茶"的民俗。这种"物→用→文"的多维记录方式,体现着中国博物学的特有智慧。

《本草纲目》的伟大,正在于其既扎根于传统"格致"之学,又突破时代局限的辩证品格。当我们在"唯物论"视角下审视这部巨著时,更应看到其中蕴含的实践理性精神——这种精神不是简单的哲学标签所能概括,而是体现在三十载寒暑中"访采四方"的坚实足迹里,镌刻在千幅写生图谱的严谨线条中。李时珍的学术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科学精神,永远是超越时代窠臼的知行合一。
梅花四弄 发表于 2025-5-1 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纲目》的唯物论思想与李时珍的科学精神探赜

李时珍《本草纲目》作为明代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其内在的朴素唯物论思想与实证科学精神,实为中国传统自然哲学的重要体现。本文拟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两个维度,剖析这部巨著所蕴含的唯物论特质。

一、名实相核的认识论基础
《本草纲目》"辨名正物"的学术追求,体现了典型的唯物认识论。李时珍强调"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将药物研究纳入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认知体系。书中对"以讹传讹"现象的批判,如指出《本草拾遗》误将"杜衡"作"细辛",正是基于"必验之物"的实证原则。这种"名必副实"的考据方法,与王廷相"理在气中"的唯物论主张遥相呼应。

二、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论
全书1892种药物的考订,构建了系统的实证研究范式:其一,"远穷僻壤之产,险探仙麓之华"的田野调查,行程二万余里的实地考察,践行了"行万里路"的实践精神;其二,"渔猎群书,搜罗百氏"的文献批判,参考八百余种典籍而不断其是非,展现了"博学之,审问之"的严谨态度;其三,"采视颇得其真"的图像实证,1100余幅精细药图开创了"左图右书"的实证传统。这种"目验→实践→验证"的研究闭环,与王夫之"即事以穷理"的唯物认识论高度契合。

三、纲目体系的自然分类观
首创的"从微至巨""从贱至贵"分类体系,以"部→类→种"三级结构统摄万物:水火土金石五部体现元素观,草谷菜果等十一部反映生物演化。这种"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分类学,不仅较林奈《自然系统》早百余年,更暗合"自然之理自下而上"的唯物辩证思维。尤值称道的是对"人胞""乳汁"等人体物质的客观研究,彻底突破了"身体发肤"的伦理禁忌。

李时珍以"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家"的实证精神,将中国传统格物之学推向高峰。《本草纲目》所展现的"实事求是"研究范式,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更为当代中医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其唯物论内核,恰如王世贞序言所赞:"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在今日仍闪耀着科学理性的光芒。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