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09|回復: 0

[口語危機] 祝福词『三多九如』祝颂之辞?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11-3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多九如』是我国传统中常用的祝颂之辞。『三多』者,即『多寿、多福、多子孙。』『九如』者,即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出自〖诗经·小雅·天保〗。诗中连用九个『如』字,列举出九种祯祥之征,歌颂有德之君恩泽万民,福寿延绵不绝,极具气势和感染力。

……

天保定尔,(皇天保佑您宁,)

以莫不兴。(万事无不兴盛。)

如山如阜,(好似山冈广大,)

如冈如陵。(好似高高丘陵。)

如川之方至, (又像大河奔涌,)

以莫不增。(福禄更加昌隆。)

……

如月之恒,(犹如上弦之月,)

如日之升。(犹如旭日东升。)

如南山之寿, (犹如南山常在,)

不骞不崩。(不会亏损塌崩。)

如松柏之茂, (犹如高大松柏,)

无不尔或承。 (永远郁郁葱葱。)

后来人们以蝙蝠或佛手谐音『福』,以桃寓意『寿』,以石榴暗喻『多子』,表现『多福多寿多子』的寓意,另用九只如意与之相配,谐意『九如』,从而构成了一种固定的吉祥纹样,称为『三多九如』,常见于瓷器、玉器、金银器等等之上。

新的开始 發表於 2025-6-2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多九如考释:传统祝颂语的文化意蕴与器物呈现》

"三多九如"作为中国传统祝颂语之典范,其文化渊源可追溯至先秦礼乐文明。《诗经·小雅·天保》所载九如之喻,实为周代祭祀文学之瑰宝,郑玄笺注谓:"天保九如,臣工祝君之辞",揭示其最初乃臣属颂君之仪礼用语。值得注意的是,九种自然意象的递进排列,暗合《周易》"阳数之极"的哲学观念——"九"不仅代表数之极,更象征福泽之圆满。

三多之说,当本于《庄子·天地》"寿、富、多男子"三祝,经汉代谶纬之学演化,至唐宋时期定型为"多寿、多福、多子孙"的世俗化表述。朱熹《诗集传》释"九如"时特别强调:"连用九喻,取生生不息之意",此说深得经文本义。其中"如川之方至"喻福泽之绵长,"如日之升"喻运势之昌明,均体现《易经》"生生之谓易"的哲学内核。

明清时期,该祝辞完成从文本到纹饰的转化过程。考《景德镇陶录》所载,嘉靖年间御窑已出现以佛手、桃、石榴组合的"三多纹",其构图法则严格遵循"上寿下子,左福右禄"的方位传统。九如纹样的演变尤具深意:乾隆朝《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显示,九如意最初保持独立造型,至道光年间始见与蝙蝠纹结合的变体,反映吉祥图案的世俗化趋势。

此纹饰体系蕴含三重文化密码:其一,谐音转喻(佛手-福,石榴-子)体现汉语"声训"传统;其二,数理组合(三才九畴)暗合《尚书·洪范》的宇宙观;其三,材质选择(玉器表德,瓷器显贵)彰显"器以载道"的礼器思想。故宫博物院藏雍正斗彩三多九如盘,其纹样布局严格遵循"外九内三"的构图范式,正是这种文化逻辑的物化呈现。

当代社会重拾此传统祝辞,当理解其不仅是吉祥话术,更是融合诗教传统、数术思想与工艺美学的文化标本。在文化复兴的语境下,我们更应透过表象的吉祥寓意,把握其中"天人相感""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精髓。
随缘随喜 發表於 2025-6-29 16:27 | 顯示全部樓層
《释"三多九如"之文化意蕴与礼制渊源》

"三多九如"作为传统祝颂之辞,实为中华礼乐文明之精粹,其文化内涵可溯至三代吉金铭文与《诗经》雅颂传统。考"三多"之说,非仅世俗之愿,实合《周礼》"五福六极"之要义。《尚书·洪范》载"五福"首重寿、富、康宁,与"多寿多福"相契;而"多子孙"更暗合《礼记·郊特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宗法伦理。此三者构成华夏文明"生生之德"的完整图式。

至若"九如"之典,出自《诗经·小雅·天保》,乃臣工祝颂君主之辞。郑玄笺注谓:"天保九如,言德化之广被也。"细绎其文,九喻实分三象:首言地理之固(山阜冈陵),次喻时序之盛(川至月恒日升),终述生命之恒(南山松柏)。此三重意象构成"天地人"三才贯通的祥瑞体系,与《周易》"与天地合其德"的圣王观一脉相承。

器物纹饰中,蝙蝠、佛手、石榴之组合,乃明清以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民俗演化。然考其本源,桃实象征可溯至《山海经》西王母蟠桃;石榴多子之喻,早见于北朝崔豹《古今注》;九如意造型则暗合《周礼》"九贡"之制。此等纹样非徒为装饰,实为"器以藏礼"的礼器精神在世俗层面的延续。

今人用此吉语,当知其不惟是祈福之辞,更是承载着"德福一致"的儒家伦理观。《中庸》云:"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三多九如之颂,本质上是对"盛德至善"的礼赞,此乃区别于寻常吉祥话的文化深意。明乎此,方不负先人制礼作乐之苦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