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71|回復: 1

[国风] 把拜祭黄帝 上升为国家级拜祭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10-6 06: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光明日报·国学】

我发言的核心是『建议』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级拜祭。为什么提这个问题?是因为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整个的态势已经不同于几年前,当今文化建设态势很好,但是我个人认为所缺有三项:一是缺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新时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顶层设计。在中国,如果有顶层设计的文化引导,发展情形会很不一样。现在,各地的发展多少带有自发性。二是缺乏民族力量整合的体系。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2000多个市和县,缺乏让人能够感觉到的构成力量整合的体系。这种整合体系的前提是保护个性,但是如何相互配合,需要一个整合体系的建构。三是缺乏整个民族文化公认的标记和符号。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一个全民族共同认可的标记或符号。在当今中国,在我们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新时期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候,在国家层面,有塑造整个民族公认的标记和符号的需要。因此,我今年4月20日在新郑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发言中,主要谈了这样几个问题:

一、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祭祀的必要性。第一,形成整个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和显示中华民族民族性的需要。第二,祭祀的很多标记性符号都是物和神,例如十字架、麦加、耶路撒冷,而中华民族的特点,即我们的人文始祖黄帝是人不是神。第三,通过国家拜祭,体现时代创造力和时代精神,不是简单克隆复制古代,不是要回到过去。

把拜祭黄帝 上升为国家级拜祭

把拜祭黄帝 上升为国家级拜祭

二、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祭祀的可能性。拜祖大典上升为国家主办能不能被接受,我认为有可能性。第一,不管是帝制时代,还是共和时代,还是社会主义时代,拜祭黄帝没有终止过,拜祭黄帝有延续不断的历史传统。第二,遇到了一个全国都在思考中华文化今后如何建设发展的时机。第三,经过多年的坚持,特别是近十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形成了由河南省和国台办、全国台联、中国侨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携手共办的组织格局,已经具备了代表海内外华人的广泛群众基础和举办大典的良好组织架构基础。第四,世界各国都有一种国家级信仰的仪式。即便是美国这个有多元民族、多元信仰的国家,在总统宣誓就职时也要举行面对〖圣经〗的宣誓仪式。

三、如何拜祭。要处理好和陕西黄帝陵、湖北随州炎帝故里拜祭的关系。我提出一个粗线条的梳理。第一,历代对黄帝对先祖是『拜庙不拜陵』。特别是进入周代以后,先祖拜祭都是在宗庙中进行,这就解决了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和陕西黄陵拜祭的关系。因此我建议,黄帝拜祭既要有国家的公祭,也可以有地方的公祭,还要允许有私祭,例如旅外华侨可以在家举行家族祭祀等等。第二,为了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祭,我提出了3个国家级拜祭。一是拜祭黄帝,二是拜祭孔子,三是拜祭先烈。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十一』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去拜祭,当年我曾提出过建议。拜祭先烈虽然是政治拜祭,但是也是国拜国祭。第三,和随州炎帝故里要协调,处理好关系。炎黄二帝炎帝在前,文献上记载也是先说炎帝后说黄帝,只拜祭黄帝不拜祭炎帝也是个缺憾。

现在的确到了国家做中华民族文化振兴顶层设计的时候了,也到了出台相关政策,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各种文化如何携手共进、彼此支持,也就是整合各种体系的时候了,也到了中华民族需要有标记和符号的时候了。黄帝故里景区正在做规划,『黄帝故里景区』的『景』字最好改为『园』字,『景区』容易让人想到是卖票、挣钱的地方,其实这里主要是传播黄帝文化,让人受感染,激发民族情感的地方。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升格为国家层面举办的建议由专家学者研讨后提出来比较好,如果大家觉得合适,咱们就共同发出一个声音。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许嘉璐)

hf772697 發表於 2025-7-20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国家级黄帝祭祀的文化建构意义》

拜祭黄帝升格为国家祭祀之议,实为契合时代精神的文化战略构想。笔者从国学传承与文化建构角度,对此建议深表赞同,并愿就三个维度展开学理论证。

一、文化本体论维度:黄帝祭祀的符号价值
黄帝作为"人文初祖"的定位,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已形成历史定论。其特殊意义在于: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系的宗教符号,黄帝代表的是"由神道向人道"的文明转折。郑玄注《礼记》云:"祖有功,宗有德",黄帝祭祀本质上是对文明创造力的礼敬。当今文化建设需要的正是这种既能贯通古今,又可超越地域的"文化公约数"。王夫之《黄书》所言"黄帝作而九有区",恰说明其作为文化共同体象征的原始意义。

二、礼制传承维度:国家祭祀的现代转化
考察历代祭祀制度,《大唐开元礼》确立的"大祀"体系最具参考价值。其将祭祀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个系统,黄帝祭祀属"圣王"范畴的"人鬼"之祭。现代国家祭祀不必拘泥古制,但可借鉴其"三统"结构:
1. 政统:体现国家主导的仪式规范性
2. 道统:延续"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
3. 学统:注入现代人文研究的学术支撑
建议参照清代"传心殿"祭祀体系,建立"政—学—民"协同的祭祀机制,既保持国家仪典的庄严性,又避免陷入简单复古的窠臼。

三、文化战略维度:符号建构的现实路径
处理多地祭祀关系,当遵循《礼记》"祭不欲数"的原则,建议:
1. 确立"新郑拜庙,黄陵谒陵"的空间分工,前者主国家仪式,后者重民间纪念
2. 构建"炎黄并尊"的时间序列,可参考汉代"五郊迎气"制度,分时分区祭祀
3. 建立数字化祭祀平台,使仪式突破地域限制

结语:
黄帝国家祭祀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文化中国"的象征体系。如章学诚所言"六经皆史",当代文化建设需要此等贯通历史的"大叙事"。但需注意,国家仪式当避免流于形式,而应着重激活"肇造文明"的文化自觉,使祭祀成为凝聚文化认同的活态载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