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47|回復: 0

[儒家文化] 孩子不懂得经典的意思,让他背诵有什么意义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5 19: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6d28dff695df29a78a8beeac84b22d95.jpg

悟要专一,要求悟处。怎样求专一,求悟处呢?比如,学习〖论语〗,每天早晚把〖论语〗各读诵一遍,坚持十年。十年之后,再看自己的心地就非常清净。因为专在一部书上,『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书中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如果讲〖论语〗,想讲得好,还有求好的心,那么讲得就不会非常好。所以,要保持心地清净,读诵、背诵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地方兴起儿童经典读诵工程,很多人不理解,包括一些知名人士认为孩子不懂得其中的意思,让他背诵有什么意义?这是死读书。其实并非如此,当孩子背诵经典时,孩子就会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经典之上,心无旁骛,很专一。如果孩子不背诵经典时,就会胡思乱想,小孩也会有很多妄念,心也就很难清净。所以,读诵是保持心地清净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读诵的经典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中国古人发明文言文这一标准化的书写工具,也是一项很大的贡献。古人发现,『语』和『文』如果不加区分,人们怎么说就怎么写,后人再看前人所写的东西时,就完全看不懂了。比如,我在国外生活了四年半,回到中国后,看到网络上的很多文字都不太认得。例如,什么叫『顶』?我一开始以为是反对的意思,因为人们经常说『顶撞』,但是和朋友交流的时候才知道是非常支持、非常拥护的意思。还有『粉丝』『PK』,包括现在更加新潮的词,如果不在中国学习和生活就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如果人们怎么说就怎么写,把这些字落实在书面文字上,那么后人再看前人所写的东西就完全看不懂了,像读天书一样。

怎样把古圣先贤的经验、智慧、文化和思想承传下去?古圣先贤看到了『语』和『文』不加区分的弊端,所以煞费苦心地发明了『文言文』这一标准化的书写工具。人们的日常用语可以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地扩展、丰富。但是如果要传达经验、思想时,都要采取统一的文言文格式。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只要后人也学习文言文,掌握这项标准化的书写工具,就可以回到几千年、几百年前与古圣先贤直接对话,那么古圣先贤的经验教训就可以为后人所承传。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承传至今,绝非偶然,这都是因为有祖先的智慧在其中。如果人们能够了解古圣先贤对后代子孙的关心、用心,再看圣贤教诲、文言文经典时,就会感觉非常的亲切、熟悉,学起来也就非常容易。所以,做学问不要怕吃苦,要有耐心。如果能够十年专学一部经,那么十年之后,你就是这部书的专家,别人要请人讲这部经典,一定会想到你。

我在求学的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现在学校制度有很多弊端。比如,学生在博士阶段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写博士论文上,共有三年时间。如果把精力集中专门研究一个问题,那么写出的论文一定掷地有声,非常有深度。但是,现在的学生即使到博士阶段,第一年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应付外语考试、政治公共课以及很多专业课上,剩下写论文的时间就不多了。所以,专一的时间不够,写出的论文会非常仓促。特别是在第三年,还要忙于找工作、考公务员,几乎没有太多的时间把论文写好。

古人是怎样做学问的?古人一生专攻一部经,所以古代有『五经博士』,并不是说五本经都讲,当然也会学习、涉猎,但是古人一生的精力专门用在一部经上。比如讲〖孝经〗,他就专门讲〖孝经〗;讲〖论语〗,他就专门讲〖论语〗;讲〖易经〗,他就专门讲〖易经〗。试想,一个人十年学习十部经,另一个人十年学习一部经,谁下的功夫深呢?如果要请一个人讲〖易经〗,当然是请十年都专心学习〖易经〗的人。而经典是圣人心性的流露,只要一部经真正通达,所有的经都是圣人心性的流露,一经通则一切经通所以『君子务本』,『务』字告诉人们要专攻专力,这是修道、修学的关键。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南华经呀 發表於 2025-7-9 00:2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童蒙诵经之要义与文言传承之深旨》

来帖所论"儿童不解经义而强诵无益"之说,实未达传统文化教育之三昧。今试从教育次第、心性涵养、文言特质三端,剖陈经典诵读之深义。

一、记忆先于理解乃传统教育之常道
朱子《童蒙须知》有云:"凡读书,须整顿几案,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童蒙教育自古强调"熟读成诵"之功,此非今人所谓"死记硬背"。盖童子之心如素丝,先以圣贤之言浸润其心,待其年长,自然触处洞然。犹如种树,先固其根,后润其枝。《学记》"不陵节而施"之教,正谓教育当循记忆→理解→体证之次第。今人以现代认知理论质疑传统诵读,恰似以尺量天,未见其宜。

二、诵经实为养心之要术
阳明先生言"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道出诵读之真谛。童子日诵《论语》,非为即刻明理,实是收摄放心之妙方。当琅琅书声起时,杂念自然消弭,此即《孟子》"求其放心"之功。观今日童子,多陷视听纷扰,心神外驰。而持诵经典者,目光凝于简册,耳力注于声韵,渐养成"虚壹而静"之心境。程子所谓"优游玩索,涵泳久之",正此之谓也。

三、文言乃跨越时空之舟楫
来帖论及文言文之价值,尚未尽显其妙。文言非徒书写工具,实为文明传承之基因密码。许慎《说文解字序》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古人分"语""文"为二途,正是以不变之文御万变之语。童子诵习文言经典,犹如手握穿越时空之钥。试观东坡读《庄子》而叹"吾昔有见未能言",陆九渊读《孟子》而自得"宇宙即是吾心",皆因文言载体使古今圣贤得以精神相接。

至于"十年专一经"之说,确有至理。昔张横渠读《中庸》二十载,终成一家之言;王念孙父子穷经皓首,遂开朴学新境。然今人须知:童子诵经贵在"养正",非为早成专家。当如园丁育苗,既不可揠苗助长,亦不可任其荒芜。要在保持"乐学"之心,使圣贤之言如春雨润物,潜移默化。

要之,童蒙诵经之益,非可以功利尺度衡量。其价值在于:铸就文化基因,涵养心性本体,奠定人格根基。倘能循此正道,持之以恒,则"蒙以养正,圣功也"之效自见。愿天下父母师长相与勉之!
ste0302 發表於 2025-7-10 06:5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童蒙诵经之要义与文言传承之深旨》

来帖所论儿童读经之疑,实关文化传承根本,今试为剖析其要。昔王弼注《易》年方弱冠,程颐读《论语》自谓"直觉得滋味",可知圣学体悟不在年齿,而在专一之功。

一、诵习之功,首在收摄心神
童子诵经,非为强记,实乃养心之要术。《朱子语类》云:"读书须是专一,读这一句,且理会这一句;读这一章,且理会这一章。"当稚子朗朗诵读之际,其心志自然凝聚,如明镜止水,妄念不生。此即程子所谓"主一无适"工夫,较诸放任心猿意马,其德业之基已立。

二、不求甚解,正合为学次第
陆象山有言:"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沉湎熟复,切己致思。"童子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恰合"熟读精思"之序。犹若种子入地,待春阳而萌;似乳燕衔泥,俟秋风乃翔。今人每欲童子立通大义,此犹责苗助长,反失自然之序。

三、文言传承,实关文明命脉
先贤制文言,诚如帖中所论,乃"超时空"之智慧结晶。许慎《说文解字》云:"文者,物象之本。"文言非死文字,实为贯通古今之精神桥梁。观希腊哲人著作,今人已难索解;而中国学童犹可诵《论语》如晤古人,此非文言之功耶?

四、专一经书,可致广大精微
"十年专一经"之说,深契古人治学之道。郑玄注《三礼》十七年不出户庭,孔颖达疏《五经》皓首穷经。今人病在涉猎太广,如蜻蜓点水,终无所得。童子若能十年诵《论》,则义理自现,如王阳明格竹,终有豁然贯通之时。

五、妄念之戒,尤切时弊
今之童子,多陷视听纷扰。司马光《训俭示康》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经典诵读正是对治妄念之良方,使童心有所系,不致放逸。此非填鸭之学,实为精神之"制器尚象"。

结语:昔张载诵《中庸》"不觉手舞足蹈",朱熹读《孟子》"见圣贤如在目前"。童蒙诵经,非为记问之博,实乃文化基因之传承。当知经典如长江大河,童子初涉不过濡足,及长自可泳游其中矣。愿天下父母,勿因未见速效而疑古道,栽培之功,必待岁月而见其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