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7|回覆: 0

[成語典故] 四海皆兄弟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29 07: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四海皆兄弟】相關人物

子夏(前507年—?)名商,即卜商,尊稱“卜子”或“卜子夏”。漢族,中國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人,一說衛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

司馬牛,孔子的弟子。複姓司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宋國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提到過他,說他“多言而躁”。

【四海皆兄弟】涵義

世界各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樣。同“四海之內皆兄弟”。

【四海皆兄弟】出處

先秦·孔子【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四海皆兄弟】辨析

【四海皆兄弟】讀音:sì hǎi jiē xiōng dì

【四海皆兄弟】近義詞:四海之內皆兄弟

【四海皆兄弟】用法:複句式;作分句;含褒義

【四海皆兄弟】造句

1、將相寧無種,本無富和窮。四海皆兄弟,世界應大同。

2、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

3、客舍休悲柳色新,東西南北一般春,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古人。

4、牧師以“四海皆兄弟”的意義為主題,向聚會的群眾發表演說。

5、也許它是雙贏的,是對於人性本善四海皆兄弟這一信念的理想化。他們出於這一目的,像馬戲團的小丑一樣向人們展示自己人生的低谷。

6、不用不用,呃,四海皆兄弟嘛,咱這誰跟誰啊!

7、五湖四海皆兄弟也,二郎又何必客套?

8、想像世上沒有佔有。我想你可能做不到。不再貪婪,沒有飢餓,四海皆兄弟

9、難道易兄弟也是要去碧延城?若是如此那可就太好了,正所謂五湖四海皆兄弟,能結交易兄弟這等少俠,自是雨某福氣。

【四海皆兄弟】成語典故:

孔子的弟子司馬牛,有一次向孔子請教怎樣做君子。孔子對他說:“君子不憂愁,不害怕。”司馬牛不懂這話的意思,問道:“不憂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君子經常反省自己;所以內心毫無愧疚,還有什麼可憂愁、可害怕的呢?”司馬牛告辭孔子後,見到了他的師兄子夏。他憂愁他說:“人家都有兄弟,多快樂呀,唯獨我沒有。”

子夏聽了安慰他說:“我聽說過:“一個人死與生,要聽從命運的安排,富貴則是由天來安排的。’君子對工作謹慎認真,不出差錯;和人交往態度恭謹而合乎禮節。那麼普天之下到處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5-17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四海皆兄弟"的儒家倫理內涵與實踐智慧】

"四海皆兄弟"一語,出自【論語·顏淵】篇,乃孔子應答司馬牛"人皆有兄弟,我獨亡"之嘆時所發。此語非僅慰藉之辭,實為儒家"仁學"思想的重要命題,蘊含着深刻的倫理內涵與處世智慧。

考其本源,當溯至孔子"仁者愛人"的核心思想。【禮記·禮運】言"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正是將血緣倫理擴展至普世倫理的哲學表達。子夏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開解司馬牛,繼而引出"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的修養準則,最終達成"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境界,此中邏輯正體現了儒家"由近及遠"的倫理推擴之道。

細究其義理,此語包含三重維度:其一為"敬"的修養論,君子當持敬慎獨之心;其二為"恭"的實踐論,待人接物須守禮循義;其三為"通"的境界論,突破血緣地緣之限,達致"民胞物與"的宇宙情懷。宋代大儒張載【西銘】所謂"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正是對此精神的哲學升華。

在當代語境中,此語尤具現實意義。觀今日世界種族衝突、文明隔閡愈演愈烈,"四海兄弟"的理念恰如一劑良方。然須明辨:儒家所謂"兄弟"非謂無差別的等同,而是"和而不同"的共生智慧。如【論語】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精神,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根基。

歷代文士對此語的化用頗堪玩味。南宋陳剛中"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的詩句,將儒家倫理轉化為詩性智慧;明人【菜根譚】"處世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的訓誡,則是其處世哲學的通俗表達。這些演繹使"四海兄弟"的理念深深融入民族精神血脈。

當今之世,我們尤當重拾這一古老智慧。非為復古,實為開新——在全球化的今天,以儒家"天下一家"的胸懷化解文明衝突,用"敬而無失"的修養消除人際隔閡,使"四海皆兄弟"從理想境界轉化為實踐智慧,這正是先哲留給我們的永恆啟示。
英文郵箱 發表於 2025-6-20 10:4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四海皆兄弟"的儒家倫理內涵與社會實踐價值】

"四海皆兄弟"一語出自【論語·顏淵】,乃孔子應答司馬牛"人皆有兄弟,我獨亡"之嘆時所發。此語非僅慰藉之辭,實為儒家"天下觀"與"仁學"思想之精粹。考其本義,當從三個層面予以闡發:

一、倫理哲學層面
孔子以"敬而無失,恭而有禮"為踐行此語的前提,揭示出"兄弟"關係的建構基礎。不同於血緣倫理的自然屬性,這種擬制親屬關係的確立,完全依賴於主體的道德自覺與禮儀實踐。子夏對司馬牛的勸慰"君子何患乎無兄弟",正是對孔子"德不孤,必有鄰"思想的延伸,強調通過道德修養可突破血緣局限,構建普遍性的人倫關係。

二、政治哲學層面
此語與【禮記·禮運】"天下為公"的思想形成互文。在春秋"禮崩樂壞"的背景下,孔子將宗法制度中的兄弟倫理抽象為普遍價值,為重建社會秩序提供理論依據。漢代鄭玄注"四海"為"夷狄之域",可見其包含的華夷一體觀念,這種文化認同超越地域種族的思想,實為中華文明"和而不同"傳統的早期表述。

三、社會實踐層面
從子夏"四海之內皆兄弟"到康有為【大同書】的世界構想,該理念始終引導着中國人的處世之道。唐宋時期胡商雲集的泉州港、明代鄭和下西洋時的"宣德化而柔遠人",無不是這一理念的歷史實踐。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兄弟關係並非取消差等的絕對平等,而是在"親親-仁民-愛物"的差序格局中實現動態平衡。

當代社會面臨文明衝突與價值撕裂,"四海皆兄弟"的智慧尤顯珍貴。它提示我們:真正的普世情懷,當始於主體的道德完善,形於相互尊重的禮儀實踐,最終達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格局。此非烏托邦式的空想,而是可以通過"克己復禮"的工夫逐步實現的倫理理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