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9|回覆: 2

[成語典故] 飛將數奇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9-29 10: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飛將數奇】相關人物

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

【飛將數奇】涵義

飛將:本作飛將軍,後指矯健敏捷的將領。數奇:即奇數,俗稱單數。古人認爲單數不吉利。比喻運氣不好,有能力但是沒有發揮能力的機會或環境。

【飛將數奇】出處

從漢朝將軍李廣的故事引申來的成語。

【飛將數奇】辨析

【飛將數奇】讀音:fē jiàng shù jī

【飛將數奇】近義詞:飛將奇數

【飛將數奇】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

【飛將數奇】造句

1、時人以"飛將數奇"來形容李廣的運氣不佳。

2、他做了多年財政幹部,依然飛將數奇,一塵不染。

3、他年輕時,單位重用老同志,說是經驗足;而當他到了穩重之年,單位又起用年輕同志,說是幹部隊伍年輕化,他真是飛將數奇,一生都不走運了。

4、老李一生飛將數奇,時運不好。

【飛將數奇】成語典故:

李廣是漢朝的名將,擅長騎射。他沒有口才,不大說話除了射箭,幾乎沒有別的什麼愛好。和將士們在一起,他總喜歡和人比賽射箭。每到一處,打聽得有虎,他就一定要親自去射。在右北平(今河北省東北部地區)的時候,因爲射虎,曾受了傷,但他還是把虎射死了。一天,黃昏時分,在山林中的叢草里,見有一塊巨石,以爲是虎,就射了一箭。第二天去查看時,才知不是虎,那支箭深深地射進石頭裡去了。唐詩人盧綸曾以這件事爲題,寫了一首詩: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據【史記】載,李廣是漢文帝時入伍的,在抵抗匈奴侵略的戰爭中,立過不少功。在漢景帝和漢武帝時代,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戰爭,李廣幾乎都參加了,而且屢次以少擊多,出奇制勝。匈奴侵略者對於李廣,又害怕又敬佩,稱他爲“飛將軍”。

有一次,李廣受命領著少數兵馬,出長城去和人數眾多的匈奴侵略者作戰。因雙方實力過於懸殊,李廣不敵被俘。在被解往敵營的途中,他趁敵人不備,突然躍起,奪了一匹好馬,飛奔逃回。匈奴兵幾百人狠命追趕,被他射死多人,終於脫險。可是逃回後,漢軍卻“按軍法”判他死罪。他繳納了大量贖金,才以撤免官職了事。

過了幾年,匈奴又大舉進犯,李廣又奉命帶4000騎兵去抵抗。他被匈奴4 萬兵團團圍住,部下都非常害怕。李廣派他兒子李敢,只帶幾十騎兵,從左到右,直穿敵人陣地,跑了一圈,回來報告道:“沒什麼,匈奴不難對付!”部下這才稍爲安心。李廣親自用最強勁的大弓,射殺敵人部將。連殺好幾人,敵人的攻勢漸見減退。李廣指揮將士,沉著應戰,氣概從容,毫無慌亂之色。大家深受感動,勇氣也因此大增。這樣艱苦支持了兩天,援軍來到,敵人才退去。

李廣最後一次與匈奴作戰,已經60多歲了,可是他精神抖擻,毫無老態。這一次,大軍由大將軍衛青統率。李廣名義上是前將軍,可是衛青怕他立功,不讓他正面出陣,故意叫他繞東路。後因沒有嚮導,迷失了路,未能如期開赴指定地點,被藉此問罪。李廣氣憤不過,竟被逼自刎而死。

李廣有個堂兄弟,名叫李蔡,漢文帝時,與李廣同爲“郎”一級的小官,聲望遠不如李廣,只是一個平凡的庸人罷了。然而到了武帝時代,李蔡已被封侯爵,官居丞相。而李廣這位一生與匈奴侵略者作戰70餘次的“飛將軍”,卻落了個悲慘的下場!人們爲李廣抱不平,但是,除了抱怨命運之外,誰能說什麼呢!“飛將數奇”這句成語,便由此產生。

【飛將數奇】成語接龍:

飛將數奇→奇花異草→草船借箭→箭在弦上→上竿掇梯→梯山棧谷→谷馬礪兵→兵強將勇→勇猛精進→進德修業→業業兢兢→兢兢戰戰→戰無不克→克逮克容→容光煥發→發策決科→科頭徒跣→跣足科頭→頭上著頭→頭足異處→處之泰然→然糠照薪→薪盡火傳→傳爲美談→談不容口→口似懸河→河溓海夷→夷然自若→若有若無→無情無彩→彩雲易散→散兵游勇→勇而無謀→謀財害命→命在朝夕→夕惕朝干→干戈載戢→戢鱗委翼→翼翼小心→心浮氣躁→躁言丑句→句比字櫛→櫛沐風雨→雨簾雲棟→棟折榱壞→壞植散群→群居穴處→處之晏然→然糠自照→照本宣科→科頭裸身→身無立錐→錐處囊中→中立不倚→倚馬可待→待賈而沽→沽名干譽→譽不絕口→口中蚤虱→虱處褌中→中流一壺→壺中天地→地老天昏→昏庸無道→道盡途窮→窮鳥入懷→懷土之情→情逐事遷→遷風移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齒穿齦→齦齒彈舌→舌端月旦→旦種暮成→成人之善→善門難開→開雲見日→日新月異→異口同辭

黃文勇 發表於 2025-7-15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飛將數奇"的悲劇意蘊與歷史啟示】

"飛將數奇"作爲濃縮李廣命運的文化符號,其深層意蘊遠超字面所指。考【史記·李將軍列傳】,太史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評,已暗含對命運與才能悖反的哲學思考。李廣"射虎沒石"的雄姿與"數奇不侯"的結局,構成中國軍事史上最具張力的悲劇範式。

一、軍事才能的悖論性呈現
李廣之"飛將"特質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爲騎射之精,【漢書】載其"射闊狹以飲"的日常訓練;其二爲戰術之奇,以"解鞍惑敵"之法退匈奴萬騎;其三爲治軍之簡,"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的帶兵哲學。然其每臨封侯關鍵戰役,或失道誤期,或敵眾我寡,恰如王維【老將行】所嘆"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這種才能與際遇的反差,實爲古代軍事體系中個人武勇與體系化戰爭矛盾的縮影。

二、數奇命理的深層結構
"數奇"之說表面是占卜術語,實則反映漢代軍功制度的殘酷性。考【漢書·百官公卿表】,武帝時軍功爵制已趨僵化,李廣七郡太守而不得封侯,暴露出以首級論功的機械性。其四次重大戰役:雁門遭俘、右北平失道、漠北迷途、最後自刎,每次"數奇"背後皆有制度性因素。蘇軾【李廣論】點破要害:"廣之不得爵邑者,智不逮也?"實指其不善應對官僚體系的生存智慧。

三、文化原型的後世流變
李廣形象經唐宋詩文重構,逐漸符號化。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的期許,已超越具體史實成爲精神象徵。至辛棄疾"李廣難封"之嘆,則轉化爲才士不遇的普遍隱喻。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戲曲中李廣形象分化:雜劇【飛將軍】強化其神射特質,而【漢宮秋】則突出其悲劇性,反映不同時代的價值取向。

此成語給今人的啟示在於:首先,個體成就受制於體系規則,李廣的騎射天才在騎兵集群作戰時代已顯局限;其次,"數奇"敘事中隱藏著對制度公平性的永恆追問;最後,歷史評價的多元性啟示我們,衛青的"天幸"與李廣的"數奇"實爲同一制度的兩面。李廣最終以"引刀自剄"完成其悲劇形象,而太史公以"悛悛如鄙人"的日常描寫,賦予這位"飛將"超越成敗的人文光輝。

(全文798字)
思斌 發表於 2025-7-18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飛將數奇"之歷史意蘊與人生啟示】

"飛將數奇"一典,源出【史記·李將軍列傳】,其文質而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實爲太史公筆法之典範。此成語以李廣生平爲鏡,照見千古才士不遇之悲,其內涵之豐贍,足資後人深味。

考李廣之"飛將"名號,乃匈奴所賜。【史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此稱非惟狀其騎射之精,更見其用兵之奇。然"數奇"之嘆,實肇端於武帝元狩四年。時大將軍衛青陰受上誡,以爲"李廣老,數奇",遂使其失道後期,終至引刀自剄。班固【漢書】補敘細節,言廣"與大將軍青俱擊匈奴,失道當斬,贖爲庶人",可見命運之蹇。

細繹此典,當明三重深意:其一,軍事才能與政治際遇之悖反。李廣治軍簡易,"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然終不得封侯,此非戰之罪,實乃漢武用將策略使然。其二,個人命運與時代潮流之錯位。當武帝大舉拓邊之時,衛霍等新生代將領更合戰略需要,李廣之"數奇",實爲時代轉型之犧牲。其三,歷史評價與當下境遇之反差。唐人王昌齡詩云"但使龍城飛將在",後世文人多詠其才,此正太史公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今人用此成語,常見三誤:或簡單等同"懷才不遇",忽略其特定歷史語境;或曲解爲宿命論,未見人事努力;或濫用爲職場抱怨,失其悲壯本色。實則李廣雖"數奇",然"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的氣節,方爲此典精魂所在。

觀歷代注家,司馬貞【索隱】解"數奇"爲"命數不耦",張守節【正義】謂"奇謂不偶也",皆著眼命運無常。然以現代視角觀之,李廣悲劇實系多重因素:既有漢初軍功爵制瓦解之時代背景,復含個人不善言辭之性格局限,更兼武帝抑制軍功集團之政治考量。

此典於今啟示良多:於個體,當知"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之理;於用人者,當戒"以成敗論英雄"之弊;於文化傳承,則宜透過成語表象,把握歷史縱深。李廣之"數奇",非徒一人之不幸,實爲千古才士之共嘆,讀之令人扼腕,思之使人明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