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43|回覆: 0

[成語典故] 哀毀骨立

[複製鏈接]
+
是飛 發表於 2016-9-29 06: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哀毀骨立】相關人物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沖。西晉名士、官員,“竹林七賢”之一。

和嶠(?—公元292年),字長輿,曹魏後期至西晉初年大臣,曹魏太常和洽之孫。吏部尚書和逌之子。

【哀毀骨立】涵義

哀:悲哀;毀:損壞身體;骨立:形容極瘦,只剩下骨架。舊時形容在父母喪中因過度悲傷而瘦得只剩一把骨頭。

【哀毀骨立】出處

【後漢書·韋彪傳】:“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

【哀毀骨立】辨析

【哀毀骨立】讀音:āi huǐ gǔ lì

【哀毀骨立】近義詞:無腸可斷、哀毀瘠立

【哀毀骨立】反義詞:笑逐顏開、哀而不傷、滿面春風、眉開眼笑

【哀毀骨立】用法:複句式;作主語、分句

【哀毀骨立】造句

1、祖母去世了,本就多病的父親早已哀毀骨立

2、事實上哀毀骨立,人們知道有些蛇可以不用進食長達兩年。

3、他的父母都去世了,一時之間他接受不了,整日悲悲戚戚,哀毀骨立

4、自從他愛人去世以後,他就哀毀骨立

5、收到兒子客死他鄉的消息後,年過古稀的奶奶哀毀骨立

6、聽到這則消息我真的絕望了,甚至哀毀骨立

7、犯罪分子殘害了他的家人,讓他舉目無親、哀毀骨立

8、祖父去世了,本就多病的母親在這個打擊下哀毀骨立

9、他的父母都去世了,一時之間他接受不了,整日悲悲戚戚,哀毀骨立

【哀毀骨立】成語典故:

王戎、和嶠同時遭遇大喪。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稱。此時王戎瘦得皮包骨頭,幾乎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和嶠則哀號哭泣,一切都合乎喪葬的禮儀。晉武帝(司馬炎)對劉仲雄(劉毅)說:“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嶠嗎?我聽說和嶠悲傷過度,這讓人很擔心。” 劉仲雄回答道:“和嶠雖然極盡禮數,但精神元氣並沒有受損;王戎雖然沒拘守禮法,卻因為哀傷過度已經形銷骨立了。所以我認為和嶠是盡孝道而不毀生,王戎卻是以死去盡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擔心和嶠,而應該去為王戎擔心呀。”

古代有名的孝子王戎與和嶠兩人同時喪父母,和嶠按照風俗習慣,守孝三年,神氣絲毫沒有損傷。而王戎則不同,他在父母的靈前搭了一個小棚,整天陪伴父母的靈,十分傷心,而且吃的很少,整個身體變成骨瘦如柴,三年後經很長時間調養才恢復。

【哀毀骨立】成語接龍:

哀毀骨立→立錐之地→地老天昏→昏鏡重磨→磨礱砥礪→礪世磨鈍→鈍學累功→功高震主→主文譎諫→諫爭如流→流言飛語→語短情長→長安棋局→局地籲天→天兵天將→將伯之助→助天為虐→虐老獸心→心中有數→數典忘祖→祖宗法度→度外之人→人自為政→政令不一→一枝一節→節用裕民→民和年稔→稔惡盈貫→貫通融會→會少離多→多故之秋→秋風團扇→扇枕溫衾→衾寒枕冷→冷言冷語→語笑喧譁→嘩世取寵→寵辱皆忘→忘形之契→契船求劍→劍膽琴心→心慈手軟→軟玉溫香→香輪寶騎→騎馬找馬→馬到成功→功行圓滿→滿腹牢騷→騷人墨客→客死他鄉→鄉書難寄→寄雁傳書→書空咄咄→咄嗟之間→間不容瞬→瞬息之間→間見層出→出奴入主→主憂臣辱→辱國殄民→民窮財盡→盡多盡少→少不經事→事不關己→己溺己飢→饑寒交迫→迫不及待→待時守分→分文不直→直言切諫→諫屍謗屠→屠所牛羊→羊續懸魚→魚水相歡→歡欣若狂→狂風惡浪→浪子宰相→相見恨晚→晚食當肉→肉飛眉舞

龔妞十 發表於 2025-7-27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哀毀骨立"中的禮法衝突與真情境界】

"哀毀骨立"作為傳統孝道的重要意象,其典源可溯至【後漢書·韋彪傳】,而【世說新語·德行】所載王戎、和嶠之事尤具深意。此成語不僅描繪了極端哀傷的身體表徵,更折射出魏晉時期禮法制度與自然真情的深刻矛盾。

考王戎之"哀毀骨立",實為魏晉風度之極致表現。據【晉書】載,王戎居喪期間"不拘禮制,飲酒食肉,或觀弈棋",然其"容貌毀悴,杖而後起",此正與和嶠"哭泣哀號,備禮而已"形成鮮明對比。劉孝標註【世說】引【晉陽秋】云:"戎為豫州刺史,遭母憂,性至孝,不拘禮制,飲酒食肉,或觀棋弈,而容貌毀悴,杖而後起。"這種外弛內張的矛盾狀態,恰是魏晉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典型寫照。

細究此典,可見三重文化意蘊:其一,禮法規範與真情流露的張力。和嶠代表傳統"哀而不傷"的中庸之道,王戎則體現"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的任誕精神。其二,身體作為道德載體的象徵意義。"骨立"不僅是生理狀態,更是精神境界的外化,【孝經】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此得到極端詮釋。其三,魏晉時期對"真孝"的重新定義。當劉毅斷言"和嶠生孝,王戎死孝"時,實已顛覆了傳統孝道評價標準。

比較王戎與【禮記·檀弓】所載子夏"喪明"之事,可見儒家倫理觀的演變。漢唐註疏多強調"毀不滅性"(【孝經·喪親章】),而魏晉士人卻以形銷骨立為至孝證明。這種轉變與當時"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世說·傷逝】)的哲學思潮密切相關。

今人觀此典故,當有三重啟示:首先,情感表達方式具有時代性,王戎式的極端哀毀在現代醫學視角下實不可取;其次,真誠的情感價值高於形式化的禮儀規範;最後,傳統文化中的孝道精神,其核心在於"心喪"而非形制。明人呂坤【呻吟語】云:"真哀不文,真悲不飾",正是對此境界的最佳註腳。

要之,"哀毀骨立"不僅是歷史典故,更是中國文化關於真情與禮法永恆辯證的縮影。在當代社會,我們既要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厚情感,更需以理性態度審視傳統倫理的現代轉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