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7|回復: 0

[成语典故] 哀毁骨立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29 06: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哀毁骨立〗相关人物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西晋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和峤(?—公元292年),字长舆,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大臣,曹魏太常和洽之孙。吏部尚书和逌之子。

〖哀毁骨立〗涵义

哀:悲哀;毁:损坏身体;骨立:形容极瘦,只剩下骨架。旧时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哀毁骨立〗出处

〖后汉书·韦彪传〗:“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哀毁骨立〗辨析

〖哀毁骨立〗读音:āi huǐ gǔ lì

〖哀毁骨立〗近义词:无肠可断、哀毁瘠立

〖哀毁骨立〗反义词:笑逐颜开、哀而不伤、满面春风、眉开眼笑

〖哀毁骨立〗用法:复句式;作主语、分句

〖哀毁骨立〗造句

1、祖母去世了,本就多病的父亲早已哀毁骨立

2、事实上哀毁骨立,人们知道有些蛇可以不用进食长达两年。

3、他的父母都去世了,一时之间他接受不了,整日悲悲戚戚,哀毁骨立

4、自从他爱人去世以后,他就哀毁骨立

5、收到儿子客死他乡的消息后,年过古稀的奶奶哀毁骨立

6、听到这则消息我真的绝望了,甚至哀毁骨立

7、犯罪分子残害了他的家人,让他举目无亲、哀毁骨立

8、祖父去世了,本就多病的母亲在这个打击下哀毁骨立

9、他的父母都去世了,一时之间他接受不了,整日悲悲戚戚,哀毁骨立

〖哀毁骨立〗成语典故:

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司马炎)对刘仲雄(刘毅)说:“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 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古代有名的孝子王戎与和峤两人同时丧父母,和峤按照风俗习惯,守孝三年,神气丝毫没有损伤。而王戎则不同,他在父母的灵前搭了一个小棚,整天陪伴父母的灵,十分伤心,而且吃的很少,整个身体变成骨瘦如柴,三年后经很长时间调养才恢复。

〖哀毁骨立〗成语接龙:

哀毁骨立→立锥之地→地老天昏→昏镜重磨→磨砻砥砺→砺世磨钝→钝学累功→功高震主→主文谲谏→谏争如流→流言飞语→语短情长→长安棋局→局地吁天→天兵天将→将伯之助→助天为虐→虐老兽心→心中有数→数典忘祖→祖宗法度→度外之人→人自为政→政令不一→一枝一节→节用裕民→民和年稔→稔恶盈贯→贯通融会→会少离多→多故之秋→秋风团扇→扇枕温衾→衾寒枕冷→冷言冷语→语笑喧哗→哗世取宠→宠辱皆忘→忘形之契→契船求剑→剑胆琴心→心慈手软→软玉温香→香轮宝骑→骑马找马→马到成功→功行圆满→满腹牢骚→骚人墨客→客死他乡→乡书难寄→寄雁传书→书空咄咄→咄嗟之间→间不容瞬→瞬息之间→间见层出→出奴入主→主忧臣辱→辱国殄民→民穷财尽→尽多尽少→少不经事→事不关己→己溺己饥→饥寒交迫→迫不及待→待时守分→分文不直→直言切谏→谏尸谤屠→屠所牛羊→羊续悬鱼→鱼水相欢→欢欣若狂→狂风恶浪→浪子宰相→相见恨晚→晚食当肉→肉飞眉舞

龚妞十 發表於 2025-7-27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哀毁骨立"中的礼法冲突与真情境界》

"哀毁骨立"作为传统孝道的重要意象,其典源可溯至《后汉书·韦彪传》,而《世说新语·德行》所载王戎、和峤之事尤具深意。此成语不仅描绘了极端哀伤的身体表征,更折射出魏晋时期礼法制度与自然真情的深刻矛盾。

考王戎之"哀毁骨立",实为魏晋风度之极致表现。据《晋书》载,王戎居丧期间"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然其"容貌毁悴,杖而后起",此正与和峤"哭泣哀号,备礼而已"形成鲜明对比。刘孝标注《世说》引《晋阳秋》云:"戎为豫州刺史,遭母忧,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棋弈,而容貌毁悴,杖而后起。"这种外弛内张的矛盾状态,恰是魏晋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典型写照。

细究此典,可见三重文化意蕴:其一,礼法规范与真情流露的张力。和峤代表传统"哀而不伤"的中庸之道,王戎则体现"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的任诞精神。其二,身体作为道德载体的象征意义。"骨立"不仅是生理状态,更是精神境界的外化,《孝经》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此得到极端诠释。其三,魏晋时期对"真孝"的重新定义。当刘毅断言"和峤生孝,王戎死孝"时,实已颠覆了传统孝道评价标准。

比较王戎与《礼记·檀弓》所载子夏"丧明"之事,可见儒家伦理观的演变。汉唐注疏多强调"毁不灭性"(《孝经·丧亲章》),而魏晋士人却以形销骨立为至孝证明。这种转变与当时"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世说·伤逝》)的哲学思潮密切相关。

今人观此典故,当有三重启示:首先,情感表达方式具有时代性,王戎式的极端哀毁在现代医学视角下实不可取;其次,真诚的情感价值高于形式化的礼仪规范;最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神,其核心在于"心丧"而非形制。明人吕坤《呻吟语》云:"真哀不文,真悲不饰",正是对此境界的最佳注脚。

要之,"哀毁骨立"不仅是历史典故,更是中国文化关于真情与礼法永恒辩证的缩影。在当代社会,我们既要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更需以理性态度审视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