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68|回覆: 2

[成語典故] 抱殘守缺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9 07: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抱殘守缺】相關人物

劉歆,字子駿,漢高祖劉邦四弟楚元王劉交之後,劉向之子。

【抱殘守缺】涵義

抱着殘缺陳舊的東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進。

【抱殘守缺】出處

【漢書·劉歆傳】:“猶欲抱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抱殘守缺】辨析

【抱殘守缺】讀音:bào cán shǒu quē

【抱殘守缺】近義詞:故步自封、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固步自封、陳陳相因

【抱殘守缺】反義詞:改弦更張、革故鼎新、標新立異、推陳出新

【抱殘守缺】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狀語

【抱殘守缺】造句

1、不清除抱殘守缺的舊觀念,就不能更好地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去。

2、不接受外界事物,抱殘守缺,敝帚千金,就會忘記創造。

3、我們不能停留在以前抱殘守缺的舊生活裏。

4、改革任何舊制度,總不免要受到抱殘守缺的人的阻撓。

5、一種藝術沒有交流,沒有傳播,固步自封,抱殘守缺,最終結果只能是自生自滅。

6、也許你會認為我是在抱殘守缺,但事實上我是在保護固有文化的薪傳火種。

7、以他那種抱殘守缺的作風,不知要如何領導這家高科技公司。

8、為了求新求變,從今以後,大家要拋棄抱殘守缺的觀念,努力開創新機。

9、如果每個人都像他這樣抱殘守缺,那社會永遠不會進步。

10、學術論文要有創見,若只是拼湊古人的言語,將會被譏為抱殘守缺

【抱殘守缺】成語典故:

西漢時,有一個叫劉歆的人,字子駿,是著名學者劉向的兒子,曾拜為黃門郎(內廷侍從官)。後來與劉向共同掌管校勘和整理典籍,進行學術研究。在校勘工作中,他閱讀了不少秘藏的古籍,發現了一本古文【春秋左氏傳】,愛不釋手。經過研究,劉歆認為,【左傳】是一本珍貴的文獻資料,便建議為【左傳】等古籍建立學官。漢哀帝(劉欣)知道此事後,就命劉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左傳】等一批古書的義理。但諸博士既不同意為【左傳】等建立學官,又不肯討論研究此事。劉歆對眾博士的這種態度很氣憤,給管博士的太常寫了一封公文,對此提出了批評和抗議。

劉歆的信中寫到:這些博士不學無術,孤陋寡聞,懷着害怕別人識破他們的私意,沒有服從真理的公心,所以抱殘守缺,因循守舊,而不肯探求新的學問。由於劉歆的信言詞痛切,引起了博士們的怨恨並因此遭受到了誹謗。後來,劉歆自請到地方做了個小官。

【抱殘守缺】成語接龍:

抱殘守缺→缺食無衣→衣宵食旰→旰食之勞→勞苦功高→高姓大名→名符其實→實繁有徒→徒有其名→名我固當→當家理紀→紀群之交→交淺言深→深更半夜→夜長夢短→短褐穿結→結舌杜口→口快心直→直言不諱→諱樹數馬→馬到功成→成千累萬→萬賴無聲→聲勢熏灼→灼艾分痛→痛不欲生→生榮沒哀→哀告賓服→服低做小→小人得志→志滿氣得→得失在人→人情世故→故人之意→意氣高昂→昂然而入→入門問諱→諱莫高深→深入人心→心急如焚→焚屍揚灰→灰身滅智→智圓行方→方底圓蓋→蓋世之才→才疏意廣→廣土眾民→民生凋敝→敝鼓喪豚→豚蹄穰田→田連仟伯→伯道無兒→兒女心腸→腸肥腦滿→滿面紅光→光彩奪目→目不識丁→丁一卯二→二缶鍾惑→惑世誣民→民和年豐→豐功茂德→德勝頭回→回春妙手→手到病除→除惡務本→本枝百世→世世代代→代人受過→過而能改→改弦易張→張眉努眼→眼高手生→生炒熱賣→賣乖弄俏→俏成俏敗→敗德辱行→行合趨同→同垂不朽→朽木難雕

 
孤鴻 發表於 2025-7-21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抱殘守缺"的文化悖論與經學困局】

"抱殘守缺"一語,出自【漢書·劉歆傳】,其文化意蘊遠非表面之貶義可盡括。劉歆與今文經學博士之爭,實為漢代經學史上"古今文之爭"的縮影,折射出中國學術傳統中守成與開新的永恆命題。

考其本義,"抱殘守缺"最初指博士官固守今文經師說,拒斥古文經籍。然細究之,此中暗含三重文化悖論:其一,守缺者所抱之"殘",實為文化傳承之載體;其二,革新者所攻之"舊",往往蘊含文化基因;其三,學術之爭常演變為門戶之見。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痛陳"保殘守缺"之弊,然其自身校理秘閣藏書,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守先待後"?

從經學史觀之,此成語揭示了學術傳承的兩難:完全守舊則學術僵化,徹底革新則傳統斷裂。漢代今文經學講究微言大義,古文經學注重訓詁考據,二者本可互補,卻因"抱殘守缺"的封閉心態而勢同水火。清代樸學大師戴震曾言:"執今人之見以議古人,猶執古人之見以議今人",正是對此困局的深刻反思。

今人用此成語,多取其貶義,然需明辨:文化傳承本需守護"殘缺"的典籍,學術創新必須立足傳統的"守缺"。王陽明【傳習錄】云:"六經皆我註腳",正道出對待傳統當有的主體性態度。真正的文化自覺,既非盲目守舊,亦非輕率革新,而是在"溫故"與"知新"間保持張力。

當代社會尤須警惕兩種傾向:一是將傳統文物化、標本化的虛假保護,二是以創新之名行文化虛無之實。錢穆先生【國史大綱】強調對歷史須懷"溫情與敬意",這種態度或許比簡單批判"抱殘守缺"更具建設性。學術之進步,端在能於守先待後與開物成務之間,尋得中道。
覃冒 發表於 2025-7-22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抱殘守缺"的文化悖論與學術啟示】

"抱殘守缺"一典出自【漢書·劉歆傳】,其字面雖指固守殘缺之物,實則揭示了學術傳承中的深刻悖論。劉歆校勘秘閣時發現【左傳】之價值,欲立學官而遭博士抵制,此事件折射出漢代經學傳承中"師法"與"家法"的僵化體系。博士們"挾恐見破之私意"的保守姿態,恰是學術權力對知識創新的壓制。

細考此語源流,可見三重文化意蘊:其一,在文獻學層面,漢代今古文之爭實為文本權威與學術解釋權的博弈。劉歆所爭非僅【左傳】一書,乃是要打破"專己守殘"的學術壟斷。其二,在思想史維度,班固以"從善服義之公心"為對照,暗含儒家"苟日新,日日新"的革新精神。其三,就認知方式而言,"殘""缺"之喻暗示任何知識體系皆具未完成性,執着於既定框架實違學術本真。

然此語在當代語境中需作辯證理解。錢穆先生曾言:"守先待後"非謂泥古不化,而是"溫故而知新"的治學態度。王國維治甲骨文、陳寅恪釋"胡化"現象,皆是從殘簡斷編中開新局。故"守缺"可有兩解:消極者為固步自封,積極者則為對文化碎片的珍視與重構。今日學界當警惕以"創新"之名行文化虛無之實,亦須防範以"傳承"為號的學術惰性。

觀當下文化場域,"抱殘守缺"現象仍以新形態存在:或為學術評價中的唯量化傾向,或為文化傳播中的膚淺復古。真正的學術傳承,當如朱熹所言"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在守護文化基因的同時保持開放胸襟。劉歆事件啟示我們:知識分子的使命不在維護某種學術形態的完整,而在以批判精神推動文明演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