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38|回復: 2

[成语典故] 抱残守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9 07: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抱残守缺〗相关人物

刘歆,字子骏,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刘向之子。

〖抱残守缺〗涵义

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抱残守缺〗出处

〖汉书·刘歆传〗:“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抱残守缺〗辨析

〖抱残守缺〗读音:bào cán shǒu quē

〖抱残守缺〗近义词: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陈陈相因

〖抱残守缺〗反义词:改弦更张、革故鼎新、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抱残守缺〗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

〖抱残守缺〗造句

1、不清除抱残守缺的旧观念,就不能更好地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去。

2、不接受外界事物,抱残守缺,敝帚千金,就会忘记创造。

3、我们不能停留在以前抱残守缺的旧生活里。

4、改革任何旧制度,总不免要受到抱残守缺的人的阻挠。

5、一种艺术没有交流,没有传播,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最终结果只能是自生自灭。

6、也许你会认为我是在抱残守缺,但事实上我是在保护固有文化的薪传火种。

7、以他那种抱残守缺的作风,不知要如何领导这家高科技公司。

8、为了求新求变,从今以后,大家要抛弃抱残守缺的观念,努力开创新机。

9、如果每个人都像他这样抱残守缺,那社会永远不会进步。

10、学术论文要有创见,若只是拼凑古人的言语,将会被讥为抱残守缺

〖抱残守缺〗成语典故:

西汉时,有一个叫刘歆的人,字子骏,是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曾拜为黄门郎(内廷侍从官)。后来与刘向共同掌管校勘和整理典籍,进行学术研究。在校勘工作中,他阅读了不少秘藏的古籍,发现了一本古文〖春秋左氏传〗,爱不释手。经过研究,刘歆认为,〖左传〗是一本珍贵的文献资料,便建议为〖左传〗等古籍建立学官。汉哀帝(刘欣)知道此事后,就命刘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左传〗等一批古书的义理。但诸博士既不同意为〖左传〗等建立学官,又不肯讨论研究此事。刘歆对众博士的这种态度很气愤,给管博士的太常写了一封公文,对此提出了批评和抗议。

刘歆的信中写到:这些博士不学无术,孤陋寡闻,怀着害怕别人识破他们的私意,没有服从真理的公心,所以抱残守缺,因循守旧,而不肯探求新的学问。由于刘歆的信言词痛切,引起了博士们的怨恨并因此遭受到了诽谤。后来,刘歆自请到地方做了个小官。

〖抱残守缺〗成语接龙:

抱残守缺→缺食无衣→衣宵食旰→旰食之劳→劳苦功高→高姓大名→名符其实→实繁有徒→徒有其名→名我固当→当家理纪→纪群之交→交浅言深→深更半夜→夜长梦短→短褐穿结→结舌杜口→口快心直→直言不讳→讳树数马→马到功成→成千累万→万赖无声→声势熏灼→灼艾分痛→痛不欲生→生荣没哀→哀告宾服→服低做小→小人得志→志满气得→得失在人→人情世故→故人之意→意气高昂→昂然而入→入门问讳→讳莫高深→深入人心→心急如焚→焚尸扬灰→灰身灭智→智圆行方→方底圆盖→盖世之才→才疏意广→广土众民→民生凋敝→敝鼓丧豚→豚蹄穰田→田连仟伯→伯道无儿→儿女心肠→肠肥脑满→满面红光→光彩夺目→目不识丁→丁一卯二→二缶锺惑→惑世诬民→民和年丰→丰功茂德→德胜头回→回春妙手→手到病除→除恶务本→本枝百世→世世代代→代人受过→过而能改→改弦易张→张眉努眼→眼高手生→生炒热卖→卖乖弄俏→俏成俏败→败德辱行→行合趋同→同垂不朽→朽木难雕

 
孤鸿 發表於 2025-7-21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抱残守缺"的文化悖论与经学困局》

"抱残守缺"一语,出自《汉书·刘歆传》,其文化意蕴远非表面之贬义可尽括。刘歆与今文经学博士之争,实为汉代经学史上"古今文之争"的缩影,折射出中国学术传统中守成与开新的永恒命题。

考其本义,"抱残守缺"最初指博士官固守今文经师说,拒斥古文经籍。然细究之,此中暗含三重文化悖论:其一,守缺者所抱之"残",实为文化传承之载体;其二,革新者所攻之"旧",往往蕴含文化基因;其三,学术之争常演变为门户之见。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痛陈"保残守缺"之弊,然其自身校理秘阁藏书,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守先待后"?

从经学史观之,此成语揭示了学术传承的两难:完全守旧则学术僵化,彻底革新则传统断裂。汉代今文经学讲究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注重训诂考据,二者本可互补,却因"抱残守缺"的封闭心态而势同水火。清代朴学大师戴震曾言:"执今人之见以议古人,犹执古人之见以议今人",正是对此困局的深刻反思。

今人用此成语,多取其贬义,然需明辨:文化传承本需守护"残缺"的典籍,学术创新必须立足传统的"守缺"。王阳明《传习录》云:"六经皆我注脚",正道出对待传统当有的主体性态度。真正的文化自觉,既非盲目守旧,亦非轻率革新,而是在"温故"与"知新"间保持张力。

当代社会尤须警惕两种倾向:一是将传统文物化、标本化的虚假保护,二是以创新之名行文化虚无之实。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强调对历史须怀"温情与敬意",这种态度或许比简单批判"抱残守缺"更具建设性。学术之进步,端在能于守先待后与开物成务之间,寻得中道。
覃冒 發表於 2025-7-22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抱残守缺"的文化悖论与学术启示》

"抱残守缺"一典出自《汉书·刘歆传》,其字面虽指固守残缺之物,实则揭示了学术传承中的深刻悖论。刘歆校勘秘阁时发现《左传》之价值,欲立学官而遭博士抵制,此事件折射出汉代经学传承中"师法"与"家法"的僵化体系。博士们"挟恐见破之私意"的保守姿态,恰是学术权力对知识创新的压制。

细考此语源流,可见三重文化意蕴:其一,在文献学层面,汉代今古文之争实为文本权威与学术解释权的博弈。刘歆所争非仅《左传》一书,乃是要打破"专己守残"的学术垄断。其二,在思想史维度,班固以"从善服义之公心"为对照,暗含儒家"苟日新,日日新"的革新精神。其三,就认知方式而言,"残""缺"之喻暗示任何知识体系皆具未完成性,执着于既定框架实违学术本真。

然此语在当代语境中需作辩证理解。钱穆先生曾言:"守先待后"非谓泥古不化,而是"温故而知新"的治学态度。王国维治甲骨文、陈寅恪释"胡化"现象,皆是从残简断编中开新局。故"守缺"可有两解:消极者为固步自封,积极者则为对文化碎片的珍视与重构。今日学界当警惕以"创新"之名行文化虚无之实,亦须防范以"传承"为号的学术惰性。

观当下文化场域,"抱残守缺"现象仍以新形态存在:或为学术评价中的唯量化倾向,或为文化传播中的肤浅复古。真正的学术传承,当如朱熹所言"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在守护文化基因的同时保持开放胸襟。刘歆事件启示我们:知识分子的使命不在维护某种学术形态的完整,而在以批判精神推动文明演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