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98|回复: 2

[成语典故] 风吹雨打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9-26 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吹雨打》相关人物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风吹雨打》涵义

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

《风吹雨打》出处

唐·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风吹雨打》辨析

《风吹雨打》读音:fēng chuī yǔ dǎ

《风吹雨打》近义词:风吹浪打、千锤百炼

《风吹雨打》反义词:风和日丽、风平浪静

《风吹雨打》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常与“管”、“怕”等词连用

《风吹雨打》造句

1、人,总是要经得起风吹雨打虫蛀,经过奋斗,作过努力,那才能终于以“果子”的形式向自己的青春告别的。

2、任凭未来风吹雨打崎岖难行,也阻拦不了我前进的脚步。

3、他的信念任凭风吹雨打也不动遥。

4、人壮好比一棵松,树大叶茂绿葱葱,风吹雨打都不怕,就怕腹内被蛀空。

5、离大路不远,有一个久经风吹雨打的老仓房,由灰中带红的砖和瓦盖的。

6、谁家要盖房,首先得把打坯的人伺候好,好赖得吃饱,这样打出来的坯才结实,盖出来的房子才经得住风吹雨打

7、爷爷经历了风吹雨打的年代,所以他非常珍惜今天的幸福。

8、仙人掌不怕风吹雨打,不要求别人照顾,自己顽强地生存,并将美丽的花儿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9、腊梅花在冬天开的特别旺盛,不管风吹雨打,它仍然开的那样饱满,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

10、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风吹雨打》成语典故:

杜甫在长安过了十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潼关失守,四十五岁的杜甫去投奔肃宗皇帝,半路被抓,半年后逃出,在彭原郡见到肃宗,被封为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三年后,关中大饥荒,杜甫的孩子被饿死了好几个,生活难以维持,只好弃官逃难到成都,在朋友帮助下盖起了草屋,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

有一次,杜甫在江边散步,忽然闻到阵阵馨香,原来是江边的楸树零零星星已经开花了。杜甫叹道:“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不久朋友死了,蜀中战乱不止,杜甫又开始了四处漂流的生活。

《风吹雨打》成语接龙:

风吹雨打→打躬作揖→揖盗开门→门单户薄→薄唇轻言→言近指远→远溯博索→索隐行怪→怪诞诡奇→奇珍异宝→宝马香车→车无退表→表里相依→依丱附木→木头木脑→脑满肠肥→肥遁鸣高→高掌远跖→跖犬噬尧→尧年舜日→日日夜夜→夜静更阑→阑风长雨→雨打风吹→吹箫乞食→食方于前→前倨后卑→卑鄙无耻→耻居王后→后生小子→子曰诗云→云集景从→从宽发落→落阱下石→石烂江枯→枯杨生华→华冠丽服→服低做小→小恩小惠→惠子知我→我负子戴→戴鸡佩豚→豚蹄穰田→田父之获→获隽公车→车轨共文→文恬武嬉→嬉笑怒骂→骂天扯地→地动山摧→摧枯振朽→朽木死灰→灰心丧气→气冲斗牛→牛衣岁月→月黑风高→高山仰之→之死靡二→二缶钟惑→惑世盗名→名垂万古→古今中外→外宽内明→明目张胆→胆壮心雄→雄飞雌伏→伏地圣人→人急计生→生荣死哀→哀矜惩创→创剧痛深→深根固本→本固邦宁→宁缺毋滥→滥竽充数→数黑论黄→黄发儿齿→齿如编贝→贝阙珠宫→宫车晏驾

冯反珏 发表于 2025-7-28 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杜诗"风吹雨打"之境遇美学与精神品格》

杜甫《三绝句》中"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二句,以"风吹雨打"意象构筑起唐代士人面对时代苦难的典型精神图景。此语既具草木零落的自然实相,又蕴藏诗人对生命韧性的深刻体悟,其美学价值与思想内涵值得深入阐发。

一、语象源流与诗学建构
"风吹雨打"语本《诗经》"风雨如晦"的比兴传统,至杜甫始凝练为固定意象组合。考其《三绝句》创作背景,正值严武病逝后成都幕府瓦解之际,楸花遭风雨摧折之景,实为诗人饱经战乱、挚友凋零的双重投射。这种将自然物候与人生境遇相熔铸的手法,继承《楚辞》"惟草木之零落兮"的象征体系,又开创性地以白话式表达深化了现实关怀。

二、精神内核的三重维度
1. 苦难意识:在"安史之乱"的宏大叙事中,杜甫以"雨打风吹"微观具象,记录时代碾压下个体的生存困境。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将此种体验推向极致,风雨意象成为社会崩坏的病理切片。
2. 抗争哲学:"可忍醒时"四字尤见精神张力,与《春望》"感时花溅泪"的悲悯不同,此句展现清醒承受苦难的意志力,近于孟子"动心忍性"的修养境界。
3. 超越智慧:醉眼观花的审美距离,暗合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处世哲学。这种以艺术化解现实痛苦的智慧,在宋代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得到回响。

三、成语演变的文脉传承
后世对"风吹雨打"的化用呈现两条路径: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侧重生命韧劲
陆游《卜算子》"已是黄昏独自愁"突出孤绝体验
至现代汉语中,其语义从自然描写扩展至人生磨砺的普遍象征,这种语义增殖正源于杜诗强大的隐喻生成能力。

杜甫以"风雨"为镜,照见士人在历史暴风雨中的精神姿态。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盛唐崩解的文化记忆,更在于确立了中国文人面对逆境时"哀而不伤"的美学范式。今日重读此语,犹见那株倔强挺立的楸树——在时代的风雨里,用诗行刻下生命的年轮。

(全文798字)
朱卯 发表于 2025-7-29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杜诗"风吹雨打"之境与士人精神淬炼》

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二语,以摧折之花木喻人生际遇,其"风吹雨打"意象实具三重精神维度:

一、物理之境与诗心观照
楸树遭风雨摧折乃自然现象,经杜甫审美转化后,形成"物色—情感—哲理"的诗歌结构。唐人咏物诗常托物言志,此句以"醉里""醒时"对照,暗合《楚辞》"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象征传统。宋人黄鹤注云:"此公借花木自悼飘零",揭示出诗人将自然物象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二、历史语境下的精神隐喻
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时值蜀中徐知道叛乱,杜甫避乱梓州。考《旧唐书·杜甫传》"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可知诗人对草木荣枯特有敏感。"风吹雨打"实为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缩影,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谓"乱离人语,字字椎心",正指此种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苦难相熔铸的创作特征。

三、士大夫的精神淬炼
"可忍"二字尤见儒家刚毅品格。《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章,与杜诗此句形成精神呼应。宋代理学家尤重此联,朱熹《晦庵诗话》称其"得《小雅》怨诽而不乱之旨"。后世以"风吹雨打"喻人生考验,实源于杜甫对"穷而后工"创作理论的实践。

要之,杜诗"风吹雨打"非徒状物写景,实为士人精神史之隐喻。从屈原"哀众芳之芜秽"到杜甫此句,形成中国文学以自然喻人生的抒情传统。明人王嗣奭《杜臆》评此诗"忧患之言,偏出以旷达",正道出杜诗化苦难为诗意的美学特质。今人用此成语,当知其承载的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千年士人面对困境时的精神姿态。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