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53|回覆: 0

[成語典故]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9-26 05: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涵義

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出處

北齊·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辨析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讀音:chéng mén shī huǒ,yāng jí chí yú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用法:複句式;作分句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造句

1、他們經常吵架,鬧得我們四鄰不安,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2、你責怪他我可以理解,但請不要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件事和我一丁點關係都沒有。

3、他們雙方互告,卻把我也牽連進去,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4、儘管新加坡也採取了諸如拉高利率等措施,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新加坡元兌美元。

5、一輛汽車突然失控,一頭栽倒路溝里,壓住了正在路溝里拔草的老婆婆,老婆婆當場死亡,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6、摸摸摔疼的屁股,我懊惱的想:“唉,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啊。”

7、歐洲經濟危機,讓歐洲的經濟下滑,失業率也變得越來越高,導止中國的經濟也出現了停滯,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8、對深圳的消費場所來講,金融海嘯對生意可以說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9、基建壓縮雖與我們這一行沒有直接關係,但自此之後,生意一落千丈,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10、因爲爸爸連續幾天晚上都出去吃飯,媽媽心裡的火苗突突地竄。剛剛藉故把我大罵一頓,我委屈的彈著琴邊哭著,心裡很難過。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成語典故:

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群魚兒在裡邊快樂地游著。突然,城門著了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叫說:“不好了,城門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魚兒都不以爲然,認爲城門失火,離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除了那條魚兒逃走了之外(暫且不管它的逃走方式),其它魚都沒有逃走。這時,人們拿著裝水的東西來池塘取水救火。過一會,火被撲滅了,而池塘的水也被取幹了,滿池的魚都遭了殃。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事物是普遍聯繫,有些事看起來毫不相干,其實是相互聯繫的,像城門著火了必須就滅火,那水就必須用了,結果遭殃的是池裡的魚。

 
曹柯伏 發表於 2025-7-18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哲學意蘊與社會啟示】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一典故出自北齊杜弼【檄梁文】,其表層敘事雖簡,卻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智慧。從本體論視角觀之,此典故生動詮釋了【周易】"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的普遍聯繫觀。城門與池魚看似分屬不同場域,然通過"水"這一中介物質,構成了完整的因果鏈條,恰如【呂氏春秋】所言"類同相召,氣同則合"。

在認識論層面,此典警示世人需具整體思維。池魚之誤,在於未能認知自身與城門的潛在關聯,此即【淮南子】所批判的"見驥一毛,不知其狀;見畫一色,不知其美"的認知局限。典故中唯一逃脫的魚兒,正因其具備"見微知著"的洞察力,這與【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的認知理念不謀而合。

就處世哲學而言,此典體現了三重智慧:其一爲風險預判,暗合【孫子兵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的憂患意識;其二爲責任邊界,警示世人【韓非子】所謂"禍福相生"的連帶效應;其三爲系統思維,印證【黃帝內經】"上下相召,損益相隨"的整體觀。現代社會中的金融風險傳導、環境危機蔓延等現象,皆是此理的具體呈現。

在當代語境下,此典故更具現實警示意義。全球化時代,個體與群體已形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精密網絡。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的全球供應鏈中斷,正是現代版的"殃及池魚"。這要求我們培養【大學】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系統認知能力,既要有"不遷怒"的修養,更需具備"見盛觀衰"的前瞻智慧。

此典故最終指向中國傳統哲學"萬物一體"的終極關懷。池魚之殤非命運無常,實爲認知局限所致。若能以【莊子】"天地與我並生"的胸懷觀照世界,或可避免諸多無妄之災。這既是處世箴言,更是文明存續的深層智慧。
蔣枇 發表於 2025-7-24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哲學意蘊與社會啟示】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作爲出自北齊杜弼【檄梁文】的經典典故,其表層敘事雖簡,深層意蘊卻值得深入剖析。從哲學層面觀之,此典故生動詮釋了【周易】"物相雜故曰文"的宇宙關聯法則,與莊子"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的有機整體觀形成互文。城門與池魚本屬不同空間場域,卻因救火取水這一中介行爲產生因果鏈結,恰如【呂氏春秋】所云"類同則召,氣同則合",揭示出事物普遍聯繫的深層規律。

考其歷史語境,杜弼以"楚國亡猿,禍延林木"爲對仗,實暗含【左傳】"唇亡齒寒"的政教隱喻。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此語既是對梁朝的政治警示,亦是對"牽一髮而動全身"社會現實的深刻認知。宋代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論及"理一分殊"時,特別強調"一物之中各具一太極",正可爲此典故作注——表面偶然的禍殃,實爲系統內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當代社會應用中,此成語的警示價值尤爲凸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2008年金融海嘯印證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現代版本;生態環境領域,局部污染導致的生態鏈崩潰更是屢見不鮮。這些現象皆可視爲典故現代性的延伸。明代王陽明【傳習錄】言"天地萬物本吾一體",恰可爲現代人理解系統性風險提供傳統智慧的資源。

典故中"獨醒之魚"的敘事尤具深意。相較於【莊子·秋水】中"濠梁觀魚"的逍遙,此魚展現出危機預判的智慧,暗示個體在系統風險中的能動性。這種智慧與【中庸】"凡事豫則立"的預防哲學一脈相承,爲當代風險社會提供了"居安思危"的處世之道。

要之,此八字成語濃縮著中國哲學"觀物取象"的思維特質,既是認識論層面的關聯思維體現,更是實踐論中的風險預警機制。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當下,重審這一古典智慧,對於培育系統思維、強化風險意識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巳時| 2025/7/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