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83|回復: 0

[成语典故]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26 05: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涵义

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出处

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辨析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读音:chéng mén shī huǒ,yāng jí chí yú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用法:复句式;作分句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造句

1、他们经常吵架,闹得我们四邻不安,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你责怪他我可以理解,但请不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件事和我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3、他们双方互告,却把我也牵连进去,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4、尽管新加坡也采取了诸如拉高利率等措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新加坡元兑美元。

5、一辆汽车突然失控,一头栽倒路沟里,压住了正在路沟里拔草的老婆婆,老婆婆当场死亡,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6、摸摸摔疼的屁股,我懊恼的想:“唉,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啊。”

7、欧洲经济危机,让欧洲的经济下滑,失业率也变得越来越高,导止中国的经济也出现了停滞,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对深圳的消费场所来讲,金融海啸对生意可以说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9、基建压缩虽与我们这一行没有直接关系,但自此之后,生意一落千丈,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0、因为爸爸连续几天晚上都出去吃饭,妈妈心里的火苗突突地窜。刚刚借故把我大骂一顿,我委屈的弹着琴边哭着,心里很难过。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成语典故: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逃走了之外(暂且不管它的逃走方式),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被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事物是普遍联系,有些事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是相互联系的,像城门着火了必须就灭火,那水就必须用了,结果遭殃的是池里的鱼。

 
曹柯伏 發表於 2025-7-18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哲学意蕴与社会启示》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典故出自北齐杜弼《檄梁文》,其表层叙事虽简,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从本体论视角观之,此典故生动诠释了《周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普遍联系观。城门与池鱼看似分属不同场域,然通过"水"这一中介物质,构成了完整的因果链条,恰如《吕氏春秋》所言"类同相召,气同则合"。

在认识论层面,此典警示世人需具整体思维。池鱼之误,在于未能认知自身与城门的潜在关联,此即《淮南子》所批判的"见骥一毛,不知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的认知局限。典故中唯一逃脱的鱼儿,正因其具备"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这与《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认知理念不谋而合。

就处世哲学而言,此典体现了三重智慧:其一为风险预判,暗合《孙子兵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的忧患意识;其二为责任边界,警示世人《韩非子》所谓"祸福相生"的连带效应;其三为系统思维,印证《黄帝内经》"上下相召,损益相随"的整体观。现代社会中的金融风险传导、环境危机蔓延等现象,皆是此理的具体呈现。

在当代语境下,此典故更具现实警示意义。全球化时代,个体与群体已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精密网络。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的全球供应链中断,正是现代版的"殃及池鱼"。这要求我们培养《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系统认知能力,既要有"不迁怒"的修养,更需具备"见盛观衰"的前瞻智慧。

此典故最终指向中国传统哲学"万物一体"的终极关怀。池鱼之殇非命运无常,实为认知局限所致。若能以《庄子》"天地与我并生"的胸怀观照世界,或可避免诸多无妄之灾。这既是处世箴言,更是文明存续的深层智慧。
蒋枇 發表於 2025-7-24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哲学意蕴与社会启示》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作为出自北齐杜弼《檄梁文》的经典典故,其表层叙事虽简,深层意蕴却值得深入剖析。从哲学层面观之,此典故生动诠释了《周易》"物相杂故曰文"的宇宙关联法则,与庄子"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的有机整体观形成互文。城门与池鱼本属不同空间场域,却因救火取水这一中介行为产生因果链结,恰如《吕氏春秋》所云"类同则召,气同则合",揭示出事物普遍联系的深层规律。

考其历史语境,杜弼以"楚国亡猿,祸延林木"为对仗,实暗含《左传》"唇亡齿寒"的政教隐喻。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此语既是对梁朝的政治警示,亦是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现实的深刻认知。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论及"理一分殊"时,特别强调"一物之中各具一太极",正可为此典故作注——表面偶然的祸殃,实为系统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当代社会应用中,此成语的警示价值尤为凸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2008年金融海啸印证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代版本;生态环境领域,局部污染导致的生态链崩溃更是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皆可视为典故现代性的延伸。明代王阳明《传习录》言"天地万物本吾一体",恰可为现代人理解系统性风险提供传统智慧的资源。

典故中"独醒之鱼"的叙事尤具深意。相较于《庄子·秋水》中"濠梁观鱼"的逍遥,此鱼展现出危机预判的智慧,暗示个体在系统风险中的能动性。这种智慧与《中庸》"凡事豫则立"的预防哲学一脉相承,为当代风险社会提供了"居安思危"的处世之道。

要之,此八字成语浓缩着中国哲学"观物取象"的思维特质,既是认识论层面的关联思维体现,更是实践论中的风险预警机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重审这一古典智慧,对于培育系统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