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81|回覆: 2

[成語典故] 不管三七二十一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9-26 07: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管三七二十一】相關人物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不管三七二十一】涵義

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

【不管三七二十一】出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沒有銀時,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頓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不管三七二十一】辨析

【不管三七二十一】讀音:bù guǎn sān qī èr shí yī

【不管三七二十一】近義詞:不問青紅皂白、不顧一切

【不管三七二十一】用法:複句式;作謂語、狀語

【不管三七二十一】造句

1、我立刻興奮起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從媽媽手裏搶過救生圈,光着腳,歡呼着奔向大海的懷抱。

2、管家走出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牛娃就是一頓拳打腳踢。

3、他們不管三七二十一,往往先把人幹掉再說,儘量不冒險。

4、他伸手搶了一塊繃帶,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傷口上一貼,返身就又奔回客廳裏。

5、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我要給他點顏色看看。

6、一天,我與朋友在玩一個遊戲。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下手為強,給我一個措手不及。

7、只要一聽到音樂開始召喚,她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

8、人們經常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排進去,然後再問前面的人排這個隊幹什麼。

9、我尖叫一聲,扔掉標本,不管三七二十一,拔腳就跑。

10、徐峯沒有猶豫,這時候,不是心軟的時候,薛城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就將這些亂兵統統制服。

【不管三七二十一】成語典故:

戰國時,蘇秦主張合縱抗秦,張儀主張連橫事秦。一次,蘇秦到了齊國都城臨淄,見到了齊宣王,進行遊說抗秦。齊宣王談到齊國的兵力不足時,蘇秦說,都城臨淄有七萬戶,我私自計算了一下,每戶按3個男子服役,這就是三七二十一萬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往別處徵兵,僅臨淄一城,就足夠了。

蘇秦的這個算法,顯然是不切合實際情況的,全城不可能達到每戶都出3個男子當兵。即使男子,也不一定都能從軍,因為還有老、幼、病、殘在內。

後來,人們把“不管三七二十一”作為譏喻的貶義詞來相傳,並且在含意上有所擴展,成了不問是非情由,不分青紅皂白,蠻幹、愣頭青的同義俗語而應用在社會生活方面了。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7-10 07:4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語義流變與文化意蘊】

"不管三七二十一"作為漢語中極具表現力的俗語,其形成過程折射出中國語言文化的深層智慧。考其源流,當追溯至戰國縱橫家蘇秦之說辭。【戰國策·齊策】載蘇秦說齊宣王時,確有"臨淄七萬戶,不下戶三男子"之語,然此乃縱橫家慣用的誇張修辭,非實指算術。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首次將其凝練為固定句式,標誌着該表述由具體數字演變為抽象概念的文化轉型。

從語義學角度分析,該成語經歷了由"數字誤用"到"行為決斷"的隱喻轉化。蘇秦原意本為強調兵源充足,其"三七二十一"的計算方式實為修辭策略。至明代話本中,這種數字誤用被賦予"不計後果"的新內涵,形成語義的創造性轉化。這種轉化符合漢語俗語"由實入虛"的普遍發展規律,與"亂七八糟"等數字成語的演變軌跡相類。

在語用功能上,該成語具有雙重表達效果:既體現行為主體的果斷,又暗含對魯莽行為的批評。如【警世通言】中老鴇的威脅,表面顯其潑辣性格,實則作者藉此諷刺市井之徒的蠻橫。這種正反兼具的修辭特性,使其在敘事文學中具有特殊的戲劇張力。

該成語的文化價值更在於其反映的中國數字哲學。"三""七""二十一"等數字在傳統文化中皆具特殊意涵:【周易】以三為天地人三才,七為少陽之數,二十一則為三與七的乘積,象徵事物的完整循環。成語故意違背這種數字神聖性,通過"誤算"達成修辭效果,實則暗合道家"大巧若拙"的智慧。

今人使用此語,當知其不僅表魯莽,更深藏文化密碼。在跨文化交流中,此類數字成語的翻譯尤需注意文化意象的傳遞。建議在學術表述中可註明:"disregarding all consequences (literally: not caring about three times seven being twenty-one)",既達本意,又存文化特色。
呂服 發表於 2025-7-11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不管三七二十一"之語源流變與義理辯證】

"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語的源流考辨,當溯至戰國縱橫家蘇秦之說辭。然今本所見,實為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首錄其文,此中曆經千五百年的語義嬗變,殊可玩味。

考【戰國策·齊策】所載,蘇秦說齊宣王合縱時,確有"臨淄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不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之論。然蘇秦此說,乃縱橫家慣用之誇張修辭,非實指戶籍兵員。太史公評其"務在強說",正謂此也。漢代王充【論衡】已斥其"計戶數兵"之法不合事理,此即成語"不切實際"的原始語境。

至明代馮夢龍筆下,"不管三七二十一"已由具體計算轉化為抽象行為模式。細究【警世通言】用例,老鴇言"不管三七二十一"時,實含三層意蘊:其一為數量概念的模糊化,其二為價值判斷的懸置,其三為行為決策的專斷性。此三重意蘊,恰構成該成語的完整語義結構。

就訓詁角度論,"三""七""二十一"之數,在傳統文化中皆有特殊意涵。【周易】以三為天地人三才,七為少陽之數,二十一則為三七相乘之積。蘇秦取此數列,非獨因其計算便利,實暗合數術思維。然經後世俗語化演變,數字的術數意義逐漸消解,僅保留形式外殼,此即語言"去神秘化"的典型例證。

該成語在當代語境中的使用,呈現兩種悖反態勢:一方面保持"不計後果"的核心語義,如例句中"搶救生圈""拳打腳踢"等用例;另一方面又衍生出"果決行動"的正面意味,如"制服亂兵"等軍事語境。這種語義分化,正反映漢語成語特有的辯證特性。

鑑古知今,使用此語時當注意三點:其一,數字組合已無實際運算意義;其二,其貶義程度隨語境浮動;其三,在正式文書中宜慎用,以免有失莊重。若能把握其歷史脈絡與語義邊界,則此千年古語仍可為今人所善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