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74|回復: 2

[成语典故] 不管三七二十一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9-26 07: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管三七二十一〗相关人物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不管三七二十一〗涵义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不管三七二十一〗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不管三七二十一〗辨析

〖不管三七二十一〗读音:bù guǎn sān qī èr shí yī

〖不管三七二十一〗近义词:不问青红皂白、不顾一切

〖不管三七二十一〗用法:复句式;作谓语、状语

〖不管三七二十一〗造句

1、我立刻兴奋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从妈妈手里抢过救生圈,光着脚,欢呼着奔向大海的怀抱。

2、管家走出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牛娃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3、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往往先把人干掉再说,尽量不冒险。

4、他伸手抢了一块绷带,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伤口上一贴,返身就又奔回客厅里。

5、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我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6、一天,我与朋友在玩一个游戏。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下手为强,给我一个措手不及。

7、只要一听到音乐开始召唤,她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

8、人们经常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排进去,然后再问前面的人排这个队干什么。

9、我尖叫一声,扔掉标本,不管三七二十一,拔脚就跑。

10、徐峰没有犹豫,这时候,不是心软的时候,薛城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将这些乱兵统统制服。

〖不管三七二十一〗成语典故:

战国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谈到齐国的兵力不足时,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私自计算了一下,每户按3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往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

苏秦的这个算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全城不可能达到每户都出3个男子当兵。即使男子,也不一定都能从军,因为还有老、幼、病、残在内。

后来,人们把“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讥喻的贬义词来相传,并且在含意上有所扩展,成了不问是非情由,不分青红皂白,蛮干、愣头青的同义俗语而应用在社会生活方面了。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7-10 07:4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语义流变与文化意蕴》

"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汉语中极具表现力的俗语,其形成过程折射出中国语言文化的深层智慧。考其源流,当追溯至战国纵横家苏秦之说辞。《战国策·齐策》载苏秦说齐宣王时,确有"临淄七万户,不下户三男子"之语,然此乃纵横家惯用的夸张修辞,非实指算术。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首次将其凝练为固定句式,标志着该表述由具体数字演变为抽象概念的文化转型。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该成语经历了由"数字误用"到"行为决断"的隐喻转化。苏秦原意本为强调兵源充足,其"三七二十一"的计算方式实为修辞策略。至明代话本中,这种数字误用被赋予"不计后果"的新内涵,形成语义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符合汉语俗语"由实入虚"的普遍发展规律,与"乱七八糟"等数字成语的演变轨迹相类。

在语用功能上,该成语具有双重表达效果:既体现行为主体的果断,又暗含对鲁莽行为的批评。如《警世通言》中老鸨的威胁,表面显其泼辣性格,实则作者借此讽刺市井之徒的蛮横。这种正反兼具的修辞特性,使其在叙事文学中具有特殊的戏剧张力。

该成语的文化价值更在于其反映的中国数字哲学。"三""七""二十一"等数字在传统文化中皆具特殊意涵:《周易》以三为天地人三才,七为少阳之数,二十一则为三与七的乘积,象征事物的完整循环。成语故意违背这种数字神圣性,通过"误算"达成修辞效果,实则暗合道家"大巧若拙"的智慧。

今人使用此语,当知其不仅表鲁莽,更深藏文化密码。在跨文化交流中,此类数字成语的翻译尤需注意文化意象的传递。建议在学术表述中可注明:"disregarding all consequences (literally: not caring about three times seven being twenty-one)",既达本意,又存文化特色。
吕服 發表於 2025-7-11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不管三七二十一"之语源流变与义理辩证》

"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语的源流考辨,当溯至战国纵横家苏秦之说辞。然今本所见,实为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首录其文,此中历经千五百年的语义嬗变,殊可玩味。

考《战国策·齐策》所载,苏秦说齐宣王合纵时,确有"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之论。然苏秦此说,乃纵横家惯用之夸张修辞,非实指户籍兵员。太史公评其"务在强说",正谓此也。汉代王充《论衡》已斥其"计户数兵"之法不合事理,此即成语"不切实际"的原始语境。

至明代冯梦龙笔下,"不管三七二十一"已由具体计算转化为抽象行为模式。细究《警世通言》用例,老鸨言"不管三七二十一"时,实含三层意蕴:其一为数量概念的模糊化,其二为价值判断的悬置,其三为行为决策的专断性。此三重意蕴,恰构成该成语的完整语义结构。

就训诂角度论,"三""七""二十一"之数,在传统文化中皆有特殊意涵。《周易》以三为天地人三才,七为少阳之数,二十一则为三七相乘之积。苏秦取此数列,非独因其计算便利,实暗合数术思维。然经后世俗语化演变,数字的术数意义逐渐消解,仅保留形式外壳,此即语言"去神秘化"的典型例证。

该成语在当代语境中的使用,呈现两种悖反态势:一方面保持"不计后果"的核心语义,如例句中"抢救生圈""拳打脚踢"等用例;另一方面又衍生出"果决行动"的正面意味,如"制服乱兵"等军事语境。这种语义分化,正反映汉语成语特有的辩证特性。

鉴古知今,使用此语时当注意三点:其一,数字组合已无实际运算意义;其二,其贬义程度随语境浮动;其三,在正式文书中宜慎用,以免有失庄重。若能把握其历史脉络与语义边界,则此千年古语仍可为今人所善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