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61|回覆: 0

[成語典故] 鹿死誰手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5 06: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鹿死誰手】相關人物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字世龍,初名石勹背,小字匐勒,羯族。部落小帥石周曷朱之子,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史稱後趙明帝。

【鹿死誰手】涵義

鹿:獵取的對象,比喻爭奪的政權。原比喻不知政權會落在誰的手裏。現在也泛指在競賽中不知誰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鹿死誰手】出處

【晉書·石勒載記下】:“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鹿死誰手】辨析

【鹿死誰手】讀音:lù sǐ shuí shǒu

【鹿死誰手】近義詞:龍爭虎鬥、明爭暗鬥

【鹿死誰手】反義詞:和衷共濟、和平共處

【鹿死誰手】用法:主謂式;作賓語;用於比賽

【鹿死誰手】造句

1、這次乒乓球賽,能手很多,不知鹿死誰手

2、不管有多少人競爭,也不管最終鹿死誰手,我們都要盡力爭取到代理權。

3、此後也有多家企業表達了參與收購的意向,但究竟"鹿死誰手",尚待審批通過並正式簽約。

4、比賽還未進行,鹿死誰手還不得而知。

5、今年端午龍舟競賽,競爭非場釘烈,到底鹿死誰手,現在還無法預測!

6、根據第一二兩局的分析,這兩支球隊實力相當,究竟鹿死誰手,實在很難預料。

7、這場比賽競爭激烈,究竟鹿死誰手,要到最後才能分曉。

8、這兩人棋力相當,究竟鹿死誰手,現在還很難說。

9、賢師膽識過人聰慧無比,若是與我家主公兩強聯手,他日大漢江山鹿死誰手還真是個未知之數。

10、雙方勢均力敵,究竟鹿死誰手,目前還很難估計。

【鹿死誰手】成語典故:

東晉時代,十六國中後趙的開國皇帝名叫石勒。有一天,他設宴招待高麗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時候,他大聲地問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來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會兒說:“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高祖(劉邦),卓越的本領又賽過魏太祖(曹操),從三王五帝以來,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軒轅黃帝第二吧!”

石勒聽後笑着說:“人怎麼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說的也太過分了。我如果遇見漢高祖劉邦,一定做他的部下,聽從他的命令,只是和韓信、彭越爭個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劉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決雌雄,較量高下,未知‘鹿死誰手’?”

【鹿死誰手】成語接龍:

鹿死誰手→手下留情→情逐事遷→遷喬出谷→谷父蠶母→母以子貴→貴耳賤目→目不知書→書囊無底→底死謾生→生功止過→過路財神→神謨廟算→算無遺策→策名就列→列功覆過→過河卒子→子為父隱→隱姓埋名→名落孫山→山復整妝→妝聾作啞→啞口無聲→聲色並厲→厲行節約→約法三章→章句小儒→儒雅風流→流溺忘反→反敗為勝→勝友如雲→雲涌風飛→飛霜六月→月落烏啼→啼飢號寒→寒往暑來→來者不善→善善從長→長幼尊卑→卑躬屈節→節外生枝→枝附葉從→從善如流→流光瞬息→息怒停瞋→瞋目張膽→膽小如鼷→鼷鼠飲河→河奔海聚→聚斂無厭→厭難折衝→沖昏頭腦→腦滿腸肥→肥甘輕暖→暖衣飽食→食味方丈→丈二和尚→尚虛中饋→饋貧之糧→糧盡援絕→絕倫逸群→群龍無首→首足異處→處實效功→功若丘山→山重水複→復蹈前轍→轍亂旗靡→靡堅不摧→摧陷廓清→清風峻節→節威反文→文弱書生→生拖死拽→拽耙扶犁→犁庭掃穴→穴居野處→處之晏然→然糠照薪→薪盡火傳

 
唐言幾 發表於 2025-4-22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鹿死誰手"之典要】

典源考辨
"鹿死誰手"典出【晉書·石勒載記】,乃後趙開國之君石勒宴飲時與臣子徐光對答之語。石勒以"鹿"喻天下政權,言其若遇劉秀當與之角逐中原,"未知鹿死誰手",此語既顯其豪雄氣魄,亦暗含對時局未定之清醒認知。考"鹿"之為喻,先秦已有【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為前導,至石勒此論,遂成固定政治譬喻。

語義流變
本義專指政權歸屬未定,後經語義泛化,今多用於競技、商戰等多元競爭場景。其核心要義有三:
一曰 不確定性,強調勝負難料;
二曰 競爭性,隱含多方角力;
三曰 目標性,"鹿"特指具象化的爭奪對象。較之近義"龍爭虎鬥",更重結果未知;區別於"明爭暗鬥",則去其陰詭而顯公開角逐之態。

史鑑價值
石勒之語折射十六國時期梟雄特質:
自知之明:雖僭越稱帝,仍承認劉邦、劉秀之歷史地位;
務實精神:以"北面事之""並驅中原"區分對待不同對手;
羯族視角:少數民族統治者對華夏正統既挑戰又認同的矛盾心態。
此典故實為五胡十六國時期民族融合與權力博弈的微觀呈現。

今用範式
當代使用需注意語境適配:
1. 政商領域:宜用於重大競爭性事件,如"晶片產業博弈,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2. 文體競賽:須符合實力相當之前提,若強弱懸殊則不宜濫用;
3. 學術批評:可喻學派之爭,然需避免輕率比擬。誤用如"家長會競選,鹿死誰手",則失莊重。

結語
"鹿死誰手"四字,濃縮了中國傳統政治智慧與競爭哲學。石勒其人雖逝,然其以"鹿"喻權的思維範式,至今仍為漢語貢獻着鮮活的表現力。使用者當知其史而明其變,方可不違本義而妙用新聲。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