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87|回覆: 0

[成語典故] 迷途知返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9-23 12: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迷途知返】相關人物

袁術(?-199年),字公路,袁紹之弟。初為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後以袁術為後將軍,袁術因畏禍而出奔南陽。

陳珪(生卒年不詳),一作圭,字漢瑜。廣漢太守陳亹之孫,太尉陳球之侄,吳郡太守陳瑀(一作陳璃)、汝陰太守陳琮的從兄弟,陳應、陳登之父。沛相。

【迷途知返】涵義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來。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發覺自己犯了錯誤,知道改正。

【迷途知返】出處

【三國志·魏志·袁術傳】:“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迷途知返】辨析

【迷途知返】讀音:mí tú zhī fǎn

【迷途知返】近義詞:回頭是岸、悔過自新、懸崖勒馬、浪子回頭

【迷途知返】反義詞:一意孤行、執迷不悟

【迷途知返】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含褒義

【迷途知返】造句

1、你幹了壞事,知道迷途知返,浪子回頭,我們是可以從寬處理的。

2、犯罪分子應該迷途知返,懸崖勒馬,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3、犬子今日殺了她亦是對前輩有益,還望前輩迷途知返,好生修行,不要毀了自己前程。

4、好在這小子現在已經迷途知返,他也就甚感老懷大慰了,不指望他能夠有什麼大出息,只要不出去惹禍就好。

5、許多人成了迷途知返的羔羊,因為領路人把他們引入歧途。

6、怎麼樣啊,跟我們回去吧,是到了該要懸崖勒馬,迷途知返的時候了。

7、朕給你們特權,最好有迷途知返的,要不然你們會後悔。

8、天性狂妄的潘屠夫,終於迷途知返了,他徹底為自己犯下的罪孽感到後悔了。

9、不成熟的傢伙,走上歧途的那天,迷途知返就晚了。

10、這一場抓了五個副處,都是周文系中的潛力股,只抓五個是敲山震虎,讓其餘人等迷途知返,看現場反應,效果應該不錯。

【迷途知返】成語典故: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幾乎推翻了腐朽的東漢王朝的統治,這期間軍閥割據、群雄並起。此時軍閥袁術佔據揚州,他見漢室岌岌可危,便寫信給朋友陳珪,希望陳珪能幫他稱帝。

袁術和陳珪都是豪門世族出身,少年時代交往甚密。袁術給陳珪寫信說:“當年秦王朝丟失了政權和王位,天下群雄競起而奪之,最後被智勇雙全者捷足先登而奪到手。如今天下事情一片亂糟,劉氏江山面臨瓦解之勢,誠然又到了天下英雄逐鹿之時。我與足下您有多年的交情,難道您不肯幫助我嗎?若是要做謀取天下的大事,只有您才是我最信任的人呵!”陳珪的兒子陳應此時也在下邳,袁術威脅要以陳應作人質,以把陳珪徹底綁在他的戰車上。

陳珪讀過袁術的來信,答覆他說:“從前暴秦末世之際,恣意暴虐,以嚴刑酷法統治天下,荼毒生民,致使百姓忍無可忍,以死相拼,故而促成了秦王朝的覆滅。而今劉氏雖也衰微,可天下並沒有秦王朝崩潰前夕的那種酷刑暴政。朝廷內曹操將軍努力輔佐天子,有勇有謀,被亂臣賊子們踐踏的朝綱正逐步恢復。蕩平兇惡的叛匪,清定海內,我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了。我本以為將軍您出身於世代蒙受皇恩的公卿之家,自當與天下英雄同心協力,匡扶漢室,不想足下竟要圖謀不軌,以身試禍,這豈不令人為之痛心!眼下您若迷途知返,力改前非,我想或許還能免去您的罪過。我與您是多年故交,因此才把這些心裏話講給您聽。雖然您聽起來不免逆耳,但對我來說確是表達了一種情同骨肉的心意。至於您要我為了私利而與您合作,我是寧可掉頭也不會去干。”

陳珪在給袁術的回信中以朋友的立場奉勸袁術及時懸崖勒馬、迷途知返,避免鑄成大錯,並表明自己的立場:堅決擁護漢室,反對袁術稱帝,決不屈服於袁術的淫威之下。但是袁術沒有聽從陳珪的勸告,反而是變本加厲、倒行逆施,並於建安二年(197年)在壽春稱帝,最終落得了個眾叛親離、兵敗身亡的可悲下場。

 
新國人 發表於 2025-7-7 01:4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迷途知返"的處世智慧與歷史鏡鑒】

"迷途知返"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處世智慧,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過而能改"理念。【周易·益卦】云"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已初具悔過自新的思想雛形。至東漢末年,陳壽在【三國志·袁術傳】中記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遂使這一智慧結晶為四字成語,流傳千古。

考其典故本末,建安二年(197年),袁術據淮南而僭號,致書舊友陳珪欲求支持。陳珪在回信中痛陳利害,以"迷而知反"相勸誡,展現出傳統士大夫"以道事君"的操守。值得注意的是,陳珪勸諫並非簡單否定,而是通過"秦失其鹿"的歷史類比,引導袁術認識時勢。這種勸諫藝術,正體現了【論語】"忠告而善道之"的處世哲學。可惜袁術終未醒悟,落得"嘔血斗余而死"的結局,恰成"迷而不返"的反面教材。

從思想史角度考察,"迷途知返"融合了儒家"自省"與道家"知止"的雙重智慧。【孟子·離婁下】言"人恆過,然後能改",強調改過的主觀能動性;【老子】第四十四章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則從客觀規律闡明及時止損的重要性。二者在"迷途知返"的實踐中達成統一,形成中國特有的處世哲學。明代大儒王陽明在【傳習錄】中進一步闡釋:"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點明悔改的關鍵在於實際行動。

在當代社會,"迷途知返"的智慧仍具現實意義。它不同於簡單的認錯道歉,而是包含三個層次:首先是"迷而知"的自覺,即【大學】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其次是"知而返"的勇氣,如韓愈【五箴】所言"悔吝既咎,追之已遲";最終是"返而行"的實踐,體現【論語】"過則勿憚改"的精神。這種完整的道德修養過程,對現代人的自我完善具有重要啟示。

縱觀歷史長河,從袁術的悲劇到歷代賢者的箴言,"迷途知返"始終是中國人重要的精神財富。它不僅是個人修養的指南,更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價值多元的今天,我們更需珍視這一傳統文化精髓,使其在新的時代煥發光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