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24|回覆: 2

[成語典故] 無可奈何

[複製連結]
+
文強 發表於 2016-9-21 13: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無可奈何】相關人物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無可奈何】涵義

奈何:如何,怎麼辦。指感到沒有辦法,只有這樣了。

【無可奈何】出處

【戰國策·燕策三】:“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史記·周本紀】:“禍成矣,載可奈何。”

【無可奈何】辨析

【無可奈何】讀音:wú kě nài hé

【無可奈何】近義詞:迫不得已、無能為力、仰天長嘆、望洋興嘆

【無可奈何】反義詞:誠心誠意

【無可奈何】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

【無可奈何】造句

1、他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說:“哎,這件事情還真不好辦!”

2、爸爸讓我交出考試卷,我無可奈何地遞過去。

3、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很多無可奈何的事,但都要坦然面對。

4、小明的媽媽無可奈何的對小明說:“好吧你去玩吧!”

5、面對朋友的誤會,他百口莫辯,只好無可奈何的搖搖頭。

6、她爭執一番後,無可奈何地繳納了罰金。

7、老百姓在官吏強奪面前惜之不得又無可奈何,還要強作歡顏的可悲境況。

8、貓無可奈何地坐在鳥籠前,眼看着鳥兒近在咫尺,可怎麼也夠不着。

9、夕陽西下,我和朋友走在似曾相識的落葉小道上;紅陽徘徊在天邊,我們無可奈何的任它而去,仿佛在宣佈生命的終結……

10、春季漸過,花兒漸落,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無可奈何】成語典故:

漢武帝時,由於統治階級對內以嚴酷的手段進行治理,對外又不斷地進行擴張,對百姓強征暴斂,使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尤其是廣大農民,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他們紛紛舉行起義,起義隊伍大的數千人,小的幾百人,自立旗號,攻打城池,奪取武庫,釋放死囚,殺官員,在鄉裏搶劫富豪,救濟貧民,響應者不計其數。

起義震驚了當時的皇帝和朝中大臣,他們都很害怕,急忙調兵遣將,派重兵前去武力鎮壓。然而,起義的隊伍卻越戰越勇,有不可阻擋之勢。

皇帝和大臣們恐慌了,只得調集了更多的軍隊,執行殘酷的殺戮政策,一下子殺了一萬多人,還殺了給起義軍運送糧食的幾千人,這樣,幾年後才捕獲了一些起義軍首領。但是那些被打散的起義者和沒被殺死的人,又重新聚集起來,佔領山嶺和水鄉,使水陸交通阻塞,他們往往成幫結夥地襲擊官軍,鬧得聲勢很大,統治者心中既恨又怕,但又對起義軍毫無辦法。

於是朝廷又制定了【沈命法】規定:對於成伙的盜賊沒有發覺的,或者已經發覺應捕獲而沒有能夠捕獲的,凡年俸祿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主要責任者,一律處死。打這以後,小官吏怕殺頭,雖有農民起義者也不敢揭發,怕揭發了抓不住人,自己觸法並牽連郡太守,而郡大守也不願意他們揭發,所以,農民起義軍隊伍越來越壯大。“無可奈何”這句成語,在這個故事中是用來形容統治者對農民起義恨之入骨,干方百計想消滅他們,但起義軍卻越戰越勇,聲勢越來越大,統治者對此只能懷恨在心中,卻毫無辦法。

【無可奈何】成語接龍:

無可奈何→何德堪之→之死靡二→二缶鐘惑→惑世誣民→民心不壹→壹倡三嘆→嘆老嗟卑→卑禮厚幣→幣重言甘→甘之若素→素不相識→識時達變→變態百出→出以公心→心滿原足→足趼舌敝→敝鼓喪豚→豚蹄穰田→田翁野老→老謀深算→算無遺策→策無遺算→算盡錙銖→銖量寸度→度德量力→力透紙背→背曲腰彎→彎弓飲羽→羽翼既成→成仁取義→義正詞嚴→嚴於律己→己溺己飢→飢焰中燒→燒犀觀火→火上澆油→油煎火燎→燎原烈火→火急火燎→燎如觀火→火傘高張→張皇其事→事過景遷→遷思回慮→慮周藻密→密密層層→層出迭見→見錢眼開→開來繼往→往返徒勞→勞民動眾→眾喣山動→動魄驚心→心腹重患→患得患失→失諸交臂→臂有四肘→肘脅之患→患至呼天→天花亂墜→墜溷飄茵→茵席之臣→臣門如市→市道之交→交臂歷指→指不勝屈→屈艷班香→香消玉殞→殞身不恤→恤老憐貧→貧賤之交→交詈聚唾→唾壺敲缺→缺吃少穿→穿花納錦→錦囊妙計→計出無聊→聊以塞責→責有攸歸

+
九天雲中龍 發表於 2025-7-18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無可奈何"之境遇中的歷史迴響與生命智慧】

"無可奈何"一詞,考其源流,實為華夏先民對生命困境的深刻體認。【戰國策】載荊軻刺秦前夕"既已無可奈何"之嘆,【史記】述周室衰微"載可奈何"之悲,皆揭示此語最初乃用於描述歷史重大轉折時刻的群體性無力感。值得注意的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奈"為"果也",其字形從木示其實,後引申為對既定事實的接受,這種語義演變恰與中國人"認命不認輸"的處世哲學相契合。

考漢武帝時期農民起義的典故,表面呈現的是統治階層的"無可奈何",實則暗含更深刻的歷史辯證法。當權者面對民變時所謂"不得已"的鎮壓,本質上是對【尚書】"民惟邦本"思想的悖逆。太史公在【平準書】中記載"天下困弊,盜賊蜂起",正是對這種統治困境的史筆誅心。此中折射出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核心命題:當施政者陷入"無可奈何"之境,往往源於早期未能"防微杜漸"的執政失誤。

從語言學角度審視,"無可奈何"的語法結構極具深意。"無"與"可"構成雙重否定,卻未轉化為肯定,這種特殊的否定形態在【馬氏文通】中被歸為"決辭",暗示着主體在理性認知與情感接受間的矛盾狀態。比較其近義詞,"迫不得已"強調外壓,"無能為力"側重內困,唯"無可奈何"兼攝主客觀維度,形成獨特的心理張力場。

今人使用此語,常見三種誤區:或混同於消極宿命,或誤解為推諉託詞,或濫用致情感貶值。實則真正意義上的"無可奈何",當如王弼注【老子】"天地不仁"時所闡發的"自然之道"——承認客觀限制的同時,保持主觀能動性。蘇軾【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正是這種境界的文學呈現。

當代社會中的"無可奈何",往往源於現代性帶來的選擇困境。相較於古人面對的天命難違,今人更多遭遇的是薩特所謂"選擇的重負"。此時重溫"無可奈何"的古訓,非為消極開脫,而在培養如【周易】"樂天知命"的智慧,在認知局限中開拓精神自由,這正是傳統文化給予現代人的重要啟示。
+
汪柯 發表於 2025-7-30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無可奈何"之境遇與士人精神超越】

"無可奈何"一詞,考其本源,【戰國策·燕策三】載樊於期之事,太子丹"既已無可奈何"之嘆,實為華夏文明最早關於人力有限性的哲學表述。此語非僅表束手無策之狀,更暗含儒家"知天命"與道家"安時處順"的雙重智慧。今試析其三重境界:

一、政治困境中的無奈
漢武帝時期"盜賊蜂起"的記載(【漢書·酷吏傳】),恰為"無可奈何"作注。當酷吏王溫舒"流血十餘裏",而起義仍"不可勝數"時,暴露的不僅是統治術的失效,更是權力與民意的永恆悖論。太史公言"載可奈何",實指這種結構性矛盾已超出個人意志範疇。班固【漢書】評武帝晚年【輪台詔】,正是帝王面對歷史慣性時"無可奈何"的典型例證。

二、士人的精神應對
面對無奈之境,中國士人發展出獨特應對智慧:屈原選擇"寧赴湘流"的決絕,賈誼作【吊屈原賦】以抒鬱結,而蘇軾則在【定風波】中悟出"回首向來蕭瑟處"的達觀。三種態度構成"抗爭-悲憫-超越"的精神譜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其"寓形宇內復幾時"之嘆,將政治無奈轉化為生命意識的覺醒,開創"無可奈何"的審美轉化路徑。

三、現代性啟示
當代社會中的"無可奈何",往往表現為個體在系統壓力下的無力感。然觀王陽明"在事上磨鍊"之說,可知儒家早將"無奈"視為修身契機。程頤雲"不得已者,聖人之所貴也",正是將客觀限制轉化為主觀能動性的辯證智慧。那些"無可奈何搖頭"的現代場景,若置於"天行健"的宇宙觀中,或可煥發新的意義。

【周易】有言"窮則變,變則通","無可奈何"的終極價值,或許正在於逼促人類突破認知局限。從漢武帝的武力鎮壓到陽明心學的致良知,中華文明正是在承認"無奈"的基礎上,開闢出"生生之謂易"的精神通道。此乃"無可奈何"四字留給今人的最深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