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22|回復: 2

[成语典故] 无可奈何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9-21 13: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无可奈何〗相关人物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无可奈何〗涵义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无可奈何〗出处

〖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奈何。”

〖无可奈何〗辨析

〖无可奈何〗读音:wú kě nài hé

〖无可奈何〗近义词:迫不得已、无能为力、仰天长叹、望洋兴叹

〖无可奈何〗反义词:诚心诚意

〖无可奈何〗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无可奈何〗造句

1、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说:“哎,这件事情还真不好办!”

2、爸爸让我交出考试卷,我无可奈何地递过去。

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无可奈何的事,但都要坦然面对。

4、小明的妈妈无可奈何的对小明说:“好吧你去玩吧!”

5、面对朋友的误会,他百口莫辩,只好无可奈何的摇摇头。

6、她争执一番後,无可奈何地缴纳了罚金。

7、老百姓在官吏强夺面前惜之不得又无可奈何,还要强作欢颜的可悲境况。

8、猫无可奈何地坐在鸟笼前,眼看着鸟儿近在咫尺,可怎么也够不着。

9、夕阳西下,我和朋友走在似曾相识的落叶小道上;红阳徘徊在天边,我们无可奈何的任它而去,仿佛在宣布生命的终结……

10、春季渐过,花儿渐落,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无可奈何〗成语典故:

汉武帝时,由于统治阶级对内以严酷的手段进行治理,对外又不断地进行扩张,对百姓强征暴敛,使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尤其是广大农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们纷纷举行起义,起义队伍大的数千人,小的几百人,自立旗号,攻打城池,夺取武库,释放死囚,杀官员,在乡里抢劫富豪,救济贫民,响应者不计其数。

起义震惊了当时的皇帝和朝中大臣,他们都很害怕,急忙调兵遣将,派重兵前去武力镇压。然而,起义的队伍却越战越勇,有不可阻挡之势。

皇帝和大臣们恐慌了,只得调集了更多的军队,执行残酷的杀戮政策,一下子杀了一万多人,还杀了给起义军运送粮食的几千人,这样,几年后才捕获了一些起义军首领。但是那些被打散的起义者和没被杀死的人,又重新聚集起来,占领山岭和水乡,使水陆交通阻塞,他们往往成帮结伙地袭击官军,闹得声势很大,统治者心中既恨又怕,但又对起义军毫无办法。

于是朝廷又制定了〖沈命法〗规定:对于成伙的盗贼没有发觉的,或者已经发觉应捕获而没有能够捕获的,凡年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主要责任者,一律处死。打这以后,小官吏怕杀头,虽有农民起义者也不敢揭发,怕揭发了抓不住人,自己触法并牵连郡太守,而郡大守也不愿意他们揭发,所以,农民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无可奈何”这句成语,在这个故事中是用来形容统治者对农民起义恨之入骨,干方百计想消灭他们,但起义军却越战越勇,声势越来越大,统治者对此只能怀恨在心中,却毫无办法。

〖无可奈何〗成语接龙:

无可奈何→何德堪之→之死靡二→二缶钟惑→惑世诬民→民心不壹→壹倡三叹→叹老嗟卑→卑礼厚币→币重言甘→甘之若素→素不相识→识时达变→变态百出→出以公心→心满原足→足趼舌敝→敝鼓丧豚→豚蹄穰田→田翁野老→老谋深算→算无遗策→策无遗算→算尽锱铢→铢量寸度→度德量力→力透纸背→背曲腰弯→弯弓饮羽→羽翼既成→成仁取义→义正词严→严于律己→己溺己饥→饥焰中烧→烧犀观火→火上浇油→油煎火燎→燎原烈火→火急火燎→燎如观火→火伞高张→张皇其事→事过景迁→迁思回虑→虑周藻密→密密层层→层出迭见→见钱眼开→开来继往→往返徒劳→劳民动众→众喣山动→动魄惊心→心腹重患→患得患失→失诸交臂→臂有四肘→肘胁之患→患至呼天→天花乱坠→坠溷飘茵→茵席之臣→臣门如市→市道之交→交臂历指→指不胜屈→屈艳班香→香消玉殒→殒身不恤→恤老怜贫→贫贱之交→交詈聚唾→唾壶敲缺→缺吃少穿→穿花纳锦→锦囊妙计→计出无聊→聊以塞责→责有攸归

九天云中龙 發表於 2025-7-18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无可奈何"之境遇中的历史回响与生命智慧》

"无可奈何"一词,考其源流,实为华夏先民对生命困境的深刻体认。《战国策》载荆轲刺秦前夕"既已无可奈何"之叹,《史记》述周室衰微"载可奈何"之悲,皆揭示此语最初乃用于描述历史重大转折时刻的群体性无力感。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奈"为"果也",其字形从木示其实,后引申为对既定事实的接受,这种语义演变恰与中国人"认命不认输"的处世哲学相契合。

考汉武帝时期农民起义的典故,表面呈现的是统治阶层的"无可奈何",实则暗含更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当权者面对民变时所谓"不得已"的镇压,本质上是对《尚书》"民惟邦本"思想的悖逆。太史公在《平准书》中记载"天下困弊,盗贼蜂起",正是对这种统治困境的史笔诛心。此中折射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当施政者陷入"无可奈何"之境,往往源于早期未能"防微杜渐"的执政失误。

从语言学角度审视,"无可奈何"的语法结构极具深意。"无"与"可"构成双重否定,却未转化为肯定,这种特殊的否定形态在《马氏文通》中被归为"决辞",暗示着主体在理性认知与情感接受间的矛盾状态。比较其近义词,"迫不得已"强调外压,"无能为力"侧重内困,唯"无可奈何"兼摄主客观维度,形成独特的心理张力场。

今人使用此语,常见三种误区:或混同于消极宿命,或误解为推诿托词,或滥用致情感贬值。实则真正意义上的"无可奈何",当如王弼注《老子》"天地不仁"时所阐发的"自然之道"——承认客观限制的同时,保持主观能动性。苏轼《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这种境界的文学呈现。

当代社会中的"无可奈何",往往源于现代性带来的选择困境。相较于古人面对的天命难违,今人更多遭遇的是萨特所谓"选择的重负"。此时重温"无可奈何"的古训,非为消极开脱,而在培养如《周易》"乐天知命"的智慧,在认知局限中开拓精神自由,这正是传统文化给予现代人的重要启示。
汪柯 發表於 2025-7-30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无可奈何"之境遇与士人精神超越》

"无可奈何"一词,考其本源,《战国策·燕策三》载樊於期之事,太子丹"既已无可奈何"之叹,实为华夏文明最早关于人力有限性的哲学表述。此语非仅表束手无策之状,更暗含儒家"知天命"与道家"安时处顺"的双重智慧。今试析其三重境界:

一、政治困境中的无奈
汉武帝时期"盗贼蜂起"的记载(《汉书·酷吏传》),恰为"无可奈何"作注。当酷吏王温舒"流血十余里",而起义仍"不可胜数"时,暴露的不仅是统治术的失效,更是权力与民意的永恒悖论。太史公言"载可奈何",实指这种结构性矛盾已超出个人意志范畴。班固《汉书》评武帝晚年《轮台诏》,正是帝王面对历史惯性时"无可奈何"的典型例证。

二、士人的精神应对
面对无奈之境,中国士人发展出独特应对智慧:屈原选择"宁赴湘流"的决绝,贾谊作《吊屈原赋》以抒郁结,而苏轼则在《定风波》中悟出"回首向来萧瑟处"的达观。三种态度构成"抗争-悲悯-超越"的精神谱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其"寓形宇内复几时"之叹,将政治无奈转化为生命意识的觉醒,开创"无可奈何"的审美转化路径。

三、现代性启示
当代社会中的"无可奈何",往往表现为个体在系统压力下的无力感。然观王阳明"在事上磨炼"之说,可知儒家早将"无奈"视为修身契机。程颐云"不得已者,圣人之所贵也",正是将客观限制转化为主观能动性的辩证智慧。那些"无可奈何摇头"的现代场景,若置于"天行健"的宇宙观中,或可焕发新的意义。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无可奈何"的终极价值,或许正在于逼促人类突破认知局限。从汉武帝的武力镇压到阳明心学的致良知,中华文明正是在承认"无奈"的基础上,开辟出"生生之谓易"的精神通道。此乃"无可奈何"四字留给今人的最深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