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36|回覆: 4

[成語典故] 先發制人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16-9-21 13: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先發制人】相關人物

項梁(?―前208年),秦國下相人。秦末著名起義軍首領之一,楚國貴族後代,項燕之子。

【先發制人】涵義

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先發制人】出處

【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先發制人】辨析

【先發制人】讀音:xiān fā zhì rén

【先發制人】近義詞:先聲奪人

【先發制人】反義詞:後發制人

【先發制人】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先發制人】造句

1、想不到對方一出手,就先發制人將他的軍。

2、我們就來個先發制人,放出風聲,看他的回應。

3、在戰場上對決,要先發制人,搶得先機。

4、我們在這兒等着,一有狀況,就先發制人發動進攻。

5、今天談判的勝負,就看哪方能先發制人,搶得先機。

6、這場球賽我隊要先發制人,若讓對方搶得先機,要勝就難了。

7、你可以在他開口前,就先發制人跟他提出要求。

8、想不到他來個先發制人,未等我坐定,就向我興師問罪起來。

9、對付這種人,就是要先發制人,讓他措手不及。

10、敵人軍力強過我,得趁其不備,先發制人才行。

【先發制人】成語典故:

秦朝未年,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紛紛起義。其中又以陳勝和吳廣率領的百姓起義聲勢浩大。當時有個叫殷通的會稽郡守也想趁機推翻秦朝,所以就請來當時在吳國避難的項梁和項羽叔侄倆人共商大事。

項梁和項羽在當地廣結了許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兩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當地百姓的敬仰。項梁對殷通說:“現在各地義軍紛紛起義,所以現在正是消滅秦國的最好機會,當然先起義發動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機,我們應該早點起義才是。”項梁看出殷通性格膽怯,難成大事,於是就叫項羽把他殺死,並收服了他的部下。另一方面,他又不斷徵集人馬,壯大軍隊,並且打出滅秦的旗號。而項羽就是後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先發制人文言文】: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首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 眴 籍曰:“可行矣!”

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蟄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侯、司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服。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

【先發制人】成語接龍:

先發制人→人事代謝→謝家寶樹→樹大招風→風花雪夜→夜光之璧→璧坐璣馳→馳高鶩遠→遠慮深謀→謀道作舍→舍經從權→權宜之計→計出無聊→聊以自娛→娛心悅目→目光炯炯→炯炯有神→神氣十足→足尺加二→二龍戲珠→珠歌翠舞→舞榭歌台→台閣生風→風馳電赴→赴火蹈刃→刃樹劍山→山崩川竭→竭誠相待→待時而動→動心忍性→性命交關→關山阻隔→隔岸觀火→火上添油→油頭粉面→面折廷爭→爭強鬥勝→勝友如雲→雲泥異路→路絕人稀→稀世之寶→寶刀不老→老醫少卜→卜夜卜晝→晝夜兼程→程門立雪→雪月風花→花階柳市→市道之交→交頭接耳→耳紅面赤→赤舌燒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楛石爛→爛若舒錦→錦心繡腹→腹心之疾→疾病相扶→扶搖直上→上下一心→心術不端→端本正源→源頭活水→水深火熱→熱可炙手→手下留情→情真意切→切切此布→布衣黔首→首屈一指→指手點腳→腳忙手亂→亂箭攢心→心孤意怯→怯防勇戰→戰火紛飛→飛眼傳情→情景交融→融會通浹

 
濟世 發表於 2025-3-28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先發制人"的戰略智慧】

"先發制人"一詞典出【漢書·項籍傳】,其戰略思想可追溯至先秦兵家學說。此四字真言蘊含深刻的軍事哲學與處世智慧,非僅止於簡單的行動先後次序。

從戰術層面觀之,"先發"之要義在於掌握"勢"。【孫子兵法】云:"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正與此理相通。項梁作為楚國貴族後裔,其運用此策非偶然,實承楚文化中"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然須明辨,"先發"非盲目躁進,當如【周易】乾卦"見龍在田"之象,把握"時"與"位"的精確配合。

就現代應用而言,此策在商業談判、學術爭鳴等場域皆有妙用。然需警惕其雙刃劍性質:先發既可制人,亦可能暴露己短。故【鬼谷子】強調"謀之於陰,成之於陽",提示主動出擊當輔以周密籌劃。至若反其道而行的"後發制人",實為更高層次的"先發"智慧,二者看似相悖,實則同出機樞。

今人運用此道,當效法項梁之果決而戒其躁進,取【孟子】"雖有智慧,不如乘勢"之要旨,方得其中三昧。
余免戊 發表於 2025-4-3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先發制人"的戰略智慧與歷史實踐】

"先發制人"作為重要的戰略思想,其淵源可追溯至先秦兵家學說。【漢書·項籍傳】所載"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實為對古代軍事智慧的經典總結。本文將從義理闡釋、歷史實踐和現代啟示三個維度,對此成語進行系統解析。

一、義理闡釋
"先發制人"由"先發"與"制人"兩個動賓結構組成,其核心在於把握"時"與"勢"的辯證關係。【孫子兵法·虛實篇】云"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正與此理相通。項梁所謂"先即制人",強調的是在戰略機遇出現時,必須主動創造有利態勢。這種主動性包含三層要義:其一為時機選擇的精準性,其二為行動準備的周密性,其三為執行力的堅決性。與之相對的"後發制人",則體現道家"以柔克剛"的哲學,二者構成中國傳統戰略思想的一體兩面。

二、歷史鏡鑒
項梁叔侄在會稽的決策,完美詮釋了這一戰略。考【史記·項羽本紀】,項梁識破殷通"欲先發制人"而實無膽略的矛盾,果斷採取反制措施:首先借桓楚之事設局,繼而"使項羽持劍斬守頭",最終"收其印綬"。這一系列行動展現三個關鍵點:一是對時機的敏銳判斷,秦末亂局中"江西皆反"的窗口期;二是對信息的有效控制,"獨籍知之"的保密措施;三是行動時的雷霆手段。司馬遷以"梁乃召故所知豪吏"的後續記載,揭示出先發制人必須與"蓄勢待發"相結合的戰略邏輯。

三、現代啟示
在當代語境下,這一成語已超越軍事範疇,延伸至商業競爭、外交博弈等領域。其現代轉化需注意三個原則:1)合法性原則,任何先發行動必須符合規則倫理;2)風險可控原則,需建立完善的應急預案;3)道義正當性原則,如【孟子】所言"得道者多助"。企業競爭中新品首發、外交領域的議程設置,皆是這一智慧的現代演繹。然須警惕將其簡單等同於"先下手為強",真正的戰略智慧在於對"發"的時度效把握。

結語:
"先發制人"作為中華戰略文化的重要基因,其價值不僅在於戰術層面的主動性,更在於培養預見性的戰略思維。項梁故事啟示我們: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中,既要保持"時來天地皆同力"的敏銳,更要具備"運籌帷幄之中"的智慧。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變局,重溫這一古老智慧,對於把握髮展主動權具有特殊的啟示意義。

(全文798字)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4-8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先發制人"的戰略智慧與歷史鏡鑒】

"先發制人"作為兵家至理,其戰略價值歷經兩千餘年歷史淬鍊而不減其輝。項梁在會稽郡守殷通帳前所言"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史記·項羽本紀】),實乃對先秦兵學思想的創造性發展。考其源流,【孫子兵法·虛實篇】"致人而不致於人"已肇其端,【尉繚子·戰威】"先發者制人,後發者制於人"更明其理。此戰略要義非僅限於軍事領域,實為貫穿政治博弈、商業競爭乃至日常處世的普適智慧。

從項梁叔侄誅殺殷通的史實可見,真正的"先發制人"絕非魯莽行事。項梁在行動前已達成三項戰略準備:其一,通過"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子弟"(【史記】)建立私人武裝;其二,利用"桓楚亡在澤中"製造單獨對話契機;其三,準確把握殷通"欲發兵"而遲疑的心理弱點。這種"先勝而後求戰"的思維模式,恰合【孫子兵法】"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的用兵境界。後世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所謂"善戰者先勝而後戰",正是對此戰略邏輯的延續。

在實踐層面,"先發制人"需恪守三項準則:時機選擇的精準性,如范蠡"時不至不可強生"(【國語·越語】)的告誡;實力儲備的充分性,即【管子·霸言】強調的"量力而知攻";道義基礎的正當性,符合【司馬法】"仁本第一"的戰爭倫理。明末袁崇煥寧遠之戰先發制敵卻遭詬病,恰因忽視道義準備;而項羽巨鹿之戰"破釜沉舟"的成功,則完美詮釋了三者統一。

當代社會競爭中,"先發制人"更演化為系統的先機理論。商業領域的專利戰略、科技研發的迭代速度、外交博弈的議程設置,無不體現着"制人而不制於人"的古老智慧。然須警醒的是,【淮南子·兵略訓】早有警示:"先倡者窮之路也",提醒世人避免陷入"為先而先"的誤區。真正的戰略家當如張良輔佐劉邦,既能在鴻門宴前"夜馳沛公軍"先發避險,又懂得在咸陽宮"緩頰固陵"後發制人。

此成語留給今人的終極啟示在於:先發制人的本質是掌握戰略主動權,其最高境界非時序上的搶先,而是【鬼谷子】所謂"捭闔之道"的主動權掌控。項梁之謀終未能助項羽成就帝業,恰說明在戰略主動之外,仍需政治智慧與民心基礎的配合。讀史至此,豈可不慎乎?
向亦 發表於 2025-4-30 21: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先發制人"的戰略哲學與歷史實踐】

"先發制人"作為兵家至理,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孫子兵法】"致人而不致於人"的主動原則。項梁所言"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史記·項羽本紀】),實為對先秦兵學思想的精要概括。考【漢書·藝文志】載兵書五十三家,其要旨皆強調"先機"之重,此語實乃兵道樞機。

從戰術層面觀之,先發制人包含三重境界:其一為"形先",即【孫子兵法】所謂"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其二為"勢先",如【吳子】所言"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其三為"神先",即【六韜】所云"先人有奪人之心"。項梁誅殷通之舉,正合"形未至而勢先成"的用兵妙諦。

考諸史冊,此戰略在楚漢相爭中屢見奇效。項羽巨鹿之戰"破釜沉舟",即是先發制人的經典戰例。然【淮南子】有云:"先者難為知,後者易為功",揭示先發之險。項梁最終兵敗定陶,恰證【三略】"先動者危"之誡。故真正善用此道者,必如諸葛亮【將苑】所言"先計而後動",絕非莽撞爭先。

今人運用此語,當明其要義不在時序之先,而在謀略之周。【棋經】云"寧輸數子,勿失一先",然【唐李問對】更強調"奇正相生"。觀現代商戰之例,蘋果公司雖非智能手機首創者,然以iOS系統先發制人,正得"後發先至"之妙,此乃對傳統戰略的創造性轉化。

要之,"先發制人"非簡單的時間競賽,而是綜合實力的精準釋放。項梁之謀雖成於會稽,終敗於定陶,恰說明此策須配以"知己知彼"的審慎。學者研習此道,當參酌【武經七書】要義,方能在當代語境中活化運用這一古老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