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39|回復: 4

[成语典故] 先发制人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9-21 13: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先发制人〗相关人物

项梁(?―前208年),秦国下相人。秦末著名起义军首领之一,楚国贵族后代,项燕之子。

〖先发制人〗涵义

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先发制人〗出处

〖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先发制人〗辨析

〖先发制人〗读音:xiān fā zhì rén

〖先发制人〗近义词:先声夺人

〖先发制人〗反义词:后发制人

〖先发制人〗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先发制人〗造句

1、想不到对方一出手,就先发制人将他的军。

2、我们就来个先发制人,放出风声,看他的回应。

3、在战场上对决,要先发制人,抢得先机。

4、我们在这儿等着,一有状况,就先发制人发动进攻。

5、今天谈判的胜负,就看哪方能先发制人,抢得先机。

6、这场球赛我队要先发制人,若让对方抢得先机,要胜就难了。

7、你可以在他开口前,就先发制人跟他提出要求。

8、想不到他来个先发制人,未等我坐定,就向我兴师问罪起来。

9、对付这种人,就是要先发制人,让他措手不及。

10、敌人军力强过我,得趁其不备,先发制人才行。

〖先发制人〗成语典故:

秦朝未年,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其中又以陈胜和吴广率领的百姓起义声势浩大。当时有个叫殷通的会稽郡守也想趁机推翻秦朝,所以就请来当时在吴国避难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俩人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广结了许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两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当地百姓的敬仰。项梁对殷通说:“现在各地义军纷纷起义,所以现在正是消灭秦国的最好机会,当然先起义发动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机,我们应该早点起义才是。”项梁看出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于是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征集人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而项羽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先发制人文言文〗: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首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 眴 籍曰:“可行矣!”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蛰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服。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先发制人〗成语接龙:

先发制人→人事代谢→谢家宝树→树大招风→风花雪夜→夜光之璧→璧坐玑驰→驰高鹜远→远虑深谋→谋道作舍→舍经从权→权宜之计→计出无聊→聊以自娱→娱心悦目→目光炯炯→炯炯有神→神气十足→足尺加二→二龙戏珠→珠歌翠舞→舞榭歌台→台阁生风→风驰电赴→赴火蹈刃→刃树剑山→山崩川竭→竭诚相待→待时而动→动心忍性→性命交关→关山阻隔→隔岸观火→火上添油→油头粉面→面折廷争→争强斗胜→胜友如云→云泥异路→路绝人稀→稀世之宝→宝刀不老→老医少卜→卜夜卜昼→昼夜兼程→程门立雪→雪月风花→花阶柳市→市道之交→交头接耳→耳红面赤→赤舌烧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楛石烂→烂若舒锦→锦心绣腹→腹心之疾→疾病相扶→扶摇直上→上下一心→心术不端→端本正源→源头活水→水深火热→热可炙手→手下留情→情真意切→切切此布→布衣黔首→首屈一指→指手点脚→脚忙手乱→乱箭攒心→心孤意怯→怯防勇战→战火纷飞→飞眼传情→情景交融→融会通浃

 
济世 發表於 2025-3-28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先发制人"的战略智慧》

"先发制人"一词典出《汉书·项籍传》,其战略思想可追溯至先秦兵家学说。此四字真言蕴含深刻的军事哲学与处世智慧,非仅止于简单的行动先后次序。

从战术层面观之,"先发"之要义在于掌握"势"。《孙子兵法》云:"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正与此理相通。项梁作为楚国贵族后裔,其运用此策非偶然,实承楚文化中"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然须明辨,"先发"非盲目躁进,当如《周易》乾卦"见龙在田"之象,把握"时"与"位"的精确配合。

就现代应用而言,此策在商业谈判、学术争鸣等场域皆有妙用。然需警惕其双刃剑性质:先发既可制人,亦可能暴露己短。故《鬼谷子》强调"谋之于阴,成之于阳",提示主动出击当辅以周密筹划。至若反其道而行的"后发制人",实为更高层次的"先发"智慧,二者看似相悖,实则同出机枢。

今人运用此道,当效法项梁之果决而戒其躁进,取《孟子》"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之要旨,方得其中三昧。
余免戊 發表於 2025-4-3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先发制人"的战略智慧与历史实践》

"先发制人"作为重要的战略思想,其渊源可追溯至先秦兵家学说。《汉书·项籍传》所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实为对古代军事智慧的经典总结。本文将从义理阐释、历史实践和现代启示三个维度,对此成语进行系统解析。

一、义理阐释
"先发制人"由"先发"与"制人"两个动宾结构组成,其核心在于把握"时"与"势"的辩证关系。《孙子兵法·虚实篇》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正与此理相通。项梁所谓"先即制人",强调的是在战略机遇出现时,必须主动创造有利态势。这种主动性包含三层要义:其一为时机选择的精准性,其二为行动准备的周密性,其三为执行力的坚决性。与之相对的"后发制人",则体现道家"以柔克刚"的哲学,二者构成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一体两面。

二、历史镜鉴
项梁叔侄在会稽的决策,完美诠释了这一战略。考《史记·项羽本纪》,项梁识破殷通"欲先发制人"而实无胆略的矛盾,果断采取反制措施:首先借桓楚之事设局,继而"使项羽持剑斩守头",最终"收其印绶"。这一系列行动展现三个关键点:一是对时机的敏锐判断,秦末乱局中"江西皆反"的窗口期;二是对信息的有效控制,"独籍知之"的保密措施;三是行动时的雷霆手段。司马迁以"梁乃召故所知豪吏"的后续记载,揭示出先发制人必须与"蓄势待发"相结合的战略逻辑。

三、现代启示
在当代语境下,这一成语已超越军事范畴,延伸至商业竞争、外交博弈等领域。其现代转化需注意三个原则:1)合法性原则,任何先发行动必须符合规则伦理;2)风险可控原则,需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3)道义正当性原则,如《孟子》所言"得道者多助"。企业竞争中新品首发、外交领域的议程设置,皆是这一智慧的现代演绎。然须警惕将其简单等同于"先下手为强",真正的战略智慧在于对"发"的时度效把握。

结语:
"先发制人"作为中华战略文化的重要基因,其价值不仅在于战术层面的主动性,更在于培养预见性的战略思维。项梁故事启示我们: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既要保持"时来天地皆同力"的敏锐,更要具备"运筹帷幄之中"的智慧。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变局,重温这一古老智慧,对于把握发展主动权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全文798字)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4-8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先发制人"的战略智慧与历史镜鉴》

"先发制人"作为兵家至理,其战略价值历经两千余年历史淬炼而不减其辉。项梁在会稽郡守殷通帐前所言"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实乃对先秦兵学思想的创造性发展。考其源流,《孙子兵法·虚实篇》"致人而不致于人"已肇其端,《尉缭子·战威》"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更明其理。此战略要义非仅限于军事领域,实为贯穿政治博弈、商业竞争乃至日常处世的普适智慧。

从项梁叔侄诛杀殷通的史实可见,真正的"先发制人"绝非鲁莽行事。项梁在行动前已达成三项战略准备:其一,通过"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史记》)建立私人武装;其二,利用"桓楚亡在泽中"制造单独对话契机;其三,准确把握殷通"欲发兵"而迟疑的心理弱点。这种"先胜而后求战"的思维模式,恰合《孙子兵法》"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用兵境界。后世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所谓"善战者先胜而后战",正是对此战略逻辑的延续。

在实践层面,"先发制人"需恪守三项准则:时机选择的精准性,如范蠡"时不至不可强生"(《国语·越语》)的告诫;实力储备的充分性,即《管子·霸言》强调的"量力而知攻";道义基础的正当性,符合《司马法》"仁本第一"的战争伦理。明末袁崇焕宁远之战先发制敌却遭诟病,恰因忽视道义准备;而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成功,则完美诠释了三者统一。

当代社会竞争中,"先发制人"更演化为系统的先机理论。商业领域的专利战略、科技研发的迭代速度、外交博弈的议程设置,无不体现着"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古老智慧。然须警醒的是,《淮南子·兵略训》早有警示:"先倡者穷之路也",提醒世人避免陷入"为先而先"的误区。真正的战略家当如张良辅佐刘邦,既能在鸿门宴前"夜驰沛公军"先发避险,又懂得在咸阳宫"缓颊固陵"后发制人。

此成语留给今人的终极启示在于:先发制人的本质是掌握战略主动权,其最高境界非时序上的抢先,而是《鬼谷子》所谓"捭阖之道"的主动权掌控。项梁之谋终未能助项羽成就帝业,恰说明在战略主动之外,仍需政治智慧与民心基础的配合。读史至此,岂可不慎乎?
向亦 發表於 2025-4-30 21:2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先发制人"的战略哲学与历史实践》

"先发制人"作为兵家至理,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孙子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原则。项梁所言"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实为对先秦兵学思想的精要概括。考《汉书·艺文志》载兵书五十三家,其要旨皆强调"先机"之重,此语实乃兵道枢机。

从战术层面观之,先发制人包含三重境界:其一为"形先",即《孙子兵法》所谓"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其二为"势先",如《吴子》所言"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其三为"神先",即《六韬》所云"先人有夺人之心"。项梁诛殷通之举,正合"形未至而势先成"的用兵妙谛。

考诸史册,此战略在楚汉相争中屡见奇效。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即是先发制人的经典战例。然《淮南子》有云:"先者难为知,后者易为功",揭示先发之险。项梁最终兵败定陶,恰证《三略》"先动者危"之诫。故真正善用此道者,必如诸葛亮《将苑》所言"先计而后动",绝非莽撞争先。

今人运用此语,当明其要义不在时序之先,而在谋略之周。《棋经》云"宁输数子,勿失一先",然《唐李问对》更强调"奇正相生"。观现代商战之例,苹果公司虽非智能手机首创者,然以iOS系统先发制人,正得"后发先至"之妙,此乃对传统战略的创造性转化。

要之,"先发制人"非简单的时间竞赛,而是综合实力的精准释放。项梁之谋虽成于会稽,终败于定陶,恰说明此策须配以"知己知彼"的审慎。学者研习此道,当参酌《武经七书》要义,方能在当代语境中活化运用这一古老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