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5|回復: 1

[成语典故] 急功近利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1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急功近利〗相关人物

董仲舒(前179——前104),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公羊大师、儒家大儒。

〖急功近利〗涵义

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急功近利〗出处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胶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急功近利〗辨析

〖急功近利〗读音:jí gōng jìn lì

〖急功近利〗近义词: 贪功求名、急于求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鼠目寸光

〖急功近利〗反义词:深谋远虑、高瞻远瞩

〖急功近利〗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

〖急功近利〗造句

1、做远景规划与做回顾同样重要,不切实际的臆想和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致命的。

2、搞学术研究需要刻苦钻研,长期努力,急功近利是不行的。

3、艺术界眼下急功近利,物质至上的局面用教育来改变是不可能的,可以给予抵制的方式:沉默,缓慢,独处。

4、不急功近利,不三心二意,不沉溺玩股。

5、这个人眼光短浅,急功近利,不能成大事。

6、不急功近利,不患得患失,坚定不移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自会有妙手偶得的乐趣。

7、作决策以人为本当戒急功近利,干工作求真务实应求有口皆碑。

8、经济改革不能采取急功近利的措施。

9、因此,便热衷于搞急功近利的表面文章,热热闹闹的形式主义,舍本求末的"单项冒尖"。

〖急功近利〗成语典故: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的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在汉武帝时期,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赋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了国相之职。但是没过多久,董仲舒却因才遭妒,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亲自出面赦免了他。后来,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一间,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了胶西王国相。

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深得汉武帝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正言直谏,汉武帝对他恨头疼,所以敬而远之。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这次,他找到了机会,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举荐,也是有计划的谋杀。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有恃无恐,骄横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无一幸免。幸运的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lí)、文种的才能,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了。”董仲舒回答说:“我才疏学浅,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虽然如此,大王向我提问,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

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阴谋侵略邻国的,不会向仁爱者讨教,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了!由此看来,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榜样!”

〖急功近利〗成语接龙:

急功近利→利深祸速→速战速决→决胜庙堂→堂堂正正→正直无邪→邪魔怪道→道殣相属→属毛离里→里外夹攻→攻瑕索垢→垢面蓬头→头足异处→处之泰然→然糠自照→照章办事→事款则圆→圆木警枕→枕稳衾温→温席扇枕→枕石寝绳→绳锯木断→断无此理→理屈词穷→穷途之哭→哭哭啼啼→啼天哭地→地覆天翻→翻来覆去→去本趋末→末路穷途→途穷日暮→暮夜怀金→金匮石室→室徒四壁→壁间蛇影→影只形单→单刀赴会→会道能说→说今道古→古是今非→非昔是今→今夕何夕→夕惕朝乾→乾乾翼翼→翼翼飞鸾→鸾翱凤翥→翥凤翔鸾→鸾胶凤丝→丝分缕解→解甲休兵→兵贵先声→声吞气忍→忍垢偷生→生荣死哀→哀感天地→地广人稀→稀世之宝→宝刀不老→老成练达→达观知命→命世之才→才子佳人→人世沧桑→桑弧蓬矢→矢石之难→难进易退→退有后言→言多伤行→行若无事→事在萧墙→墙上泥皮→皮里抽肉→肉眼惠眉→眉目传情→情不自禁→禁中颇牧→牧猪奴戏→戏蝶游蜂→蜂攒蚁集

陳心華 發表於 2025-4-22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急功近利"之弊与董子"正其道"之旨》

董子《春秋繁露·对胶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一语,实为医治时下浮躁病之良方。今观"急功近利"四字,其病在"急"字,其害在"近"字,而董子"不急其功"之教,恰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

考"急功近利"之病源,实与三代以下功利思想泛滥相关。董仲舒生当汉武开边兴利之时,目睹"天下骚然,财赂衰耗而不赡"之状,故在《天人三策》中力陈"正其谊不谋其利"之旨。其《春秋》学以"贵元重始"为要,强调"明其道不计其功",此中深意,非止于否定功利,实乃反对舍本逐末之短视。公羊家所谓"三世异辞"之说,正谓治国当有"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之远虑,岂可拘泥于眼前尺寸之功?

细绎董子"不急其功"之教,内含三重境界:其一为时序之辨,《春秋》记事"常事不书"而"变古则讥",警示变革当循渐进之理;其二为体用之别,其《玉杯》篇言"先质后文",犹如孔子"欲速则不达"之训;其三为终始之序,《竹林》篇谓"举之必以渐",恰与《周易》"渐卦"之义相通。董子为胶西相时,虽处诸侯骄奢之邦,仍坚持"正其道"之原则,此即孟子所谓"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之守道精神。

反观今世"急功近利"诸相:或如学术研究中"唯论文数量"是图,恰似桓宽《盐铁论》所讥"饰虚功执空文";或如经济发展中"杀鸡取卵"之举,正应了《汉书》"争锥刀之末"之喻;至若教育领域拔苗助长之弊,更违背了《学记》"学不躐等"的古训。董子当年批评胶西王"好猎"过度,今日观之,诸多短视行为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驰骋田猎"?

破解之道,当以董子"修其理"三字为圭臬。理者,天道人伦之常也。《春秋繁露·玉英》云:"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早。"真正的智慧在于建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时序观,培养"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整体观,最终达到"仁者安仁"的境界。董子三年不窥园而成一代儒宗,司马光十九年撰《资治通鉴》,皆证明"大器晚成"乃亘古不变之理。

今人重温"急功近利"之诫,当知董子此言非仅针对胶西一王,实为万世立法。若能以"正其道"为纲,以"修其理"为常,则何愁不能培育出《中庸》所谓"溥博渊泉"之气象?学者当以此自警,治国者更当以此为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