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9|回覆: 0

[成語典故] 言不由衷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9-20 22: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言不由衷】相關人物

鄭莊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鄭國第三任國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

姬宜臼(?——公元前718年)周幽王姬宮湦之子,母王后申後(申國國君申侯之女),東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68年―公元前18年在位。

【言不由衷】涵義

由:從;衷:內心。話不是打心眼裡說出來的,即說的不是真心話。指心口不一致。

【言不由衷】出處

【左傳·隱公三年】: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楊伯峻註:“人言爲信,中同衷。”

【言不由衷】辨析

【言不由衷】讀音:yán bù yóu zhōng

【言不由衷】近義詞:陽奉陰違、心口不一、有口無心、口蜜腹劍、口是心非、兩面三刀

【言不由衷】反義詞:心口如一、言爲心聲、肺腑之言

【言不由衷】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

【言不由衷】造句

1、他雖滿口應下,但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言不由衷

2、他們這些話,有些是真實的,但大部分是言不由衷的。

3、迫於無奈,他只好言不由衷地說了幾句捧場話。

4、我實在是不忍將真相告訴他,只好言不由衷地要他別多事。

5、我看你是喜歡上王先生了,才會言不由衷地假意批評他。

6、是不是因爲在虛偽的環境待久了,他說話變得很言不由衷

7、在那種場合,大家談的都是些言不由衷的客套話。

8、我看她有心事,剛剛那幾句話說得言不由衷,不像她平常的爲人。

9、我最討厭這種假惺惺,言不由衷的人。

10、看他這言不由衷的樣子,就知道他不是誠心要幫忙。

【言不由衷】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諸侯鄭國的實力強大,鄭莊公任周朝的卿士,執掌朝廷大權。他憑藉自己的勢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

當時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鄭莊公處理鄭朝政,卻有對號公忌父十分相信,想讓他代替鄭莊公處理朝政。

鄭莊公知道這件事後,對周平王特別不滿。周平王非常害怕,趕緊向鄭莊公解釋說,他沒有讓忌父取代鄭莊公的想法。爲了取得鄭莊公的信任,他和鄭莊公互換人質,讓周太子狐到鄭國去作人質,而鄭公子忽則到周朝來做人質。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孫子姬林繼位。稱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讓忌父代替鄭莊公當卿士。掌管朝政。鄭莊公知道後大怒,派大夫祭(zhài)足領兵馬,到周朝的溫地收割麥子,並全部運送到鄭國。到了秋天,祭足又帶領兵馬到周朝成周,把那裡的穀子全部割掉,運回鄭國。從此,兩國之間的關係愈加惡化,彼此間結下了仇恨。

“說的話不是發自內心,即使互換人質也是沒用的。”這是當時的史官對這件事精闢的評論。

范尼 發表於 2025-6-14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言不由衷"之政治權謀與春秋微言大義】

"言不由衷"一典出自【左傳·隱公三年】,其"信不由中,質無益也"八字,實爲春秋筆法之典範。楊伯峻先生注"中同衷",揭示此語直指人心之本真。然細究鄭莊公與周平王之事,當知此言非僅關個人品德,實乃春秋時期"尊王攘夷"政治格局下特殊的權力博弈語言。

考鄭莊公之世,鄭國地處中原要衝,莊公以"春秋小霸"之姿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實。周平王東遷後王權式微,其與鄭莊公"互換人質"之舉,表面是"周鄭交質"的平等盟約,實則暗藏"信不由中"的權力危機。太子狐質於鄭,公子忽質於周,這種以骨肉爲抵押的政治交易,恰如【左傳】所譏"明恕而行,要之以禮",本質上仍是"言不由衷"的權力制衡。

周平王"口稱無貳心"而暗結忌父,鄭莊公"貌爲恭順"而實專朝政,二者皆深諳"微而顯,志而晦"的春秋筆法。這種政治話語的雙重性,在【春秋】"鄭伯克段於鄢""周鄭交惡"等記載中尤爲顯著。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然觀周鄭之事,可知在禮崩樂壞之際,"言不由衷"已成維持政治平衡的必要手段。

至若"言不由衷"的語言特徵,實與【春秋】"微言大義"傳統一脈相承。其近義詞"口蜜腹劍""兩面三刀"多含貶義,然在政治實踐中,這種"修辭立其誠"的反面,恰是亂世中保全宗廟的生存智慧。程頤解【周易】云:"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而鄭莊公之流卻是"修辭隱其誠",此中反差,正是王道衰微的症候。

今人用此成語,多止於道德批判。然若回歸歷史語境,當知"言不由衷"現象實根植於權力結構的內在矛盾。周天子需要鄭國武力護持卻忌憚其坐大,鄭國需要周室名分卻不願受制於人,這種根本性的利益衝突,註定任何盟誓都難逃"信不由中"的宿命。故【穀梁傳】云:"人之所以爲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爲人?言之所以爲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爲言?"此間張力,令人深思。

要之,"言不由衷"非僅語言現象,實爲政治人類學的典型樣本。其既折射出春秋時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歷史真相,亦爲後世留下了關於權力、語言與誠信關係的永恆命題。讀此成語者,當透過字面之義,窺見那"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的春秋亂世中,言語如何成爲比刀劍更鋒利的政治工具。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7-7 02:3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言不由衷"的政術本質與歷史鏡鑒】

"言不由衷"作爲春秋政治智慧的典型呈現,其典出【左傳·隱公三年】"信不由中"的記載,實爲周鄭交質事件的政治註腳。鄭莊公與周平王互換人質的背後,折射出權力博弈中語言異化的深刻命題。

一、政治語境下的"言不由衷"本質
周平王"無信不衷"之辭,實爲弱勢君權對強卿的妥協。楊伯峻注"中同衷"揭示先秦政治話語的雙重性:表面維繫禮制規範,內里暗藏權力算計。鄭莊公"克段於鄢"的權謀與周王室"互換人質"的綏靖,共同構成"言爲心聲"理想在現實政治中的潰退。這種語言異化現象,恰如【韓非子·難言】所云"所說出於爲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彰顯權力場域中言語的功利性轉向。

二、歷史脈絡中的話語權變
考諸【左傳】,"言不由衷"呈現三級遞進:
1. 鄭莊公時期:作爲卿士卻"虢鄭交政",以"周鄭交質"打破君臣倫理
2. 齊桓公時代:"尊王攘夷"口號下的霸權建構
3. 戰國縱橫家:完全工具化的"言爲鉤鉅"
這種演變軌跡,印證了【文心雕龍·書記】"戰國以前,君臣同書"到"秦漢立儀,始有表奏"的文書政治轉型,言語的真誠性讓位於策略性。

三、當代啟示與價值重估
孔子謂"言忠信"(【論語·衛靈公】),老子言"信言不美"(【道德經】八十一章),皆針對此弊。然現代政治溝通中,"外交辭令"與"政治修辭"的普遍存在,提示我們:
1. 需區分策略性表達與道德虛偽
2. 當建立制度保障言意一致
3. 警惕【鬼谷子·反應】"因其言,聽其辭"的操控邏輯

結語:
周鄭交質事件昭示,當"信不由中"成爲政治常態時,禮制體系便面臨解構危機。重審"言不由衷"這一文化基因,不僅關乎語言倫理重建,更是對權力運行透明化的歷史呼喚。當代社會尤需以制度匡正言意分裂,使"修辭立其誠"(【周易·乾卦】)重歸公共話語的核心價值。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