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98|回復: 0

[成语典故] 言不由衷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9-20 22: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言不由衷〗相关人物

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郑国第三任国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

姬宜臼(?——公元前718年)周幽王姬宫湦之子,母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东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68年―公元前18年在位。

〖言不由衷〗涵义

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言不由衷〗出处

〖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言不由衷〗辨析

〖言不由衷〗读音:yán bù yóu zhōng

〖言不由衷〗近义词:阳奉阴违、心口不一、有口无心、口蜜腹剑、口是心非、两面三刀

〖言不由衷〗反义词:心口如一、言为心声、肺腑之言

〖言不由衷〗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言不由衷〗造句

1、他虽满口应下,但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言不由衷

2、他们这些话,有些是真实的,但大部分是言不由衷的。

3、迫于无奈,他只好言不由衷地说了几句捧场话。

4、我实在是不忍将真相告诉他,只好言不由衷地要他别多事。

5、我看你是喜欢上王先生了,才会言不由衷地假意批评他。

6、是不是因为在虚伪的环境待久了,他说话变得很言不由衷

7、在那种场合,大家谈的都是些言不由衷的客套话。

8、我看她有心事,刚刚那几句话说得言不由衷,不像她平常的为人。

9、我最讨厌这种假惺惺,言不由衷的人。

10、看他这言不由衷的样子,就知道他不是诚心要帮忙。

〖言不由衷〗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诸侯郑国的实力强大,郑庄公任周朝的卿士,执掌朝廷大权。他凭借自己的势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当时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郑庄公处理郑朝政,却有对号公忌父十分相信,想让他代替郑庄公处理朝政。

郑庄公知道这件事后,对周平王特别不满。周平王非常害怕,赶紧向郑庄公解释说,他没有让忌父取代郑庄公的想法。为了取得郑庄公的信任,他和郑庄公互换人质,让周太子狐到郑国去作人质,而郑公子忽则到周朝来做人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孙子姬林继位。称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让忌父代替郑庄公当卿士。掌管朝政。郑庄公知道后大怒,派大夫祭(zhài)足领兵马,到周朝的温地收割麦子,并全部运送到郑国。到了秋天,祭足又带领兵马到周朝成周,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运回郑国。从此,两国之间的关系愈加恶化,彼此间结下了仇恨。

“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即使互换人质也是没用的。”这是当时的史官对这件事精辟的评论。

范尼 發表於 2025-6-14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言不由衷"之政治权谋与春秋微言大义》

"言不由衷"一典出自《左传·隐公三年》,其"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八字,实为春秋笔法之典范。杨伯峻先生注"中同衷",揭示此语直指人心之本真。然细究郑庄公与周平王之事,当知此言非仅关个人品德,实乃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政治格局下特殊的权力博弈语言。

考郑庄公之世,郑国地处中原要冲,庄公以"春秋小霸"之姿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实。周平王东迁后王权式微,其与郑庄公"互换人质"之举,表面是"周郑交质"的平等盟约,实则暗藏"信不由中"的权力危机。太子狐质于郑,公子忽质于周,这种以骨肉为抵押的政治交易,恰如《左传》所讥"明恕而行,要之以礼",本质上仍是"言不由衷"的权力制衡。

周平王"口称无贰心"而暗结忌父,郑庄公"貌为恭顺"而实专朝政,二者皆深谙"微而显,志而晦"的春秋笔法。这种政治话语的双重性,在《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恶"等记载中尤为显著。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然观周郑之事,可知在礼崩乐坏之际,"言不由衷"已成维持政治平衡的必要手段。

至若"言不由衷"的语言特征,实与《春秋》"微言大义"传统一脉相承。其近义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多含贬义,然在政治实践中,这种"修辞立其诚"的反面,恰是乱世中保全宗庙的生存智慧。程颐解《周易》云:"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而郑庄公之流却是"修辞隐其诚",此中反差,正是王道衰微的症候。

今人用此成语,多止于道德批判。然若回归历史语境,当知"言不由衷"现象实根植于权力结构的内在矛盾。周天子需要郑国武力护持却忌惮其坐大,郑国需要周室名分却不愿受制于人,这种根本性的利益冲突,注定任何盟誓都难逃"信不由中"的宿命。故《穀梁传》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此间张力,令人深思。

要之,"言不由衷"非仅语言现象,实为政治人类学的典型样本。其既折射出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历史真相,亦为后世留下了关于权力、语言与诚信关系的永恒命题。读此成语者,当透过字面之义,窥见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春秋乱世中,言语如何成为比刀剑更锋利的政治工具。
无偿天道 發表於 2025-7-7 02:3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言不由衷"的政术本质与历史镜鉴》

"言不由衷"作为春秋政治智慧的典型呈现,其典出《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的记载,实为周郑交质事件的政治注脚。郑庄公与周平王互换人质的背后,折射出权力博弈中语言异化的深刻命题。

一、政治语境下的"言不由衷"本质
周平王"无信不衷"之辞,实为弱势君权对强卿的妥协。杨伯峻注"中同衷"揭示先秦政治话语的双重性:表面维系礼制规范,内里暗藏权力算计。郑庄公"克段于鄢"的权谋与周王室"互换人质"的绥靖,共同构成"言为心声"理想在现实政治中的溃退。这种语言异化现象,恰如《韩非子·难言》所云"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彰显权力场域中言语的功利性转向。

二、历史脉络中的话语权变
考诸《左传》,"言不由衷"呈现三级递进:
1. 郑庄公时期:作为卿士却"虢郑交政",以"周郑交质"打破君臣伦理
2. 齐桓公时代:"尊王攘夷"口号下的霸权建构
3. 战国纵横家:完全工具化的"言为钩钜"
这种演变轨迹,印证了《文心雕龙·书记》"战国以前,君臣同书"到"秦汉立仪,始有表奏"的文书政治转型,言语的真诚性让位于策略性。

三、当代启示与价值重估
孔子谓"言忠信"(《论语·卫灵公》),老子言"信言不美"(《道德经》八十一章),皆针对此弊。然现代政治沟通中,"外交辞令"与"政治修辞"的普遍存在,提示我们:
1. 需区分策略性表达与道德虚伪
2. 当建立制度保障言意一致
3. 警惕《鬼谷子·反应》"因其言,听其辞"的操控逻辑

结语:
周郑交质事件昭示,当"信不由中"成为政治常态时,礼制体系便面临解构危机。重审"言不由衷"这一文化基因,不仅关乎语言伦理重建,更是对权力运行透明化的历史呼唤。当代社会尤需以制度匡正言意分裂,使"修辞立其诚"(《周易·乾卦》)重归公共话语的核心价值。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