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27|回覆: 2

[成語典故] 道路以目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9-20 22: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道路以目】相關人物

姬胡(?―公元前829年),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在位時間為公元前879年—公元前843年。

【道路以目】涵義

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談,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對殘暴統治的憎恨和恐懼。

【道路以目】出處

【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道路以目】辨析

【道路以目】讀音:dào lù yǐ mù

【道路以目】近義詞:緘口不言、三緘其口

【道路以目】反義詞:暢所欲言、敢說敢做

【道路以目】用法:偏正式;作謂語

【道路以目】造句

1、在“四人幫”當道的年代,人們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

2、殘酷的現實,讓人體會到了道路以目的心境。

3、道路以目醬的更新票咱表示有心無力了。

4、對者言其躁虐,綸怒,令吞夔以死,自是百姓惶駭,道路以目

5、方有恩權,無敢沮議,朝班相顧而失色,道路以目而吞聲。

6、天寶以後,李林甫為相,深疾言者,道路以目

【道路以目】成語典故:

周厲王統治周朝時把平民賴以謀生的許多行業,改歸王室所有,一時間民生困苦民冤沸騰。

厲王不聽勸諫卻採用特務手段對付人民,他派人去衛國(河南淇縣)請了很多巫師,在首都鎬京(陝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迴大街小巷,偷聽人們的談話,凡經他們指認為反叛或誹謗的人,即行下獄處決。

不久,鎬京再也聽不到批評厲王的聲音。後來人們索性連話都不說,親戚朋友在路上見了面也只敢用眼睛示意(道路以目)來表示對厲王的不滿。厲王大喜說:“怎麼樣,我終於使誹謗停止了。”他的大臣召公勸戒說:“這樣堵住人民的嘴,就象堵住了一條河。河一旦決口,要造成滅頂之災;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帶來的危害遠甚於河水。治水要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民要讓天下人暢所欲言,然後採納其中好的建議。這樣,天子處理國政就少差錯了。”厲王不聽勸告,仍然一意孤行,實行暴政。舉國上下都是敢怒不敢言。

3年後(公元前842年),平民們最終不堪忍受,自發地組合起來攻入王宮,把暴君放逐到一個叫彘(今屬山西)的地方。這個事件史稱“國人暴動”。

“殺戮無辜曰厲”。周厲王的諡號“厲”字,即是概括了他的這段殺人止謗的歷史。

【道路以目】成語接龍:

道路以目→目眥盡裂→裂眥嚼齒→齒弊舌存→存亡繼絕→絕仁棄義→義薄雲天→天理難容→容頭過身→身懷六甲→甲第連雲→雲過天空→空談快意→意往神馳→馳魂奪魄→魄盪魂搖→搖頭擺腦→腦滿腸肥→肥冬瘦年→年富力強→強嘴拗舌→舌敝唇焦→焦頭爛額→額手稱頌→頌德歌功→功成行滿→滿城風雨→雨順風調→調三斡四→四肢百體→體大思精→精明強幹→乾淨利落→落落難合→合盤托出→出奇不窮→窮源竟委→委過於人→人人自危→危若朝露→露己揚才→才氣過人→人非草木→木訥寡言→言近意遠→遠交近攻→攻其不備→備位充數→數米而炊→炊臼之戚→戚戚具爾→爾雅溫文→文治武功→功德無量→量材錄用→用行舍藏→藏形匿影→影形不離→離鄉背井→井臼親操→操觚染翰→翰林子墨→墨跡未乾→乾淨利索→索隱行怪→怪雨盲風→風刀霜劍→劍及屨及→及時行樂→樂而忘死→死皮賴臉→臉黃肌瘦→瘦骨零丁→丁一卯二→二三君子→子夏懸鶉→鶉居鷇食→食子徇君→君子協定→定傾扶危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7-29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道路以目"的專制治理困境與歷史鏡鑒】

"道路以目"作為中國政治文化中的經典意象,其歷史內涵遠超字面意義。周厲王時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統治悲劇,實為古代專制政體治理失效的典型標本。考【國語·周語上】所載,此典故完整呈現了從言論鉗制到社會窒息的全過程:衛巫監謗導致"國人莫敢言",最終演變為"道路以目"的集體沉默。這種沉默非治世之象,實乃暴政將傾的前兆。

從政治倫理角度審視,周厲王之失在於三重悖謬:其一,以特務政治取代德治,衛巫體系破壞"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司法傳統;其二,將經濟壟斷(專利政策)與言論管制疊加施行,形成雙重壓迫;其三,拒納召公"宣之使言"的疏導建議,違背"明德慎罰"的周政精髓。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特記召公諫言,正是點明"川壅而潰"的治理哲學。

該典故的現代啟示尤為深刻。歷史學家錢穆曾指出,西周"國人暴動"是中國古代第一次城市平民起義,其爆發根本在於言論通道的堵塞。"道路以目"的狀態實為政治系統預警機制失效的表徵,當民眾連"謗"的勇氣都喪失時,政權已面臨合法性危機。比較歷代治亂循環,從東漢黨錮之禍到明清文字獄,莫不重蹈"以目代口"的治理陷阱。

在當代語境下解讀這個成語,既要警惕其歷史陰影,更當珍視"防民之口"的深刻教訓。真正的政治智慧不在弭謗,而在"子產不毀鄉校"的包容氣度。當"道路以目"成為網絡時代的新隱喻時,這個穿越三千年的政治寓言,依然叩擊着文明社會的治理神經。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8-2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道路以目"的治道警示與言路傳統】

"道路以目"典出【國語·周語上】,其承載的不僅是周厲王時期"國人莫敢言"的政治恐怖,更折射出中國政治文化中"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深刻治道智慧。考其本末,當從三個維度予以闡發。

一、歷史語境中的暴政標本
周厲王專利山川、監謗弭謗之舉,實為三代政治失范之典型。【史記·周本紀】載其"好專利而不知大難",衛巫"監謗者以告,則殺之"的統治術,徹底破壞了"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的古老傳統。召公"為民者宣之使言"的諫言,直指原始民主遺風與專制暴政的根本衝突。這種以特務政治扼殺言論的統治模式,在後世李林甫"羅鉗吉網"、明代廠衛制度中屢見變形重現。

二、政治哲學中的言路傳統
召公提出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實為儒家"民本—納諫"政治哲學的先聲。【尚書·泰誓】"天視自我民視"與【左傳】"子產不毀鄉校"共同構成了古代言路開放的理論譜系。漢代設諫議大夫、唐代立匭使院,皆是制度層面對"道路以目"歷史教訓的修正。王安石【興賢】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正是對此政治智慧的提煉。

三、現代語境的文化隱喻
成語在當代使用中(如描述"四人幫"時期),其語義已從具象歷史事件升華為專制壓迫的符號。值得注意的是,"道路以目"現象往往伴隨三個特徵:信息管制系統化、民間非語言交流勃興(如目語、隱語)、集體記憶的創傷性建構。顧炎武【日知錄】論"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恰從反面揭示了言路通暢與政治清明的正相關。

【荀子·王制】云:"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道路以目"作為暴政必然招致"國人暴動"的歷史循環警示,其現代意義不僅在於警惕言論壓制,更啟示我們:健全的民意表達機制猶如大禹治水之"導",而非厲王弭謗之"壅"。歷史證明,任何使民眾"道路以目"的政權,終將面臨"川壅而潰"的結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