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10|回復: 0

[成语典故] 道路以目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20 22: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道路以目〗相关人物

姬胡(?―公元前829年),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9年—公元前843年。

〖道路以目〗涵义

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道路以目〗出处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道路以目〗辨析

〖道路以目〗读音:dào lù yǐ mù

〖道路以目〗近义词:缄口不言、三缄其口

〖道路以目〗反义词:畅所欲言、敢说敢做

〖道路以目〗用法:偏正式;作谓语

〖道路以目〗造句

1、在“四人帮”当道的年代,人们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

2、残酷的现实,让人体会到了道路以目的心境。

3、道路以目酱的更新票咱表示有心无力了。

4、对者言其躁虐,纶怒,令吞夔以死,自是百姓惶骇,道路以目

5、方有恩权,无敢沮议,朝班相顾而失色,道路以目而吞声。

6、天宝以后,李林甫为相,深疾言者,道路以目

〖道路以目〗成语典故:

周厉王统治周朝时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冤沸腾。

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他派人去卫国(河南淇县)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陕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

不久,镐京再也听不到批评厉王的声音。后来人们索性连话都不说,亲戚朋友在路上见了面也只敢用眼睛示意(道路以目)来表示对厉王的不满。厉王大喜说:“怎么样,我终于使诽谤停止了。”他的大臣召公劝戒说:“这样堵住人民的嘴,就象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这样,天子处理国政就少差错了。”厉王不听劝告,仍然一意孤行,实行暴政。举国上下都是敢怒不敢言。

3年后(公元前842年),平民们最终不堪忍受,自发地组合起来攻入王宫,把暴君放逐到一个叫彘(今属山西)的地方。这个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杀戮无辜曰厉”。周厉王的谥号“厉”字,即是概括了他的这段杀人止谤的历史。

〖道路以目〗成语接龙:

道路以目→目眦尽裂→裂眦嚼齿→齿弊舌存→存亡继绝→绝仁弃义→义薄云天→天理难容→容头过身→身怀六甲→甲第连云→云过天空→空谈快意→意往神驰→驰魂夺魄→魄荡魂摇→摇头摆脑→脑满肠肥→肥冬瘦年→年富力强→强嘴拗舌→舌敝唇焦→焦头烂额→额手称颂→颂德歌功→功成行满→满城风雨→雨顺风调→调三斡四→四肢百体→体大思精→精明强干→干净利落→落落难合→合盘托出→出奇不穷→穷源竟委→委过于人→人人自危→危若朝露→露己扬才→才气过人→人非草木→木讷寡言→言近意远→远交近攻→攻其不备→备位充数→数米而炊→炊臼之戚→戚戚具尔→尔雅温文→文治武功→功德无量→量材录用→用行舍藏→藏形匿影→影形不离→离乡背井→井臼亲操→操觚染翰→翰林子墨→墨迹未干→干净利索→索隐行怪→怪雨盲风→风刀霜剑→剑及屦及→及时行乐→乐而忘死→死皮赖脸→脸黄肌瘦→瘦骨零丁→丁一卯二→二三君子→子夏悬鹑→鹑居鷇食→食子徇君→君子协定→定倾扶危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7-29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道路以目"的专制治理困境与历史镜鉴》

"道路以目"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的经典意象,其历史内涵远超字面意义。周厉王时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统治悲剧,实为古代专制政体治理失效的典型标本。考《国语·周语上》所载,此典故完整呈现了从言论钳制到社会窒息的全过程:卫巫监谤导致"国人莫敢言",最终演变为"道路以目"的集体沉默。这种沉默非治世之象,实乃暴政将倾的前兆。

从政治伦理角度审视,周厉王之失在于三重悖谬:其一,以特务政治取代德治,卫巫体系破坏"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司法传统;其二,将经济垄断(专利政策)与言论管制叠加施行,形成双重压迫;其三,拒纳召公"宣之使言"的疏导建议,违背"明德慎罚"的周政精髓。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特记召公谏言,正是点明"川壅而溃"的治理哲学。

该典故的现代启示尤为深刻。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西周"国人暴动"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城市平民起义,其爆发根本在于言论通道的堵塞。"道路以目"的状态实为政治系统预警机制失效的表征,当民众连"谤"的勇气都丧失时,政权已面临合法性危机。比较历代治乱循环,从东汉党锢之祸到明清文字狱,莫不重蹈"以目代口"的治理陷阱。

在当代语境下解读这个成语,既要警惕其历史阴影,更当珍视"防民之口"的深刻教训。真正的政治智慧不在弭谤,而在"子产不毁乡校"的包容气度。当"道路以目"成为网络时代的新隐喻时,这个穿越三千年的政治寓言,依然叩击着文明社会的治理神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