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0|回復: 1

[成语典故] 柳暗花明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9-19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柳暗花明〗相关人物

陆游(1125年—1210年)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柳暗花明〗涵义

原指前面花红柳绿,树木花草繁茂锦盛的景象,之后又比喻绝处之中找到出路,突然出现的好形势。

〖柳暗花明〗出处

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凤翔〗诗词:“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洒换离颜。”

宋·陆游〖游山西村〗诗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辨析

〖柳暗花明〗读音:liu  an  hua  ming

〖柳暗花明〗近义词:山清水秀

〖柳暗花明〗反义词:走头无路、山穷水尽、穷途末路、末路穷途

〖柳暗花明〗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

〖柳暗花明〗造句

1、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前景必定是柳暗花明

2、失业半年,眼看无法生活下去,想不到柳暗花明,竟获得这件美差。

3、走到小路尽头,一拐弯,我顿时觉得柳暗花明,又是一番景象。

4、这一年过的真的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5、他的贬低者认为只有缺乏信仰的做法才会让他柳暗花明

6、众人眼看希望越来越渺茫,不料柳暗花明,竟然出现新的转机。

7、春天时原野上柳暗花明,风景优美。

8、阳明山上柳暗花明的景色,让游客们都感到心旷神怡。

9、也许活下去就能够建立信心,也许过一段时间就会柳暗花明

10、有时候,洒脱一点,眼前便柳暗花明;宽容一点,心中便海阔天空。身边的世界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睿智与宽容。

〖柳暗花明〗成语典故: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诗中有这样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成语接龙:

柳暗花明→明哲保身→身不遇时→时诎举赢→赢金一经→经国大业→业业矜矜→矜名嫉能→能征惯战→战不旋踵→踵武相接→接踵而至→至圣先师→师直为壮→壮气吞牛→牛角之歌→歌声绕梁→梁上君子→子夏悬鹑→鹑居鷇食→食少事繁→繁音促节→节用裕民→民不畏死→死乞百赖→赖有此耳→耳闻目见→见貌辨色→色飞眉舞→舞爪张牙→牙牙学语→语出月胁→胁肩低首→首施两端→端本澄源→源远流长→长篇大论→论辩风生→生死予夺→夺眶而出→出入将相→相门出相→相庄如宾→宾至如归→归真反朴→朴斲之材→材朽行秽→秽德垢行→行不苟合→合衷共济→济世安人→人才出众→众醉独醒→醒聩震聋→聋者之歌→歌莺舞燕→燕安鸩毒→毒手尊前→前功皆弃→弃瑕取用→用心用意→意在笔前→前车可鉴→鉴机识变→变化万端→端本正源→源源本本→本来面目→目瞪口张→张慌失措→措置裕如→如坐云雾→雾释冰融→融为一体→体规画圆→圆首方足→足智多谋→谋臣武将→将功折罪→罪业深重

 
徐始 發表於 2025-5-13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柳暗花明"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境界》

"柳暗花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意象,其源流可追溯至盛唐时期。武元衡《摩诃池送李侍御之凤翔》首创此境,至南宋陆游《游山西村》方臻化境。考其本义,"柳暗"谓柳色深郁成荫,"花明"指花色明艳照眼,二者构成明暗相生的视觉张力。这种对立统一的审美范式,深契《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精髓。

陆游将此意象提升至人生境界的象征,实有其时代背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陆游因力主北伐遭劾罢官,归隐山阴。在《游山西村》创作中,"山重水复"喻示政治困局,"柳暗花明"则暗含对人生转机的期许。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疑无路"与"又一村"的转折,恰合《老子》"祸兮福所倚"的辩证思维,展现士大夫处穷达变的人生智慧。

从文学技法观之,此语运用"反对"修辞。《文心雕龙·丽辞》云:"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柳之暗与花之明看似相悖,实则相成,这种艺术手法在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句中亦有体现。至明清时期,"柳暗花明"更发展出"曲径通幽"的园林美学,如计成《园冶》所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今人运用此语,当知其三重境界:表层指自然景致,中层喻人生转机,深层含天道循环之理。故造句不宜止于现象描述,当如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透显超然物外之胸襟。当代社会节奏急促,更需体会此语中"穷则变,变则通"的古老智慧,培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态。

要之,"柳暗花明"非仅修辞之巧,实为中华文化中逆境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在于:既承认"山重水复"的现实困境,又保持"柳暗花明"的精神期待,这种刚柔并济的人生态度,正是传统文化留给当代的重要启示。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5-16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柳暗花明"的审美意蕴与生命境界》

"柳暗花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意象,其源流可追溯至中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凤翔》的"柳暗花明池上山"。至南宋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千古绝唱,这一意象完成了从自然景观到人生哲理的升华。本文拟从三个维度阐释其深层意蕴。

一、诗学传统的意象嬗变
在唐代诗学体系中,"柳暗花明"尚属纯粹的景物描写。武元衡诗以明丽笔触勾勒池畔春景,柳色之"暗"与花色之"明"形成视觉张力。至陆游笔下,此意象被赋予全新的哲学内涵。考《剑南诗稿》可知,淳熙三年(1176)陆游遭劾罢官,于山阴闲居期间创作此诗。诗中"疑无路"与"又一村"的转折,实为诗人政治失意后精神突围的艺术投射。这种将自然景观人格化的手法,正是宋诗"理趣"特征的典型体现。

二、易学思维的生命智慧
从《周易》哲学视角观之,"柳暗花明"暗合"穷变通久"的易理。《系辞下》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陆游诗中"山重水复"象征困厄之境,"柳暗花明"则昭示阴阳转化的契机。这种辩证思维在《淮南子·原道训》中亦有印证:"草木荣华,不可殚睹。"柳之暗喻含藏生机,花之明示绽放希望,二者相生相济,构成中国哲学"否极泰来"的循环宇宙观。

三、处世哲学的现实启示
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广泛应用,彰显其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无论是个人困境中的精神慰藉,还是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柳暗花明"都提供了一种审慎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机并非被动等待,而是蕴含"穷且益坚"的积极精神。王阳明《传习录》言"在事上磨炼",正是对"柳暗花明"前提条件的最佳注脚。

要言之,"柳暗花明"从审美意象升华为生命智慧,既承续了《诗经》"杨柳依依"的比兴传统,又融汇了宋代理学的思辨精神,更积淀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心理结构。在当代社会急速转型的背景下,重温这一成语的深层意蕴,对于建构积极健康的处世心态具有特殊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