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79|回复: 0

[成语典故] 一鼓作气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9-19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鼓作气》相关人物

曹刿,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一鼓作气》涵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鼓作气》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辨析

《一鼓作气》读音:yī gǔ zuò qì

《一鼓作气》近义词:趁热打铁、一气呵成

《一鼓作气》反义词: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一鼓作气》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一鼓作气》造句

1、一鼓作气,考研是一种忍耐。

2、我们要一鼓作气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3、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一鼓作气,不要打退堂鼓。

4、时不我待,发奋举绩,一鼓作气,挑战佳绩。

5、同学们,还有三十米街道就打扫完了,我们要一鼓作气啊!

6、干事就该一鼓作气,切不可拖拉应付。

7、小英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地把这项工作完成了。

8、趁此大捷,我军应当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扫穴犁庭。

9、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气的精神。

10、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绝不停止“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

《一鼓作气》成语典故:

鲁庄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接着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结果,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又登上车,手扶车前横木观望齐军的队形。仔细观察一番后,他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命令军队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齐国是大国,难以摸清他们的情况。我察看他们的车辙,观察他们的队形,担心的是他们有埋伏。经过观察后,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迫击他们。

《一鼓作气》成语接龙:

一鼓作气→气逾霄汉→汉官威仪→仪表不凡→凡胎浊体→体贴入微→微为繁富→富贵不淫→淫辞秽语→语不惊人→人去楼空→空前绝后→后来之秀→秀才人情→情深意重→重手累足→足音跫然→然糠自照→照猫画虎→虎视鹰扬→扬名显亲→亲冒矢石→石火电光→光怪陆离→离弦走板→板上钉钉→钉嘴铁舌→舌敝唇枯→枯鱼病鹤→鹤骨松筋→筋疲力倦→倦尾赤色→色衰爱弛→弛声走誉→誉不绝口→口血未干→干巴利落→落花无言→言方行圆→圆孔方木→木梗之患→患至呼天→天涯比邻→邻女詈人→人头畜鸣→鸣鹤之应→应付裕如→如左右手→手到病除→除害兴利→利害攸关→关山阻隔→隔世之感→感慨万端→端人正士→士饱马腾→腾达飞黄→黄垆之痛→痛心切骨→骨软觔麻→麻木不仁→仁至义尽→尽善尽美→美如冠玉→玉石俱摧→摧眉折腰→腰缠万贯→贯朽粟陈→陈古刺今→今来古往→往返徒劳→劳燕分飞→飞龙在天→天造草昧→昧己瞒心→心坚石穿→穿壁引光→光彩耀目→目空余子→子女玉帛

《一鼓作气》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打仗,还是工作,都必须一鼓作气。在营销事业中更是应如此把握机会,气可鼓而不可泄。一鼓作气,保持高度的热情,并学会借力,借势,将工作做好。

 
黄文勇 发表于 2025-4-25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一鼓作气"的军事智慧与当代价值》

"一鼓作气"典出《左传·庄公十年》,此四字箴言不仅记载了曹刿卓越的军事谋略,更蕴含着深刻的战略哲学。考其本义,"鼓"为古代作战号令之器,"作气"乃激发士卒锐气之法。曹刿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实为对战争心理学的精妙把握。

细究其军事智慧,可得三重境界:其一,时机选择之智。齐鲁长勺之战,曹刿待齐人三鼓后始击鼓进军,正是把握"彼竭我盈"的战术窗口期。其二,士气调控之道。古代战争"勇气"系胜负关键,《吴子·论将》云"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正与此理相通。其三,心理博弈之术。此战术暗合《孙子兵法》"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用兵原则,展现以静制动的东方智慧。

在当代语境中,"一鼓作气"已超越军事范畴,演变为重要的行为哲学。其现代价值体现在:首先,强调初始动能的重要性,符合心理学"首因效应";其次,倡导集中优势突破的做事方法,与项目管理中的"关键路径"理论不谋而合;再者,提醒人们警惕"再衰三竭"的倦怠规律,这与现代时间管理的"番茄工作法"异曲同工。

然需辨明的是,"一鼓作气"非谓盲目冒进。观曹刿战前"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战后"视辙登轼"的谨慎验证,可知真正的"作气"必以充分准备为基础。此即《周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深意。今人运用此语,当如诸葛亮《诫子书》所言"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蓄势与发力间把握平衡。

此成语历二千六百载而弥新,其生命力正在于揭示了人类活动的普遍规律。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团队管理,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商业竞争,"一鼓作气"的智慧都在提醒我们:既要善乘势而起,更要懂得蓄势待发。曹刿之谋,不惟胜战之道,实为成事之要,此即传统文化给予现代人的重要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