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24|回覆: 0

[成語典故] 馬革裹屍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8 07: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革裹屍】相關人物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漢族,扶風茂陵(今陝西楊凌西北)人。西漢末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

【馬革裹屍】涵義

馬革即馬皮。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多指軍人戰死於沙場。形容為國作戰,決心為國捐軀的意志。

【馬革裹屍】出處

【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馬革裹屍】辨析

【馬革裹屍】讀音:mǎ gé guǒ shī

【馬革裹屍】近義詞:馬革屍還、赴湯蹈火、決一死戰、背水一戰、戰死沙場、捐軀疆場

【馬革裹屍】反義詞:臨陣脫逃

【馬革裹屍】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馬革裹屍】造句

1、志願軍戰士勇敢作戰,即使馬革裹屍,也在所不惜。

2、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3、身為軍人,為了國家人民,即使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也在所不惜。

4、作為軍人應當有馬革裹屍,為國捐軀的氣節。

5、大丈夫應該馬革裹屍,戰死沙場,豈能庸庸碌碌。

6、雄武之士,當戰死沙場,馬革裹屍而還,豈能苟且偷生?

7、上陣殺敵,為國為民,即使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也在所不辭。

8、閉上眼,那馬革裹屍,淒涼悲慘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9、他為國鞠躬盡瘁,燕然勒功,經他鍥而不捨的努力,國家終於恢復治安,他真是死而後已啊,但他死後被人陷害,馬革裹屍,真可惜。

10、戰士是屬於戰場的,即使馬革裹屍,我也在所不惜。

【馬革裹屍】成語典故:

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雄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後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劉秀封為伏波將軍。

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不料馬援聽了,皺着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麼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對我說誇獎的話呢?

孟翼聽了很尷尬,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道: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麼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於功,我怎麼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麼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馬援見他還是不說話,便繼續說下去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提出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不用棺材斂屍,而只用馬的皮革裹着屍體回來埋葬,怎麼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深為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說道:將軍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起侵襲,他主動請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戰。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數民族首領相單程率眾發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人率軍前往。

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馬援見沒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說: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說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光武帝見他精神矍鑠,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准了他的請求。於是,六十二歲的馬援又領兵遠征武陵、五溪蠻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馬援受阻於壺頭山(今湖南沅陵縣城壺頭山),水急,船難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軍中,應了他當年馬革裹屍的誓言。

【馬革裹屍】成語接龍:

馬革裹屍→尸居餘氣→氣忍聲吞→吞舟之魚→魚生空釜→釜底抽薪→薪盡火傳→傳為佳話→話中帶刺→刺上化下→下馬馮婦→婦孺皆知→知羞識廉→廉頑立懦→懦詞怪說→說一不二→二八佳人→人我是非→非意相干→干將莫邪→邪不犯正→正正之旗→旗鼓相當→當仁不讓→讓逸競勞→勞師襲遠→遠求騏驥→驥服鹽車→車量斗數→數黑論白→白黑顛倒→倒打一瓦→瓦解冰消→消息靈通→通衢廣陌→陌路相逢→逢山開路→路柳牆花→花堆錦簇→簇錦團花→花簇錦攢→攢眉苦臉→臉黃肌瘦→瘦羊博士→士死知己→己飢己溺→溺心滅質→質傴影曲→曲學詖行→行若狗彘→彘肩斗酒→酒綠燈紅→紅衰翠減→減師半德→德淺行薄→薄物細故→故態復還→還淳返樸→樸素無華→華屋山丘→丘山之功→功德圓滿→滿坐風生→生上起下→下筆千言→言多傷幸→幸災樂禍→禍福由人→人歡馬叫→叫苦不迭→迭矩重規→規天矩地→地上天官→官虎吏狼→狼顧狐疑→疑鬼疑神→神氣活現→現鐘不打→打人罵狗→狗吠之驚

鹹菜泡麵 發表於 2025-7-24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馬革裹屍"的軍事倫理價值與當代啟示】

"馬革裹屍"一語,典出【後漢書·馬援傳】,其文曰:"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此八字箴言,不僅凝練了東漢名將馬援的生死觀,更成為中華武德精神的重要載體。今試從軍事倫理維度剖析其深層意蘊。

一、詞源考辨與精神內核
馬援此語作於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時年六十二歲的伏波將軍再度請纓征討武陵蠻。考其語境,實為對孟翼等朝臣諛辭的駁正,彰顯"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的儒家生死觀。馬革裹屍之志,非匹夫之勇,乃士君子"仁以為己任"的終極體現。其精神內核包含三重境界:其一,職業軍人的使命自覺;其二,儒家"殺身成仁"的道德勇氣;其三,超越封爵賞賜的功利追求。

二、軍事倫理的歷史建構
此典故折射出中國傳統武德的三重倫理維度:
1. 職業倫理:班固【漢書·李廣傳】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與馬援語形成互文,共構軍人價值標準。
2. 政治倫理:諸葛亮【後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表述,實為馬援精神的蜀漢迴響。
3. 生命倫理:相較於【禮記·檀弓】"死而不吊者三"的禮制規範,馬援將戰士之死升華為"天地正氣"的具象化。

三、現代語境下的價值重估
當代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戰爭論】強調精神要素,與馬援思想形成跨時空對話。在非傳統安全威脅凸顯的今天,"馬革裹屍"精神應解構其原始的血腥意象,重構為:
1. 職業精神的終極詮釋
2. 和平捍衛者的價值坐標
3. 軍人榮譽觀的倫理基石

四、結論
馬援"馬革裹屍"之語,歷經兩千年仍具鮮活生命力,因其觸及軍事倫理的永恆命題。今人當超越字面理解,把握其"重義輕生"的精神本質。昔年蘇東坡贊馬援"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正是對這種超越性價值的最好註腳。當代軍人雖不必拘泥古法,然其中蘊含的忠誠、勇氣與擔當,仍是強軍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