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30|回復: 0

[成语典故] 马革裹尸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8 07: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马革裹尸〗相关人物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人。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马革裹尸〗涵义

马革即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马革裹尸〗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马革裹尸〗辨析

〖马革裹尸〗读音:mǎ gé guǒ shī

〖马革裹尸〗近义词:马革尸还、赴汤蹈火、决一死战、背水一战、战死沙场、捐躯疆场

〖马革裹尸〗反义词:临阵脱逃

〖马革裹尸〗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马革裹尸〗造句

1、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2、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3、身为军人,为了国家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4、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5、大丈夫应该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岂能庸庸碌碌。

6、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7、上阵杀敌,为国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辞。

8、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9、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10、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

〖马革裹尸〗成语典故: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

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马革裹尸〗成语接龙:

马革裹尸→尸居余气→气忍声吞→吞舟之鱼→鱼生空釜→釜底抽薪→薪尽火传→传为佳话→话中带刺→刺上化下→下马冯妇→妇孺皆知→知羞识廉→廉顽立懦→懦词怪说→说一不二→二八佳人→人我是非→非意相干→干将莫邪→邪不犯正→正正之旗→旗鼓相当→当仁不让→让逸竞劳→劳师袭远→远求骐骥→骥服盐车→车量斗数→数黑论白→白黑颠倒→倒打一瓦→瓦解冰消→消息灵通→通衢广陌→陌路相逢→逢山开路→路柳墙花→花堆锦簇→簇锦团花→花簇锦攒→攒眉苦脸→脸黄肌瘦→瘦羊博士→士死知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伛影曲→曲学诐行→行若狗彘→彘肩斗酒→酒绿灯红→红衰翠减→减师半德→德浅行薄→薄物细故→故态复还→还淳返朴→朴素无华→华屋山丘→丘山之功→功德圆满→满坐风生→生上起下→下笔千言→言多伤幸→幸灾乐祸→祸福由人→人欢马叫→叫苦不迭→迭矩重规→规天矩地→地上天官→官虎吏狼→狼顾狐疑→疑鬼疑神→神气活现→现钟不打→打人骂狗→狗吠之惊

咸菜泡面 發表於 2025-7-24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马革裹尸"的军事伦理价值与当代启示》

"马革裹尸"一语,典出《后汉书·马援传》,其文曰:"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此八字箴言,不仅凝练了东汉名将马援的生死观,更成为中华武德精神的重要载体。今试从军事伦理维度剖析其深层意蕴。

一、词源考辨与精神内核
马援此语作于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时年六十二岁的伏波将军再度请缨征讨武陵蛮。考其语境,实为对孟翼等朝臣谀辞的驳正,彰显"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的儒家生死观。马革裹尸之志,非匹夫之勇,乃士君子"仁以为己任"的终极体现。其精神内核包含三重境界:其一,职业军人的使命自觉;其二,儒家"杀身成仁"的道德勇气;其三,超越封爵赏赐的功利追求。

二、军事伦理的历史建构
此典故折射出中国传统武德的三重伦理维度:
1. 职业伦理:班固《汉书·李广传》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与马援语形成互文,共构军人价值标准。
2. 政治伦理: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述,实为马援精神的蜀汉回响。
3. 生命伦理:相较于《礼记·檀弓》"死而不吊者三"的礼制规范,马援将战士之死升华为"天地正气"的具象化。

三、现代语境下的价值重估
当代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强调精神要素,与马援思想形成跨时空对话。在非传统安全威胁凸显的今天,"马革裹尸"精神应解构其原始的血腥意象,重构为:
1. 职业精神的终极诠释
2. 和平捍卫者的价值坐标
3. 军人荣誉观的伦理基石

四、结论
马援"马革裹尸"之语,历经两千年仍具鲜活生命力,因其触及军事伦理的永恒命题。今人当超越字面理解,把握其"重义轻生"的精神本质。昔年苏东坡赞马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正是对这种超越性价值的最好注脚。当代军人虽不必拘泥古法,然其中蕴含的忠诚、勇气与担当,仍是强军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全文798字)
万伸 發表於 2025-7-30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马革裹尸"的军事伦理价值与当代启示》

"马革裹尸"典出《后汉书·马援传》,其承载的军事伦理精神,实为中华武德文化之精髓。马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的壮语,不仅是个体军人气节的彰显,更是传统兵家"以战止战"思想的具象化表达。

一、典故的深层文化意蕴
马援与孟翼的对话揭示出三重境界:其一,超越世俗褒贬的清醒认知,其"愿得贤者之言"的诉求,实为儒家"士不可不弘毅"精神的延续;其二,对"赏过于功"的警惕,暗合《孙子兵法》"胜而不骄"的为将之道;其三,"马革裹尸"的终极选择,体现了兵家"安国保民"的最高价值取向。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相统一的生死观,较之单纯强调勇武的"战死沙场"更具哲学深度。

二、军事伦理的辩证关系
1. 生死之辨:马援将"马革裹尸"视为军人自然归宿,这种"向死而生"的价值观,与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形成奇妙呼应。
2. 荣辱之辨:典故中隐含对虚誉的否定,真正的荣誉在于"燕然勒功"的实绩,此即《吴子》"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实践智慧。
3. 公私之辨:马援将个人功名纳入国家利益框架中考量,展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的政治胸襟。

三、当代价值重估
在非传统安全威胁凸显的今天,"马革裹尸"精神应解构其原始语境,抽绎出三层现代意义:
1. 职业精神的塑造:军人对职责的绝对忠诚,可转化为各行业的敬业准则;
2. 危机意识的培养:典故中"匈奴乌桓未灭"的忧患意识,于今可解读为居安思危的国家安全观;
3. 功利主义的超越:马援拒斥虚誉的态度,对纠正当代浮躁功利之风具有镜鉴价值。

马援最终确实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建武二十五年征讨武陵蛮时病逝军中。范晔以"马革裹尸"四字为其一生作注,实则是为华夏武德立极。今人重温此典,当超越字面悲壮,领会其中"以义制命"的伦理内核——这或许比简单推崇牺牲精神更具永恒价值。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