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11|回復: 2

[儒家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的相互融通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7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虽然源自不同的时代背景,但由于二者都关注人类自身、人类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有着许多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

第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一系列著作中,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全面发展』的学说。〖共产党宣言〗进一步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取决于社会实践。

在道德实践中,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对人的生命的至高重视。在此基础上,儒家文化高度关注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关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马克思设想的和谐社会,其主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这种矛盾解决的直接成果就体现在『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儒家着眼于崇高的社会理想,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是儒家在『小康』理想的基础上勾画的更高层次的社会蓝图。它力主公有、消灭私有,使得人们的劳动『不必为己』之需,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

第三,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用人与自然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所应具有的和谐关系,反复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社会实践中要切实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从对待人与自然的态度与观念上,儒家提倡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将『天人合一』作为基本的世界观和终极关切。儒家对大自然的取之有制、取之以时的思想,本身就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具体践行,充分体现了儒家对人和自然和谐共荣关系的理想诉求。(辽宁医学院 孔宪峰 辽宁工业大学 周秀红)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6-9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融通的三重辩证维度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虽分属不同文明体系,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轴心期与近现代转型期,呈现出惊人的精神共鸣。二者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理想建构及天人关系三个维度上,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可能。

在人的全面发展维度上,马克思将"完整的人"作为终极关怀,其"自由人联合体"构想突破了阶级社会的异化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君子不器"的育人理念,与马克思反对人的片面发展具有深层契合。孔子提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实质上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范式,与马克思强调的"丰富个性"形成东西呼应。但需辨明,儒家的人格完善更侧重道德自觉,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通过改造社会关系实现人的解放,二者在实践路径上存在张力。

在社会理想维度上,《礼记·礼运》描绘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确有神似。但深究可知,儒家大同建立在道德教化基础上,而马克思主义则通过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这种差异恰恰构成互补:儒家"仁政"思想可为制度设计提供伦理参照,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则为理想社会奠定科学基础。

在天人关系方面,儒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程颢《识仁篇》)的宇宙观,与马克思"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论断异曲同工。但儒家侧重顺应自然规律的"时中"智慧,而马克思主义更强调能动改造自然的实践哲学。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儒家"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生态伦理,恰可弥补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共同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

这种融通不是简单的概念比附,而是文明对话的创造性转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正需要激活儒家思想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的革新精神,在守正创新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的会通,将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卢岐 發表於 2025-7-30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融通的三重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虽分属不同文明体系与历史阶段,然二者在人类终极关怀层面实有深刻共鸣。细究其理,可见三重辩证关系。

其一,在人的发展维度上,二者呈现出"体用相济"的辩证关系。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以社会实践为体,强调人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实现主体性发展;儒家则以道德修养为用,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构建了德才兼备的人格发展范式。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实现人的解放的物质路径,儒家则贡献了精神成人的价值坐标,二者恰如车之两轮,相辅相成。

其二,在社会理想层面,二者构成"理气互证"的辩证关系。《礼记·礼运》描绘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大同社会,与《共产党宣言》中"自由人联合体"的构想,在废除私有制这一根本主张上不谋而合。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天下为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接榫点,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则为大同理想提供了科学实现路径,形成传统理想与现代理论的双向印证。

其三,在自然观方面,二者展现出"天人相参"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强调"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儒家则主张"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程颢《识仁篇》)。儒家"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生态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实践观,共同构成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智慧:既要有尊重自然规律的理性认知,又要具备关爱自然的道德情怀。

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正在创造性地实现这两种思想体系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质上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话互鉴的过程。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理论拼接,而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有机统一,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理解这一点,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