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41|回復: 0

[成语典故] 大放厥词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0-5 07: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大放厥词〗相关人物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大放厥词〗涵义

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大放厥词〗出处

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辞;富贵无能;磨灭谁记?”

〖大放厥词〗辨析

〖大放厥词〗读音:dà fàng jué cí

〖大放厥词〗近义词:大发议论

〖大放厥词〗反义词:缄口结舌

〖大放厥词〗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

〖大放厥词〗造句

1、我们不允许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在青年学生中大放厥词进行煽动。

2、在未清楚事情真象之前,凭着一孔之见大放厥词,常会臆测错误的。

3、李安西转移话题,不想听这货继续大放厥词说着说着就兴致大发来真的。

4、现在最后一根纽带已经断了,英国人正在大放厥词攻击我们。

5、吕博彦这个奴才敢在本王面前大放厥词,我教训他一顿,怎样?

6、凯文痛斥乔只是一个跛足呆板的畅销品,甚至大放厥词说自己“随随便便找份工作都比你站的直”。

7、大家都不相信他了,他还在大放厥词

8、周思坤故作镇定,对着石青峰大放厥词,想要借主场的优势唬退对方。

9、她大放厥词,小题大做,只不过是为了藏形匿影,掩人耳目罢了。

10、如果自己一旦大放厥词说要考取功名,那么老头势必会考校自己学问,这样以来,自己的身份秘密就有可能露馅,那种结果唐钰可不想看到。

〖大放厥词〗成语典故:

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柳宗元自幼刻苦勤学,10岁以后,他的诗文就受到人们的称赞。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凭他的才华考取了进士。26岁担任集贤殿书院正字,替唐王朝编辑、整理图书,有机会阅读了许多书籍。他主张改革朝政,曾积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的活动。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省零陵县)司马,过了10年再贬为柳州(现在广西柳州市)刺史。公元819年,病死在柳州,年47岁。

柳宗元的散文丰富而多采。他的短篇寓言简练犀利,意味含蓄。他的山水游记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他的论说文缜密谨严,条理井然。他的诗风清朗疏淡,用功精细。他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820年,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写了〖祭柳子厚文〗这篇文章,其中用了这样两句来赞扬柳宗元的文采才华:“玉佩琼琚,大放厥词。”意思是说文笔秀美,尽力铺陈词藻,美如晶莹净洁的玉石。

〖大放厥词〗成语接龙:

大放厥词→词约指明→明月入怀→怀金拖紫→紫绶金章→章甫荐履→履险蹈危→危若朝露→露才扬己→己溺己饥→饥渴交攻→攻其不备→备而不用→用管窥天→天之骄子→子子孙孙→孙庞斗智→智圆行方→方底圆盖→盖头换面→面黄肌瘦→瘦骨零丁→丁一确二→二分明月→月满则亏→亏心短行→行不副言→言之有故→故土难离→离本徼末→末如之何→何足为奇→奇耻大辱→辱国殄民→民保于信→信口开河→河溓海夷→夷齐让国→国富民丰→丰屋延灾→灾难深重→重熙累叶→叶落知秋→秋行夏令→令人齿冷→冷血动物→物以类聚→聚蚊成雷→雷动风行→行远自迩→迩安远至→至大至刚→刚直不阿→阿世取容→容头过身→身败名隳→隳节败名→名满天下→下乔迁谷→谷马砺兵→兵微将寡→寡人之疾→疾风暴雨→雨恨云愁→愁眉泪眼→眼笑眉舒→舒头探脑→脑满肠肥→肥遯鸣高→高飞远翔→翔鸾翥凤→凤食鸾栖→栖风宿雨→雨宿风餐→餐松啖柏→柏舟之节→节用爱民→民心不壹→壹倡三叹→叹为观止

龙依 發表於 2025-7-25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大放厥词"的文学政治双重意蕴》

韩昌黎《祭柳子厚文》中"玉佩琼琚,大放厥辞"八字,实为唐代古文运动核心精神的诗化表述。此语表面状柳文之华采,内里实含深刻的政治隐喻与文学主张。

考"厥词"本义,当溯至《尚书》"厥土""厥贡"之用法,乃指示代词"其"的雅言表达。韩愈以"大放厥辞"评骘柳文,实具三重深意:其一指文章之宏肆,柳子厚《封建论》《天说》等雄文,确能驰骋才思;其二喻政见之抒发,永贞革新期间奏议即是明证;其三暗含对文章载道功能的期许,此正与韩愈"文以明道"主张相契。

值得注意的是,韩柳二公对"放言"的态度颇具张力。柳宗元贬永州后作《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自谓"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以曲笔寄怀;而韩愈《进学解》则直言"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这种显隐之别,恰构成"大放厥词"的两种实践范式:柳氏如潜龙在渊,韩公似鹰隼摩空。

今人用此成语多带贬义,实为语义流变之结果。察《祭文》原文语境,韩愈实以"富贵无能,磨灭谁记"作对比,凸显文章不朽的价值。这种价值判断,与曹丕《典论·论文》"文章经国之大业"一脉相承。故知"大放厥词"本系褒词,其贬义转向当始于明清文字狱盛行之后,士人慑于祸从口出,遂将畅所欲言污名化。

当代语境中使用此语,宜注意三重分际:论学理当如韩愈《原道》之谨严,议政须效柳宗元《捕蛇者说》之深切,日常言谈则应避免"一孔之见"的轻率。真正的"大放厥词",实需以"修辞立其诚"为前提,非徒逞口舌之快也。

(全文798字)
蒋枇 發表於 2025-7-30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大放厥词"的文学史意义与当代启示》

"大放厥词"一词典出韩愈《祭柳子厚文》,其本义实为褒扬之辞。韩昌黎以"玉佩琼琚"喻柳文之华美,用"大放厥辞"赞其文章之宏肆,此中可见唐代古文运动之精神内核。柳河东之文,正如苏轼所评"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其《封建论》《天说》等篇,皆可谓"大放厥词"之典范。

考此成语流变,由褒转贬之过程,恰映照中国文论传统对言说方式的辩证认知。孔子曰"辞达而已矣",又言"巧言令色鲜矣仁",这种对文辞既推崇又警惕的态度,在"大放厥词"的语义嬗变中得以延续。韩柳提倡"文以明道",其"大放厥词"实为载道之器,非今人所谓空发议论。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所述"文者以明道",可知唐人所谓"放辞",必以"慎其实"为前提。

当代语境中,此成语多含贬义,然细究其本真,实蕴含三重启示:其一,真正的"大放厥词"当如韩柳文章,必有深厚学养为根基。其二,议论之价值不在音量高低,而在见识深浅。柳子厚被贬永州后作"永州八记",看似寄情山水,实为"大放厥词"之另一种表现形式。其三,语言狂欢时代尤需警惕"放言高论"之弊,当效法韩愈《进学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的治学态度。

今人使用此语,当知其源流,明其本义。真正的"大放厥词",应是如柳宗元《天对》般"究天人之际"的宏论,而非徒逞口舌之快的空谈。韩柳文章所以能光耀千古,正在于其既能"大放厥词",又能"修辞立其诚",此中分寸,正是中国文脉的精微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