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02|回覆: 2

[成語典故] 初生牛犢不怕虎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9-17 18: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初生牛犢不怕虎】相關人物

龐德(?-219年),字令明,東漢末年名將。約在初平年間,投奔馬騰帳下,在平定羌民的征伐中屢立戰功。

關羽(?-220年),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關平(178——220),蜀漢名將關羽之子,東吳趁關羽攻樊城時,突然背棄吳蜀同盟,偷襲荊州,關平與其父關羽一同被擒,最後被斬於臨沮縣。時年四十二歲。

【初生牛犢不怕虎】涵義

犢:小牛。剛生下來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經驗較少、情感較少或沒有主觀的生物在做事情的時候沒有顧慮,敢作為。

【初生牛犢不怕虎】出處

戰國·【莊子·知北游】:“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犢,而無求其故。”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俗雲初生之犢不懼虎,父親縱然斬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託也。”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十三回:天禪年方十七歲,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催開戰馬,搖槍衝殺過來。

【初生牛犢不怕虎】辨析

【初生牛犢不怕虎】讀音:chū shēng niú dú bù pà hǔ

【初生牛犢不怕虎】近義詞:無所畏懼、敢作敢為

【初生牛犢不怕虎】反義詞:膽小怕事、懦弱無能

【初生牛犢不怕虎】用法:複句式;作定語、補語、分句

【初生牛犢不怕虎】造句

1.莊有恭哈哈大笑,憶及幾年前的和珅,不過是個初出茅廬的冒失小伙,行事只憑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莽撞之氣,若非聰明良善,怕是早就丟了性命。

2.廠長說:“這幫年輕人敢想敢幹,真有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

3.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我,是年輕氣盛嗎?畢業了,我卻留在了這不大不小的城市,陪着我的只有那午夜裏放在心底的夢。

4.當時黨爭紛錯,政局複雜,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瞿式耜自然引起一些當權者的嫉視,於是羅織罪名,把他趕出朝廷。

5.其中兩隻稚嫩的幼獸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對着血色暗影吼道,而另外一隻幼獸則對着雄壯野獸的屍體抽抽地泣了幾聲。

6.初生牛犢不怕虎,莫法特第一次出手,就把一千鎊全部投入了進去,買了10手的空單,這樣島國股指每下跌10個點,他就可以有一百鎊的進賬,反之亦然。

7.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牛大山展開了看家本領,腳下生風,朝着老乞丐狂追。

8.稱霸天下?哼,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9.看這位才25歲的李總經理,剛一上任,無論什麼事說干就干,真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

10.慢慢地在他身上捕捉到一種東西,那就是傲氣逼人,頗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但在言辭之間卻有些偏激的地方,有時還刻薄得讓人難以面對。

【初生牛犢不怕虎】成語典故:

東漢末年,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並在此稱王,下令關羽北取襄陽,進兵樊城。關羽部將廖化、關平率軍攻打襄陽,曹操部將曹仁領兵抵抗,結果大敗,退守樊城。曹操派大將于禁為征南將軍,以勇將龐德為先鋒,領兵前往樊城救援。

龐德率領先鋒部隊來到樊城,讓兵士們抬着一口棺材,走在隊伍的前面,表示誓與關羽決一死戰。龐德耀武揚威,指名要關羽與他決戰。關羽出戰,兩人大戰百餘回合,不分勝負,兩軍各自鳴金收兵。關羽回到營寨,對關平說:“龐德的刀法非常嫻熟,真不愧為曹營勇將啊。”關平說:“俗話說:‘剛生下來的小牛犢連老虎都不害怕。’對他不能輕視啊!”

關羽覺得靠武力一時難以戰勝龐德,於是想出一條計謀。當時正值秋雨連綿,漢水猛漲,魏軍營寨卻扎在低洼之處,關羽掘開漢水大堤,水淹于禁七軍,俘虜了于禁、龐德。于禁投降,而龐德卻立而不跪,不肯屈服。關羽勸他投降,龐德反而出口大罵。於是,關羽下令殺了龐德。

花兒 發表於 2025-7-19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哲學意蘊與歷史鏡鑒】

"初生牛犢不怕虎"一典,源出【莊子·知北游】,其哲學本義實為道家"葆真"思想之體現。莊子所謂"瞳焉如新出之犢",乃指未受世俗經驗污染的本真狀態,與【老子】"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的哲學命題相呼應。此中深意,非止於表象的勇猛無畏,更蘊含着對天然本性的推崇。

考諸史冊,龐德抬棺戰關羽之事,恰為此語最佳註腳。建安二十四年,龐德以新附之將,面對威震華夏的關羽,其"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的壯語,正是"犢不畏虎"精神在軍事倫理中的體現。然細究之,此等氣概實包含三重境界:其一為血氣之勇,如關平隨父征戰之姿;其二為信念之勇,如龐德"受國恩,義在效死"的擔當;其三則為超越生死之勇,此乃莊子所謂"外死生"之境。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借關平之口道出"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託也",實已點破此語的雙重性——無畏需與智慮相濟。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論"知行合一"時特別強調:"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初生牛犢之勇,若無真知為基,則易淪為魯莽。龐德終敗於關羽,恰為這一辯證關係的歷史見證。

今人用此成語,多取其積極進取之義,然往往忽略其中蘊含的"無知者無畏"的潛在危機。觀瞿式耜之例,其少年銳氣固然可嘉,然在複雜的黨爭中終遭貶謫,正說明單純的無畏需與世事洞明相結合。故【周易·乾卦】九三爻辭"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實為"牛犢精神"的必要補充。

要之,"初生牛犢不怕虎"作為中華智慧結晶,其價值不在鼓勵盲目冒險,而在啟示我們:在葆有赤子之心的同時,當以"知北游"的求道精神不斷充實自我,方能使天然之勇升華為經世之智。此乃該成語給予當代人最珍貴的啟示。
並船 發表於 2025-7-30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哲學意蘊與歷史鏡鑒】

"初生牛犢不怕虎"一典,源出【莊子·知北游】"瞳焉如新出之犢"之喻,經【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文學經典淬鍊,終成華夏智慧寶庫中極具生命力的處世哲學。此語表面狀寫幼犢之勇,實則蘊含三重深刻意涵:

其一,在認識論層面揭示"無知之勇"的辯證關係。莊子所謂"無求其故"的童真狀態,恰是破除經驗主義窠臼的密鑰。龐德初投馬騰時屢建奇功,正因其未受傳統戰法束縛,反得創新之機。然此勇須以"德將為汝美"為前提,方不致淪為魯莽。

其二,在實踐論維度展現生命原初的進取精神。關平隨父征戰荊州時,其不畏強敵的氣概,恰是蜀漢立國精神的縮影。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強調"知行合一",少年天禪催馬沖陣的文學形象,正是對此種實踐勇氣的詩意詮釋。

其三,在價值論領域構成對保守心態的批判。羅貫中借"西羌小卒"之議,暗諷世族政治的僵化。瞿式耜在明末黨爭中的遭遇,更印證了革新者常需面對的傳統阻力。此語之所以歷久彌新,正因其始終激勵着突破陳規的變革力量。

然需警醒者,此諺絕非鼓吹匹夫之勇。觀關羽之敗走麥城,可知"無懼"需與"知懼"相濟。程頤【易傳】有云:"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真正的勇者當如【周易】"干"卦所示,兼具初九"潛龍勿用"的審慎與九五"飛龍在天"的魄力。

今人運用此語,當效莊有恭評和珅之例,在肯定銳氣之餘更重智慧積澱。年輕幹部之"敢想敢干",需以"君子終日乾乾"的勤勉為基;創業者之"全部投入",當有"知進退存亡"的謀略相佐。如此,方能使牛犢之勇升華為君子之勇,讓傳統智慧真正照亮現代人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