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47|回复: 1

[儒家学说] 孔子儒学研究与《论语》校读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9-16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儒学研究,千百年不曾间断,近年来尤显热络。怎样使该研究取得进步?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孔子思想是一切后世儒学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想要发现“真孔子”,前提是真正掌握和理解作为孔子思想主要载体的《论语》。

掌握《论语》,首先要有好的版本。好版本由校勘而来,而对现今多数读者乃至孔子儒学研究者来说,校勘《论语》已是非常陌生的说法。因为大家都习惯用旧的版本,或者认为既然大家都用,自己用也不会有错,至少不会被人指责。显然,这已经不是科学态度。而事实是,今本《论语》中存在大量的文字讹误,当今孔子儒学研究方面的许多问题,根源都在《论语》文本;孔子的许多思想没有得到充分发掘,也是因为文本的问题。

校勘,首先是异本对校,而对校又需要判定正误,这同样须有科学精神。比如今本《学而》篇“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一本“仁”作“人”。前人虽有不少早已指出其应读为“人”,而今人大部分则依然如字读之,理解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事实上,孝悌能不能是“仁”的根本或“仁”有没有根本姑且不说,即从“其为仁之本”之“其”下有“为”字看,按正常语法就不能那样讲,何况其上文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本来就讲“为人”。可见与“仁”根本没有关系,所以可以确定其应读为“人”。除了异本对校,还有他书参校。比如《八佾》篇“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通行本(《论语译注》)译作“比箭,不一定要射穿靶子,因为各人的气力大小不一样,这是古时的规矩”。比箭怎么会不射穿靶子?又怎么会是古时的规矩?既然各人的气力大小不一样,为什么还要比?可见完全没有道理,所以必有问题。而《仪礼·乡射礼》篇,正有“礼射不主皮”之文,所以这里原文有可能是脱“礼”字。究竟有没有脱,也需要合理判定:“礼射”,即礼仪性射箭。礼仪性射箭,自然不是为了射穿靶子,所以说礼射不主皮。“为力”,谓出力、劳动。“科”,谓品类、类别。其意思是说:礼射不射靶子,出力有不同类别,是古代的规矩。同样是射箭,赛射射靶子而礼射不射靶子;同样是劳动,有的人干农、有的人干工:这不正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嘛,可见合情合理。所以,这里必当有“礼”字,其本意是讲自古社会有分工,与旧说大相径庭。

比对校更重要的,是理校。比如《学而》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章,一“贤贤易色”,自古及今至少有四五种不同的解释。通行本的解释是“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似乎也可以通,但问题是对待妻子与学习有什么关系?难道学习过的人都对妻子只重品德不重容貌?或者只有学习过的人才会有如此品行?如果我们把“贤贤”校为“见贤”,把“易”按常义训为改,“色”理解为脸上,那么“贤(见)贤易色”,就是见到贤者改易脸色,即肃然起敬。如此之人,不正是受过教育的表现吗?

除了文本校勘,还有文意理解。传统的《论语》解读存在曲解误说,这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为政》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传统以来就将其“德”理解为道德,迄今有“以德治国”之说。用道德怎么治国?即使能以道德治国,老百姓也未必就会拥戴。如果我们把“德”理解为“以德报怨”之“德”,即恩德,那么“为政以德”就是以恩德施政。以恩德施政,就是实行惠民政策,让老百姓得到好处。老百姓得到好处,自然就会主动拥戴执政者,而不需要执政者去要求或强迫。这样理解比旧说要合理得多。

很多人认为文科的东西没有标准,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好,其实这本身就不符合科学精神,因为“真理”只有一个。人人都自圆(实际不可能都圆)其说,结果恐怕只能是无休止的文字游戏,而不能算是真正的学术研究,也不符合时代精神。总之,孔子儒学研究要想取得进步,必须校勘和正读《论语》。这就要求研究者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正其心、诚其意,真正为学术着想,向社会和时代负责。(黄怀信)

杨可 发表于 2025-5-4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校勘与孔子思想本真之探赜》

拜读阁下宏文,深感当代儒学研究确需回归文本校勘之本源。笔者不揣浅陋,就《论语》校读方法论与思想诠释之关系,略陈管见。

一、版本校雠乃学术之根基
今本《论语》历经汉代熹平石经、唐代开成石经至宋代刻本之流变,其间鲁论、齐论、古论三家文本互异,郑玄注本与何晏《集解》已有择校。清儒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列异文达四百余处,足证文本考订之必要。阁下所举"孝悌"章之辨,实关孔门思想体系:作"人"则属修身范畴,作"仁"则涉德性本体,此一字之差,牵动"仁学"诠释之根本方向。

二、语境互证当遵"以经解经"之则
《八佾》"射不主皮"之例,尤见礼制互证之妙。《周礼·保氏》"五射"郑注云:"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皆礼射之法。"《礼记·射义》更明言"射者,仁之道也"。以《仪礼》校《论语》,非惟补阙,更得礼乐教化之深意。昔王念孙《读书杂志》考"为力不同科",谓"科"当训"程",即力役之等差,与《周礼·大司徒》"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相发明。

三、语法训诂须合先秦语言规律
"其为仁之本"句,"其"为代词,必有所指。皇侃《论语义疏》引王弼注:"其犹彼也",则"其"当指前文"君子务本"之"本"。若作"仁之本",则与《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之定义抵牾。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仁"字:"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正与"为人"之义暗合。

四、思想体系须求逻辑之一贯
孔子言"孝悌"凡十六章,多与"谨而信""泛爱众"并提,此乃"修齐治平"之序。若强解为"仁之本",则与《阳货》"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恭宽信敏惠)之说相悖。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虽从"仁"字,然亦注明"或曰人当作仁",可见宋儒已存疑义。

要之,《论语》校读当综合运用四部文献互证、金石简帛参校、音韵训诂辨析三重方法。近出安大简《仲尼曰》篇、海昏侯墓《论语》残简,尤需纳入研究视野。唯有秉持"无征不信"之朴学精神,方能在汗牛充栋的注疏之外,窥见"圣之时者"的真精神。此非徒事考据之末,实为明道之本也。
高里永 发表于 2025-7-3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校勘与儒学求真之道刍议

拜读尊论,深感阁下于儒学研究之真知灼见。今就《论语》校勘与孔子思想研究之关系,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版本校勘乃儒学根基
诚如所言,《论语》文本之精确实为儒学研究第一要义。清儒戴震尝云:"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字句讹误则经义乖违,此汉学家所以重视校雠之故。今观《学而》篇"为仁之本"当作"为人之本",确为卓见。考《说文》"仁从人从二",段玉裁注:"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是知"仁"本自"人"出,非可倒因为果。郑玄注《中庸》"仁者人也"正可互证。

二、礼制语境与经义诠释
《八佾》篇"射不主皮"之辨尤见功力。按《周礼·保氏》"五射"之目,礼射与武射判然有别。贾公彦疏谓:"礼射谓燕射、宾射,主于容体。"《乡射礼》郑注:"不主皮者,贵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此正可解今本之惑。昔年王念孙校《大戴礼记》,每以《周礼》《仪礼》互证,此校勘家之正法也。

三、校雠学之现代意义
今日学界于版本校勘确有疏略,然亦非无善本可依。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刘宝楠《论语正义》皆详载异文。近人程树德《论语集释》、杨伯峻《论语译注》亦多所发明。愚以为当以清儒"实事求是"为法,取敦煌写本、定州汉简、海昏侯墓简等新材料,参以日本正平本、皇侃义疏等古本,重建《论语》文本谱系。

四、义理与考据之辩证
校勘非仅为订正文字,实为探求圣贤本意。朱子云:"读书如克城池,须逐段扫除。"然文字既明,又当避免"碎义逃难"之弊。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示我辈以由字通词、由词通道之法。今校"为仁""为礼"之异,正所以明"仁者爱人"与"克己复礼"之关系。

结语:
儒学之真,在文本之真,更在理解之真。昔顾炎武倡"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今吾辈当承此精神,以严谨校勘为基础,以整体把握为指归,使《论语》研究既不失汉学之缜密,复具宋学之通达。如此,则"真孔子"或可渐明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六日申時| 2025/7/10/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