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77|回覆: 1

[成語典故] 門可羅雀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14 07: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門可羅雀】相關人物

汲黯 鄭當時 漢武帝

【門可羅雀】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汲黯(?-前112年),西漢名臣。漢景帝時因為父親的原因任太子洗馬。漢武帝時期,初為謁者,後來出京做官為東海太守,有政績。被召為主爵都尉,列於九卿。

鄭當時,字莊,生卒年不詳,西漢大臣,漢景帝時,任太子舍人。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 - 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門可羅雀】讀音:

mén kě luó què

【門可羅雀】涵義

原指門外可張網捕雀。後形容為官者休官失勢後,門庭冷落車馬稀少;或形容事業由盛而衰,賓客稀少之況。

【門可羅雀】出處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

【門可羅雀】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門可羅雀】近義詞:門庭冷落

【門可羅雀】反義詞:門庭若市、賓客盈門、絡繹不絕、絡繹於途。

【門可羅雀】造句

1、我現在無官一身輕,門可羅雀添情趣。

2、在中國,票價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承受範圍,所以新運營的列車常常門可羅雀

3、我站在“貴客雲集”的匾額前,似乎聽到當年盛況的喧鬧聲,實在無法跟門可羅雀的現實作一聯想。

4、魯斯蘭的大多數客戶是他的熟人和朋友,買家通常在周末來訪,工作日門可羅雀

5、墓地參觀門可羅雀,因此俄羅斯正考慮讓列寧重回其理想墓地。

6、但布殊研究所是門庭若市還是門可羅雀,將由歷史怎樣看待布殊先生而決定。

7、在今年2月的春運中,官員們就意識到高鐵車廂內常常門可羅雀

8、我退休後,每日蒔花種草,閉門謝客,門可羅雀正是我的生活寫照。

9、他在任時,門庭若市;卸任後,門可羅雀。真是冷暖人間。

10、開飲食店衛生條件第一要緊,只要出事,立即門可羅雀

【門可羅雀】歷史典故經過:

【門可羅雀原文】:

太史公曰:夫以汲、鄭①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②有言,始翟公為廷尉③,賓客闐門④;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⑤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汲、鄭亦云,悲夫!

太史公說:憑着汲黯、鄭莊當時為人那樣賢德,有權勢時賓客十倍,無權勢時情形就全然相反,他們尚且如此,更何況一般人呢!下邽(guī,龜)縣翟公曾說過,起初他做廷尉,家中賓客盈門;待到一丟官,門外便冷清得可以張羅捕雀。他復官後,賓客們又想往見,翟公就在大門上寫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能夠生死往來,才能知道交情的深淺。貧窮之時與富貴之時,可以看到大家和你交往的態度行為。地位高貴與地位低賤,足可以見證人際交往的真諦。)”汲黯、鄭莊也有此不幸,可悲啊![3]

翟公在做廷尉官時賓客盈門,失官後門前冷落,可張網捕雀。後遂用“門可羅雀、門堪羅雀、門可張羅、門前雀羅、門外張羅、廷尉門、翟公門、翟門、雀羅門、羅雀門、設羅門、翟公羅、廷尉張羅、羅傷廷尉、雀羅廷尉、翟公冷落、雀羅”等形容門庭冷落。

【門可羅雀白話文】:

司馬遷闡述漢初汲黯、鄭當時二位大臣之事跡。汲黯於景帝時任太子冼馬,在武帝時任東海太守,後又召為主爵都尉;而鄭當時則先任太子舍人,後遷為大農令。

二人其時皆位居高官,受人敬畏,每日戶限為穿,車如流水馬如龍,巴結逢迎者,不計其數。由於其剛正不阿,疾惡如仇之性,不適官場,後俱丟官失勢,致生計亦陷入困境。

與此同時,賓客盡散,門前冷落車馬稀。司馬遷復例舉下邽人翟公,乃漢文帝時大臣,任廷尉時,為九卿之一,位高權重。每日車馬盈門,賓客如雲,絡繹不絕,水泄不通。其失官後,賓客絕跡,門可羅雀。

後官復原職,眾賓客復登門求見。此一失一得,一貧一富之況,令翟公感世態炎涼,人多趨炎附勢者,頓感忿懣,便於門首書一行大字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汲黯、鄭當時亦如此不幸,可悲夫!

【同源典故】:

【門可羅雀】蘇軾【次韻答章傳道見贈】:“吾衰信久矣,書絕十年舊。門前可羅雀,感子煩屢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僮奴婢皆散,不半載,門可羅雀矣。”康有為【膠旅割後】詩序:“散會謝客,門可羅雀矣。”

【門堪羅雀】元好問【寄西溪相禪師】詩:“門堪羅雀仍未害,釜欲生魚當奈何。”

【門可張羅】韋述【兩京新記】:“唐初,秘書省叭主書寫貯掌校勘而已,自是門可張羅。”白居易【酬夢得貧居詠情見贈】詩:“廚冷難留烏上屋,門閒可與雀張羅。”蘇軾【次韻楊褒早春】:“細雨郊園聊種菜,冷官門戶可張羅。”

【門前雀羅】白居易【寓意詩五首】之一:“賓客亦已散,門前雀羅張。”

【門外張羅】白居易【放言五首】之四:“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

【廷尉門】白居易【聞樂感鄰】詩:“尚書宅畔悲鄰笛,廷尉門前嘆雀羅。”

【翟公門】楊億【劉校理屬疾】詩:“載酒誰過楊子宅,張羅休團翟公門。”辛棄疾【新茶葉·趙茂嘉趙晉臣和韻】詞:“貴賤交情,翟公門外人稀。”趙翼【哭時齋侍郎病歿陽穀舟次】詩之二:“今日翟公門巷冷,指囷高誼屬何人。”

【翟門】錢起【窮秋對雨】詩:“翟門悲暝雀,墨灶上寒苔。”

【雀羅門】劉禹錫【有感】詩:“昨宵鳳池客,今日雀羅門。”許渾【疾後與郡中郡公宴李秀才】詩:“書院欲開蟲網戶,訟庭猶掩雀羅門。”辛棄疾【玉樓春·寄題文山元英巢經樓】詞:“遙知書帶草邊行,正在雀羅門裏住。”

【羅雀門】白居易【寄皇甫賓客】詩:“臥掩羅雀門,無人驚我睡。”蘇軾【用舊韻送魯元翰知州】:“惟君祶袍信,到我羅雀門。”

【設羅門】蘇軾【子由生日】詩:“遙知設羅門,獨掩懸磬室。”

【翟公羅】駱賓王【夏日游德州贈高四】詩:“淒斷韓王劍,生死翟公羅。”

【廷尉張羅】劉禹錫【百舌吟】:“廷尉張羅自不關,潘郎挾彈無情損。”

【羅傷廷尉】駱賓王【帝京篇】詩:“灰死韓安國,羅傷翟廷尉。”

【雀羅廷尉】蘇軾【第五橋】詩:“雀羅廷尉非當日,鳩杖先生愈少年。”又【答任師中家漢公】詩:“雀羅吊廷尉,秋扇悲婕妤。”

【翟公冷落】陸游【書感】詩之一:“翟公冷落客散去,蕭尹譴死人所憐。”

【雀羅】駱賓王【幽縶書情通簡知己】詩:“地幽蠶室閉,門靜雀羅開。”溫庭筠【為前邕府段大夫上宰相啟】:“免令家廟豐碑,尚垂蟲篆;秋庭陋巷,長設雀羅。”趙翼【聞心餘京邸病風卻寄】詩:“遷官階淺思烏府,過客門稀感雀羅。”

 
無端 發表於 2025-3-27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門可羅雀"的政道啟示】

"門可羅雀"典出【史記·汲鄭列傳】,以翟公仕途浮沉為鏡,映照出中國古代官場生態的深刻哲理。此成語不僅是對世態炎涼的生動描摹,更蘊含着為政之道的雙重智慧。

從政治倫理觀之,翟公"為廷尉時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的境遇反差,揭示了權力場中"勢利之交"的普遍性。司馬遷特意將此事錄入【汲鄭列傳】,實有深意——汲黯"好直諫"而鄭莊"推轂士人",二者皆不以權勢聚客,恰與翟公形成鮮明對比。這提醒為政者: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合者,利盡則散。

更深層的啟示在於:真正的政治智慧當如汲黯"弘大體"而不拘文法,似鄭當時"聞人之善言,進之上"的薦賢之道。漢武帝朝政的盛衰軌跡表明,唯有超越門庭虛華的表面熱鬧,建立"道義相砥"的君子之交,方能成就可持續的政治事業。故【淮南子】云"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政治生命的價值不在門庭若市的虛榮,而在造福於民的實績。

今人觀此典故,當悟:政治生涯的榮枯本是常態,關鍵在持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士大夫精神。門庭冷落時,正可效法陶淵明"門雖設而常關"的淡泊,在寂寞中修養真我。此乃"門可羅雀"留給後世最珍貴的政治智慧。
無天無 發表於 2025-4-29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門可羅雀"中的世態炎涼與士人風骨】

"門可羅雀"典出【史記·汲鄭列傳】,司馬遷借翟公、汲黯、鄭當時三人際遇,深刻揭示了權力場中的人情冷暖。此典故雖僅二十四字,卻蘊含着漢代官場生態與士人精神的豐富內涵。

翟公"廷尉任上賓客闐門,罷官後門外可設雀羅"的遭遇,實為漢代官僚群體生存狀態的縮影。太史公以"一死一生,乃知交情"等六句題門之語,直指權力社會中人際關係的本質。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將此現象與汲黯、鄭當時兩位名臣並論,具有深意。汲黯以"戇直"著稱,鄭當時以"推賢進士"聞名,二人皆屬武帝朝清流,他們的遭遇折射出專制皇權下士大夫的普遍困境。

從制度層面考察,漢代"客禮"制度助長了這種勢利之風。賓客依附權貴本是戰國遺風,至漢更為制度化。據【漢書·食貨志】記載,當時"權門豪族,賓客相傾",形成特殊利益集團。當主官失勢,賓客自然作鳥獸散,此乃制度使然。

然太史公之嘆別有深意。他在【報任安書】中自陳"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與汲黯"面折廷爭"的風骨一脈相承。這種不以權勢易操守的精神,恰是"門可羅雀"典故中最珍貴的部分。後世文人如白居易"門前冷落鞍馬稀"、蘇軾"萬人如海一身藏",皆承此意而發。

今人用此成語,多止於形容冷清景象,實失其真義。真正的文化傳承,當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士之可貴者,不在遇不遇,而在所以自處者何如。"汲黯輩的價值,正在於其超越世態炎涼的士人風骨。讀史至此,豈獨嘆人情冷暖,更當思立身處世之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