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34|回覆: 0

[政治史學] 試答民國老試題:何以漢唐於匈奴突厥,初懷柔而後伐撻?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8-5-17 22: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試答民國老試題:何以漢唐於匈奴突厥,初懷柔而後伐撻?

民國老試卷

民國老試卷

民國老試卷之問題:漢於匈奴,唐於突厥,何以最初均採用懷柔政策?至漢武帝唐太宗時方開始大張撻伐?試述其故。

答曰:

一朝之

初立也:國力疲敝,民生苦困,而人文蔽塞,皇恩未澤。雖傾其有,士氣不振,不知戰為。

未立也:舊朝崩塌,梟雄滋生,戰亂頻繁,充民壯丁,妻離子散,無家可棲。民苦其腐,更苦其亂,至於二代,必不知國。王侯將相,踏屍而上,棄如芻狗,民安附之?

不若也:休養生息,恩盪萬民,以使有國。

既復也:開放科舉,嚴律王法,尊賢舉才,明刑正義。

人文矣:華夷分辨,施行仁政,澤披四方,教化民智。

是時也:胡夷騷擾,天下怒之,因應民意,驅逐韃虜,全國一心,事半功倍。

此其至於漢武太宗,而始伐蠻夷之故也。

民國老試卷的史學試題

民國老試卷的史學試題

姚待 發表於 2025-7-12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漢唐邊策嬗變考:從懷柔到征伐的戰略邏輯】

漢唐兩代處理匈奴、突厥問題所呈現的"先和後戰"模式,實為中原王朝邊疆治理的經典範式。其戰略轉變絕非簡單的政策反覆,而是深植於"國力消長-文化認同-地緣格局"三維互動中的必然選擇。

一、國力蓄積的階段性特徵
漢初"白登之圍"後,國庫存糧"不足以具醇駟",【漢書·食貨志】載"天子不能鈞駟",此即黃老之術盛行的物質基礎。至武帝時,太倉之粟"陳陳相因",錢帛累積"貫朽而不可校",方有衛霍遠征的資本。唐代情形亦然,貞觀四年(630年)戶部奏"天下大稔,米鬥不過三四錢",方成李靖雪夜奇襲的底氣。這種"休養-強盛"的國力曲線,恰與"和親-征伐"的政策曲線形成鏡像。

二、華夷秩序的建構過程
漢初婁敬提出"和親之約"時,匈奴尚被視為"天之驕子"(【史記·匈奴列傳】),至董仲舒"大一統"理論成熟,匈奴才被納入"德化-征討"的二元框架。唐代從貞觀四年(630年)俘獲頡利可汗後,突厥貴族"皆拜將軍、中郎將"(【通典·邊防典】),這種文化馴化實為軍事勝利的意識形態準備。班固所言"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的認知轉變,正是政策調整的觀念基礎。

三、地緣安全的動態平衡
漢文帝時匈奴"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史記·孝文本紀】),但尚未威脅三輔。至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馬邑之謀"時,匈奴已控制河西走廊,形成對長安的鉗形攻勢。唐代突厥在武德九年(626年)竟至渭水便橋,這種地緣壓迫的升級,使得"懷柔"轉化為"以戰止戰"的現實選擇。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謂"夷狄之患,其始莫不欲撫之,其終卒至於戰",正是對此戰略轉折的深刻洞察。

結語:
漢唐的邊疆策略演變,本質上是對"實力政治"法則的實踐。賈誼【治安策】中"德可遠施,威可遠加"的理想,終需通過"以德懷之,以力制之"(【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的辯證統一來實現。這種戰略智慧,至今仍為處理複雜國際關係提供着歷史鏡鑒。
姚改 發表於 2025-7-26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唐夷夏政策嬗變考】

漢唐二代之於匈奴突厥,其政策由懷柔轉為征伐,實乃國力消長與夷夏秩序重構之必然。考其本末,當從"內政-邊疆"互動體系析之。

一、立國初期之戰略守勢
漢高祖白登之圍後,漢室歲奉絮繒酒食,行和親之策;唐高祖亦嘗稱臣突厥。此非示弱,實為"因時權變"之智。【漢書·匈奴傳】載"歲奉匈奴絮繒酒食物各有數",表面屈辱,實則換取"吏民無干戈之役"。唐初府兵制未備時,太宗亦言"吾與突厥所以獨異者,正為其弱則撫之"。此階段特徵有三:其一,戰後經濟亟待"無為而治";其二,中央集權尚待鞏固;其三,軍事體系轉型未竟。賈誼【治安策】所謂"倒縣之勢",正此之謂。

二、國力積蓄與戰略轉折
文景之治"貫朽粟陳",至武帝時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唐代貞觀年間"斗米不過三四錢"。經濟復甦帶來戰略資本,而軍事改革尤為關鍵:漢之"期門羽林"建制、唐之"府兵-募兵"雙軌,使軍隊完成專業化轉型。董仲舒【春秋繁露】強調"王者必改制",正體現在此戰略轉型期。更值注意的是,漢唐均建立完善的馬政體系,太僕寺掌"天子六廄",隴右牧監養馬七十萬匹,終破"匈奴之長技三"。

三、夷夏觀念的政治實踐
從賈誼"天子如堂,夷狄如陛"到陳子昂"夷夏大防",意識形態建構從未間斷。漢唐統治者深諳"德化"與"威服"辯證:懷柔時期通過冊封、互市構建宗藩體系;征伐階段則強調"以夏變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唐代設立安西、北庭都護府,將突厥降眾納入羈縻州體系,實踐着【王制篇】"修其教不易其俗"的理念。

四、地緣政治的必然選擇
匈奴"斷右臂"戰略與突厥"控弦百萬"的威脅,迫使漢唐必須突破長城防線。張騫鑿空與李靖奇襲,皆為實現"以攻代守"的地緣安全。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在征伐後建立的回紇道與參天可汗道,形成比漢代更系統的邊疆管理體系。

要而論之,漢唐夷夏政策之變,實為"實力政治"的經典範本。其由懷柔至征伐的嬗變軌跡,印證了【司馬法】"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的治國智慧。這種基於現實主義的戰略彈性,恰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重要密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