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17|回復: 2

[成语典故] 居安思危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9-12 09: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居安思危〗相关人物

魏绛 晋悼公

〖居安思危〗怎么读:

jū ān sī wēi

〖居安思危〗涵义

意指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居安思危〗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居安思危〗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居安思危〗近义词:防患未然、处安思危、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居安思危〗反义词:高枕无忧、麻痹大意、出其不意、亡羊补牢

〖居安思危〗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魏绛(生卒年不详):姬姓,魏氏,名绛,谥号为庄,故史称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卿。 其先祖为庶人,与周同姓,因伐纣有功被周武王封于毕,于是以毕为姓。

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姬姓,名周,一作纠,又称周子或孙周。为惠伯谈次子,其祖父桓叔捷为晋襄公的小儿子。

〖居安思危〗造句

1、高人速度来普及常识居安思危,和谐中国奏响韩寒交响曲,畅谈时事政治,聆听哲思,群聚有识之士,共商盛世。

2、居安思危,和谐中国奏响韩寒交响曲,畅谈时事政治,聆听哲思,群聚有识之士,共商盛世。

3、美国人只是在战争时期和战后才变成居安思危型的消费者。

4、不过,居安思危,考虑一下可能会有什么变化以及最近一波股市上涨会不会戛然而止,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好。

5、国家处境艰难,所以目前社会虽然安定,我们仍应居安思危,随时保持警戒。

6、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进一步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7、居安思危的皇帝,修建这样的地下通道,极有可能是用于避险逃生的。

8、“平时如战时”的意思不就是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吗?

9、居安思危是一个好的开始

10、举行消防演习,就是要大家具有居安思危的警觉心,真正遇到灾祸时才能临危不乱。

〖居安思危〗历史典故经过: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家能够打消攻打的念头。其它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并不想得罪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于是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作为贺礼。收到这份礼物之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这件事的大功臣魏绛。

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很强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发生。”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之后,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居安思危〗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即使居住在安全舒适地环境,也不要忽略可能地危险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qq75413553 發表於 2025-7-17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居安思危"的治国智慧与当代启示》

"居安思危"作为《左传》记载的千古名训,其思想内涵远不止于简单的警句格言。考其本源,乃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绛谏言晋悼公的治国箴规。当郑国献女乐以谢晋国时,晋悼公欲分赏魏绛,魏绛却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婉拒,此中深意值得今人细究。

从文字训诂角度,"居安思危"四字构成精妙的辩证结构。"居"字从尸从古,本义为蹲踞,引申为处位;"安"字从宀从女,象征家室安宁;"思"字从囟从心,示脑心并用;"危"字从人在崖上,喻高危之境。四字连用,形成"静态安稳"与"动态警醒"的张力,恰合《周易》"安而不忘危"的易理。

在历史语境中,魏绛之谏体现了三个治国维度:其一,物质丰足时需警惕精神懈怠,晋国虽霸业鼎盛,仍需防备诸侯异动;其二,个人受赏时当思国家大计,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大夫精神;其三,和平时期要完善战备,暗合《司马法》"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兵家思想。这种忧患意识使晋国维持百年霸业,反观吴王夫差、秦二世等皆因丧失警惕而亡国。

当代社会尤需活化这一传统智慧。于国家治理层面,需在发展中预判风险,如粮食安全、能源储备等战略领域;于企业管理层面,当在顺境中构建危机应对机制;于个人发展层面,要在职业稳定时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但需注意避免陷入过度焦虑的极端,当效法魏绛"有备无患"的理性态度,在警惕与从容间保持平衡。

《尚书》云:"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居安思危的本质,是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把握事物规律。在全球化变局加剧的今天,这一古老智慧仍闪耀着跨越时空的价值,提醒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与进取的姿态。
邋遢欧米茄 發表於 2025-7-17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居安思危"的治国智慧与当代启示》

"居安思危"作为《左传》记载的千古名训,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周初"殷鉴不远"的政治智慧。魏绛谏言晋悼公之事,实为春秋时期士大夫政治理性的典型体现。考《左传·襄公十一年》原文,魏绛在晋国霸业鼎盛之际,以"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逻辑链条,构建起完整的危机预防哲学体系。

从文字训诂角度析之,"居安思危"四字蕴含深刻辩证思维。"居"非静态之居,而是动态的处境认知;"思"非空泛之想,而是系统的风险预判。郑玄注《礼记》云"君子安而不忘危",正与此义相通。魏绛作为晋国执政卿,其谏言体现春秋贵族"危惧意识"的政治传统,与《周易》"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

历史地看,晋悼公虽纳谏却未能持久践行,终致晋国霸业中衰,恰从反面印证这一智慧的价值。比较《尚书·周官》"制治于未乱"、《孟子》"生于忧患"等论述,可见先秦思想家对危机管理的共识。而反观"高枕无忧"等反义词,则暴露了苟安心态的政治危害。

当代社会治理中,"居安思危"的现代转化尤为重要。从国家发展的"底线思维"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从公共卫生预警到防灾减灾体系,其核心都在于建立"备豫不虞"的机制。魏绛典故启示我们:真正的安全不在于消除所有风险,而在于培育识别风险、应对风险的系统能力。

此智慧对个人修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论语》载孔子"临事而惧"的态度,与"居安思危"异曲同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保持审慎乐观的心态,既是对传统智慧的传承,更是应对复杂挑战的必然选择。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