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71|回復: 0

[成语典故] 不胫而走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9-12 08: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不胫而走〗相关人物

孙策 盛孝章 孔融

〖不胫而走〗涵义

不胫而走(bù jìng ér zǒu):比喻消息无需推行宣传,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不胫而走〗出处

出自孔融〖论盛孝章书〗。

〖不胫而走〗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风行一时 不翼而飞
〖反义词〗秘而不宣

〖不胫而走〗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
盛孝章名宪,会稽人,是汉末名士。孙策平吴后,对当时名士深为忌恨,孝章因此曾外出避祸。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1]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不胫而走〗历史典故经过:

〖典故一〗:
有一个名叫盛孝章的有才者住在东吴,是孔融的好友。他为人耿直、孤傲,一向为孙策嫉恨。孔融时时为他担心,生怕他被孙策杀掉。一天,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介绍了盛孝章的情况,劝曹操招纳盛孝章。孔融在信中写道:“如果要光复汉室,就先得着实求贤;而要得到贤人,就要尊重贤人。”他打了个比方道:“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以:因,意指:珠玉本来是没有脚的,它之所以会落到人们的手中,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何况贤人是有脚可以行走的呢?)孔融还在信中强调:“只要尊重贤才,贤才就会跑来。”
〖典故二〗:
赵简子(人名。晋国的卿)在河上游玩得很开心。感叹道:“怎样与贤士一起相处呢?”船夫古乘跪下回答说:“珍珠美玉没有脚,距离这里几千里却能够到来,是因为人们喜爱它们。现在贤人有脚却不来,这是我们国君不喜爱他们吧?”赵简子说:“我门下随从的幕僚有上千人,早晨吃了饭粮食就不够了,晚上得去集市收交易税;晚上吃了饭粮食又不够了,早晨又得去集市收交易税。我还会被说成是不喜欢贤士吗?”船夫古乘回答说:“鸿鹄飞得高翱翔得远,它所靠的是翅膀的羽毛。背上和腹部的细毛,没有一点用处,减去一把,飞得不能更低,增加一把,飞得也不能更高。不知道您的门客有上千人,也有起翅膀羽茎作用的吗?还是全部是鸟腹下的细毛?”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7-11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不胫而走"的典源流变与政治隐喻》

孔文举《论盛孝章书》所载"珠玉无胫而自至"之喻,实为汉末士人政治生态之缩影。此典以"胫"为喻体,构建出"贤者-珠玉"的对应关系,其深层意涵远超字面之传播意,实乃建安时期人才流动现象的哲学提炼。

一、典源考辨
《后汉书·孔融传》载此书信作于建安九年,时孙策已卒,其弟孙权主政。孝章避祸之事,当在孙策平定江东之际(约建安四年)。值得注意的是,孔融将"无胫"与"有足"对举,形成"物-人"的辩证关系:珠玉虽无足而能至,因其有"可欲之善";贤士虽有足而不至,因其无"可致之道"。此中暗含对孙氏"轻士"政策的批评,与《吴书》所载"策诛江东英豪"事相印证。

二、政治语境解构
船夫古乘之对实为早期版本,《说苑·尊贤》载此事在春秋末期。孔融化用此典时,将"国君好之"转化为"人好之",凸显人才流动的主体性。赵简子门客千人犹嫌不足,恰与孙策忌恨名士形成反照。此中可见汉末两种用人观:一则以量取胜,如袁绍"宾客满堂";一则以质为要,如曹操"唯才是举"。孔融之喻,实为对前者的隐晦批判。

三、语义流变考
"胫"字本义为小腿,《说文》训"胫,胻也"。在典中转化为运动机能之象征。六朝时此语多用于文书传播,如《文心雕龙》"不胫而走,无翼而飞";至唐代始引申为消息流布,李白《与韩荆州书》"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即暗用此典。宋代以后,"胫"的实体义完全虚化,仅存"快速传播"之喻。

四、现代启示
此典揭示人才流动的根本动因在于价值认同。今之管理者当鉴古知今:制度设计若止于物质招徕,犹赵简子之"市税养士";唯有构建价值共同体,方得"珠玉自至"之效。华为"以奋斗者为本"、阿里"客户第一"等理念,实为现代版"人好之则至"的实践。

要之,"不胫而走"非仅形容传播之速,更是对人才规律的深刻把握。其价值历千载而弥新,诚为中华管理智慧之瑰宝。今人用之,当知其源而会其神,方不负先贤造语之深意。
冯另充 發表於 2025-7-26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不胫而走"的典源流变与政治隐喻》

"不胫而走"一典,出自建安七子孔融《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其文曰:"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此语实脱胎于先秦政治智慧,《韩诗外传》卷六载晋国船夫古乘"珠玉无足而至"之喻,二者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招贤纳士"的政治修辞传统。

细考典源,当注意三个层面的深意:其一,孔融书札将"珠玉"与"贤士"并提,暗合《礼记·聘义》"君子比德于玉"的儒家传统;其二,孙策忌恨盛孝章之事,折射出汉末士族与军阀的紧张关系,《三国志·吴书》载孙策"诛其英豪",正可互证;其三,典中"胫"字之妙,既取《说文》"胫,胻也"的本义,又通过否定形式完成哲学升华,与《老子》"大音希声"同属否定性表述范式。

此典故的传播学价值尤值得关注。孔融原意本在强调统治者应主动招贤,然经魏晋笔记小说转述,逐渐演变为描述信息自主传播的成语。这种语义流变,恰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言"文变染乎世情",反映了乱世之中人们对信息自由的潜在渴望。近人章太炎《国故论衡》析之甚明:"言语之道,如水泻地,自寻罅隙。"

今人用此成语,当知其本末。典出孔融救友之诚,源自古乘讽谏之智,终成汉语独特之表达。钱钟书《管锥编》论比喻之"两柄多边",正可解释"无胫"到"有足"的意象转换。学者使用之际,既要明其出处,又当察其流变,方不负先贤铸词之苦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