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2|回復: 1

[成语典故] 不遗余力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9-12 09: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不遗余力〗相关人物

主人公:虞卿

〖不遗余力〗涵义

不遗余力指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不遗余力〗出处

出自 〖战国策·赵策三〗。

〖不遗余力〗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全力以赴、倾巢而出
〖反义词〗:三心二意、留有余地

〖不遗余力〗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虞卿,邯郸(今河北邯郸)人,战国名士。虞卿善于战略谋划,在长平之战前主张联合楚魏迫秦求和;

〖不遗余力〗历史典故经过:

秦国发兵攻打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摆开了战场。但赵军抵挡不住秦兵,连连溃败。怎么办呢?赵王召来大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对策。赵王说:
“长平战事,我们不胜,新近又战死一员都尉。我想再增派军队往长平去抵挡秦兵,你们的看法如何?”
楼昌说:“再增派军队也没用。不如派大使到秦国去求和。不然,我们的军队将会彻底被秦兵消灭。”
但虞卿不同意楼昌的见解。他说:
“我看现在不必去求和。主张求和的人,总是强调“不求和,必破”。其实,未必是这样。大王,你说,秦国攻打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消灭我们军队呢?”
赵王说:“是啊!秦国不遗余力,看来是定要消灭我们的部队才甘心啊!”
虞卿说:“就按大王说的,秦国要消灭我们军队,我们应该去求和,现在也不能派大使到秦国去。请听我的话,先派使者带着宝物去赠送给楚国和魏国。楚王和魏王要是得到了赵国赠送的宝物,便一定会高兴地接纳我们的使者。一旦我们的使者进入楚国和魏国,秦王必定会怀疑天下人要联合起来对秦,因而感到惶恐。那时,和谈就好进行了。”
可是赵王不以为然,终于没有接受虞卿的意见。
不久,赵王派郑朱为特使,到秦国去求和。郑朱走后,赵王又召来虞卿,问道:“我已派郑朱到秦国去和谈,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呀?”
虞卿回答说:
“和谈不会成功。但这样一来,赵国的军队很可能为秦国所破灭。这是因为,郑朱是我们赵国的一位显贵的人物。他到了秦国,秦王以及应侯范睢一定会借机宣扬他们的胜利。天下的诸侯也一定向秦国祝贺。而楚、魏两国以为我们跟秦和谈了,也不会派兵来援助了。在这种情况下和秦国和谈,秦国的条件一定会很高。如果我们应允,秦国是一定不肯让步的。所以我说,和谈不一定能成功。”
果然,郑朱一到秦国,秦王和应侯范睢便借郑朱的到来向天下扬言说他们攻打赵国取得了胜利。还说,秦国终于不肯与赵国和谈。
随之,长平之战爆发,赵国溃不成军,赵国的京都邯郸也被秦兵包围了。
结果,赵王割了六县送给秦国作为求和条件,秦兵才解除了对邯郸的围攻。事后,虞卿问赵王说:
“秦兵不围困邯郸了。您以为是秦兵疲倦了才撤退的呢?还是他们的力量能持续下去,因割了六县给他们才撤退的呢?”
赵王说:
“秦国部队攻打我们是不遗余力的,我看也许是因为兵卒疲倦才撤退的。”
虞卿说:“是的,秦国以它的力量击他所不能取得的,结果,搞得疲惫不堪而退兵。可是您又以它的力量所不能得到的奉送给它,哈哈,我们也许就可能无可救药了。”
虞卿一席话,引起了赵王的深思。
后来,赵王又把虞卿的一席话说给一个名子叫做赵郝的臣子去听。对于虞卿的话,那赵郝很不以为然,说道:
“虞卿说的真是那么一回事吗?六座县城不过像弹丸之地。现在不割让给秦国的话,秦国可能明年还要来攻打我们赵国,到那时候恐怕还得割让土地去求和呀!”
听了赵郝的话,赵王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shenshen 發表於 2025-4-18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虞卿"不遗余力"战略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虞卿"不遗余力"之议,实为战国时期最具前瞻性的战略智慧结晶。此典出自《战国策·赵策三》,不仅生动展现了虞卿的政治谋略,更蕴含着深刻的战略哲学。今试析其要义,以启当世。

一、战略语境中的"不遗余力"本义
虞卿所谓"秦国不遗余力",揭示了强秦"尽锐出战"的军事本质。考《孙子兵法·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之理,虞卿敏锐把握了秦军"志在必得"的决战心理。其反对直接求和的主张,实为"以迂为直"的智慧——通过楚魏联盟形成战略牵制,此正合《六韬》"伐交为上"的用兵要旨。

二、虞卿战略思想的体系性特征
1. 力量认知层面:准确判断秦军"倾国而来"的战术特点
2. 资源调动层面:主张"珍宝赂楚魏"的联盟构建
3. 时机把握层面:强调"疑天下合从"的心理战运用
这种三维一体的战略构思,远超同时代楼昌等人的线性思维,体现了《鬼谷子》"度权量能"的决策艺术。

三、历史决策的现代镜鉴
长平之战的悲剧结局,印证了虞卿预见的准确性。现代管理学中的"资源约束理论"(Resource Constraint Theory)与虞卿的战略预见惊人吻合:当赵国放弃构建外部联盟这一"约束缓解机制",其战略选择空间必然坍缩。这提示当代决策者:
1. 对抗绝对优势力量时,须建立多维制衡体系
2. 危机处理要避免"单点突破"的思维定式
3. 战略资源的配置必须保持弹性空间

四、成语价值的再发现
"不遗余力"在现代语境中常被简化为努力程度的描述,实则包含更丰富的战略维度:
1. 力量投放的完整性
2. 目标设定的明确性
3. 风险承受的彻底性
这种理解,恰与《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辩证思维相呼应。

结语:
虞卿之谋虽未得施行,但其战略思想的光辉穿越时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不遗余力"不应简单理解为力量的野蛮释放,而应升华为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布局智慧。读史明智,此之谓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