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7|回覆: 1

[成語典故] 不遺餘力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9-12 09: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不遺餘力】相關人物

主人公:虞卿

【不遺餘力】涵義

不遺餘力指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不遺餘力】出處

出自 【戰國策·趙策三】。

【不遺餘力】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全力以赴、傾巢而出
【反義詞】:三心二意、留有餘地

【不遺餘力】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虞卿,邯鄲(今河北邯鄲)人,戰國名士。虞卿善於戰略謀劃,在長平之戰前主張聯合楚魏迫秦求和;

【不遺餘力】歷史典故經過:

秦國發兵攻打趙國,在長平(今山西省高平縣)擺開了戰場。但趙軍抵擋不住秦兵,連連潰敗。怎麼辦呢?趙王召來大臣樓昌和虞卿商議對策。趙王說:
“長平戰事,我們不勝,新近又戰死一員都尉。我想再增派軍隊往長平去抵擋秦兵,你們的看法如何?”
樓昌說:“再增派軍隊也沒用。不如派大使到秦國去求和。不然,我們的軍隊將會徹底被秦兵消滅。”
但虞卿不同意樓昌的見解。他說:
“我看現在不必去求和。主張求和的人,總是強調“不求和,必破”。其實,未必是這樣。大王,你說,秦國攻打我們是不是一定要消滅我們軍隊呢?”
趙王說:“是啊!秦國不遺餘力,看來是定要消滅我們的部隊才甘心啊!”
虞卿說:“就按大王說的,秦國要消滅我們軍隊,我們應該去求和,現在也不能派大使到秦國去。請聽我的話,先派使者帶着寶物去贈送給楚國和魏國。楚王和魏王要是得到了趙國贈送的寶物,便一定會高興地接納我們的使者。一旦我們的使者進入楚國和魏國,秦王必定會懷疑天下人要聯合起來對秦,因而感到惶恐。那時,和談就好進行了。”
可是趙王不以為然,終於沒有接受虞卿的意見。
不久,趙王派鄭朱為特使,到秦國去求和。鄭朱走後,趙王又召來虞卿,問道:“我已派鄭朱到秦國去和談,您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呀?”
虞卿回答說:
“和談不會成功。但這樣一來,趙國的軍隊很可能為秦國所破滅。這是因為,鄭朱是我們趙國的一位顯貴的人物。他到了秦國,秦王以及應侯范睢一定會藉機宣揚他們的勝利。天下的諸侯也一定向秦國祝賀。而楚、魏兩國以為我們跟秦和談了,也不會派兵來援助了。在這種情況下和秦國和談,秦國的條件一定會很高。如果我們應允,秦國是一定不肯讓步的。所以我說,和談不一定能成功。”
果然,鄭朱一到秦國,秦王和應侯范睢便借鄭朱的到來向天下揚言說他們攻打趙國取得了勝利。還說,秦國終於不肯與趙國和談。
隨之,長平之戰爆發,趙國潰不成軍,趙國的京都邯鄲也被秦兵包圍了。
結果,趙王割了六縣送給秦國作為求和條件,秦兵才解除了對邯鄲的圍攻。事後,虞卿問趙王說:
“秦兵不圍困邯鄲了。您以為是秦兵疲倦了才撤退的呢?還是他們的力量能持續下去,因割了六縣給他們才撤退的呢?”
趙王說:
“秦國部隊攻打我們是不遺餘力的,我看也許是因為兵卒疲倦才撤退的。”
虞卿說:“是的,秦國以它的力量擊他所不能取得的,結果,搞得疲憊不堪而退兵。可是您又以它的力量所不能得到的奉送給它,哈哈,我們也許就可能無可救藥了。”
虞卿一席話,引起了趙王的深思。
後來,趙王又把虞卿的一席話說給一個名子叫做趙郝的臣子去聽。對於虞卿的話,那趙郝很不以為然,說道:
“虞卿說的真是那麼一回事嗎?六座縣城不過像彈丸之地。現在不割讓給秦國的話,秦國可能明年還要來攻打我們趙國,到那時候恐怕還得割讓土地去求和呀!”
聽了趙郝的話,趙王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shenshen 發表於 2025-4-18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虞卿"不遺餘力"戰略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虞卿"不遺餘力"之議,實為戰國時期最具前瞻性的戰略智慧結晶。此典出自【戰國策·趙策三】,不僅生動展現了虞卿的政治謀略,更蘊含着深刻的戰略哲學。今試析其要義,以啟當世。

一、戰略語境中的"不遺餘力"本義
虞卿所謂"秦國不遺餘力",揭示了強秦"盡銳出戰"的軍事本質。考【孫子兵法·九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之理,虞卿敏銳把握了秦軍"志在必得"的決戰心理。其反對直接求和的主張,實為"以迂為直"的智慧——通過楚魏聯盟形成戰略牽制,此正合【六韜】"伐交為上"的用兵要旨。

二、虞卿戰略思想的體系性特徵
1. 力量認知層面:準確判斷秦軍"傾國而來"的戰術特點
2. 資源調動層面:主張"珍寶賂楚魏"的聯盟構建
3. 時機把握層面:強調"疑天下合從"的心理戰運用
這種三維一體的戰略構思,遠超同時代樓昌等人的線性思維,體現了【鬼谷子】"度權量能"的決策藝術。

三、歷史決策的現代鏡鑒
長平之戰的悲劇結局,印證了虞卿預見的準確性。現代管理學中的"資源約束理論"(Resource Constraint Theory)與虞卿的戰略預見驚人吻合:當趙國放棄構建外部聯盟這一"約束緩解機制",其戰略選擇空間必然坍縮。這提示當代決策者:
1. 對抗絕對優勢力量時,須建立多維制衡體系
2. 危機處理要避免"單點突破"的思維定式
3. 戰略資源的配置必須保持彈性空間

四、成語價值的再發現
"不遺餘力"在現代語境中常被簡化為努力程度的描述,實則包含更豐富的戰略維度:
1. 力量投放的完整性
2. 目標設定的明確性
3. 風險承受的徹底性
這種理解,恰與【周易】"窮則變,變則通"的辯證思維相呼應。

結語:
虞卿之謀雖未得施行,但其戰略思想的光輝穿越時空。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不遺餘力"不應簡單理解為力量的野蠻釋放,而應升華為全方位、多層次的戰略佈局智慧。讀史明智,此之謂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